APP下载

西方钢琴创作技法与彝族传统音乐的融合
——解析《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特色与演奏

2020-01-19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滇南山火乐段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合肥 230000)

张朝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在其16岁时创作出《海燕》《诙谐曲》,在“聂耳音乐周”上公演,还曾演出《山林》钢琴协作曲。他创作的《诙谐曲》曾在《音乐创作》上发表。张朝大学本科是钢琴专业,在后续的进修学习中,还攻读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从此开始踏上了一条专业作曲道路,成为一名专业的作曲家。张朝音乐创作超越时代,充分利用西方创作技法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推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利于我国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传播以及发展。

一 张朝与《滇南山谣三首》

张朝对很多音乐领域都有所涉猎,除了创作钢琴曲、交响乐以及室内乐之外,还对民族器乐、影视音乐以及歌曲等有涉猎,并且很多音乐作品曾在国内外相关领域获奖。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十一届音乐作品评奖中,第一弦乐四重奏《图腾》获二等奖;创作的歌曲《风》在全国流行歌曲大赛中获金奖;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在第二届中国音乐评奖中获“金钟奖”。除此,张朝创作的《山晚》曾获台湾“新原人”世界华人音乐作品室内乐奖,还对一些著名的影视剧音乐进行创作,包括《宝莲灯》《东方朔》等电视剧音乐。

张朝创作《滇南山谣三首》时,主要根据自己儿时的生活情景来创作的。他在进行钢琴组曲创作时,除了充分运用民族传统音乐知识外,还有效结合西方创作技法,在《滇南山谣三首》的创作中,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钢琴组曲体裁结合理论和彝族传统音乐文化有效融合,尤其是在调式的结合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创作出来的具有西方音乐特征的同时,蕴含着我国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的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分为《山娃》《山月》《山火》三个部分。这三个乐章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独立性,使整个作品显得明朗脱俗,伴随着宁静和活泼的节奏,展示了一幅狄安娜山区独有的风俗画面。[1]

二 解析《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特色

(一)《滇南山谣三首》的乐曲布局

整首钢琴组曲是由三个独立的乐章组合形成的。从乐曲布局上对《滇南山谣三首》进行分析,按照人、景、情的布局进行组合。钢琴组曲的曲式结构是从宏观朝着微观的转变,而和声以及写作手法则表现了中外混搭的特点。作品的架构具有较强的民族个性,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分析整首组曲曲式结构,可以明显看出整首钢琴组曲是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音乐结构完成的。第一首与第三首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二首乐曲是单二部曲式,这样布局和安排可以使整个组曲呈现对称性。[2]

在调式调性上,作者运用简单到复杂又回到简单的调式进行布局的,三首乐曲中的《山月》中使用了四次调性转换,但是第一首乐曲和第三首乐曲中只有两次调性转换。这种调式调性更加能突出钢琴组曲的民族特色。

分析钢琴组曲的和声和写作手法,可以看出三首乐曲和声是存在差异,有明显的传统音乐特色,同时也充分运用西方创作技法。这种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让整首钢琴组曲具有明显特色的乐曲效果。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不同复调写作形式。这三首乐曲具有独立性,也有一定的联系性。对作品整体布局的分析,可以发现钢琴组曲是以云南地区大山生活和景色为主创作。因此,整首钢琴组曲在布局情绪时从活泼、俏皮开始,显示了孩子们的无拘无束和活泼顽皮的生活,显示了滇南山区的美好生活。这一部分的乐曲是欢快的。而接下来就转入平静和静谧中,展示了月光下,滇南山区的静谧和美好,这一部分的节奏是舒缓的,平静的。最后是《山火》展示的是滇南地区人们围着篝火狂欢的场景,带着无限热闹和欢乐,因此,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也是欢快的。

(二)《滇南山谣三首》的曲式结构

《山娃》《山火》中使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山月》是单二部曲式。整首钢琴组曲的各个乐曲都由引子、乐段以及结尾部分组成,并且整首乐曲的调式调性比较简单。其具体曲式结构如下:

1.《山娃》曲式结构分析

《山娃》是复三部曲式乐曲,包括引子乐段、AB乐段、过渡乐段、A’乐段、尾声部乐段。引子有5小节,从组合形式来看,1-2小节是典型的散板式装饰音与柱状和弦的组合,这种组合具有我国传统弦乐的组合特点,通常用来体现乐曲主题,然后从3小节开始分解和弦,用十六分音符对和弦分解,引出A乐段,表现了山中孩子们的欢乐。而A乐段主要包括a和b乐段组成,其中a乐段有10小节,以a羽调式音阶为主题材料;b乐段有8小节,然而8小节中的调式存在明显变动,如主旋律运用的是d羽调式,弹奏中左手却是g羽调式表达,从16小节开始,b乐段的旋律是重复变化。但在重复之前的乐段是上行四度。与此同时,弹奏的右手音区要上升十一度,这是A乐段的高潮部分。B乐段有c、d两个乐段。其中c乐段8小节,写作手法是复调织体,并且还运用旋律倒置的创作方法,并从26小节开始到30小节。d乐段一共10小节,在这10小节的弹奏中,左右手的声部变化具有明显差异性,左手声部明显运用复调的手法,旋律具有明显反向倒置效果,而右手声部运用c乐段的重复手法。而后的7小节借助半音和A乐段的下行产生反向效果对乐曲的过渡进行处理,同时上行推进和弦分解三次高八度,出现起伏变化的音乐旋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乐曲的紧张感。A’乐段一共为16小节,由a1以及a2两个乐段构成,其中a1乐段是高八度重复的主题材料,与a1不同的是,a2是变奏的主题材料。在弹奏这一部分时,让左手放在低声部,这样可以确保主题演奏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主题之间的差异。这首乐曲的尾声与引子乐段构成呼应结构,因此是以引子主题材料为基础创作而成的。

2.《山月》曲式结构分析

《山月》是一首单二部曲式乐曲,引子乐段、A B乐段以及尾声乐段。引子乐段较短,1小节,右手为高八度跳音,左手为主调分解和弦。根据一定顺序弹奏,以保证左右手不同的动机片段,从而营造出互问互答之感。A乐段一共8小节,有a乐段、a1乐段。a乐段是b羽五声调式,a1乐段是B徵五声调式,这一乐段主要为红河少数民族主调式,si-#do-re-mi-#fa-la-si是该乐段的调式音阶,这8小节整体的旋律流畅自然,能够给听众产生梦幻般的聆听效果,变奏内容从A乐段的第6小节开始,直接转变成大调,中声部运用与主音调式交替的方法,可以将与主旋律相互呼应的模仿声部融入到伴奏织体中。突出表现了复调写法。B乐段有8小节,包括b乐段和 b’乐段。B 乐段对六连音有大量运用,这种运用可以让音乐更加柔和,让音乐对山间清泉的流淌表达得更为贴切。b乐段为b羽六声调式,调式音阶是si-#do-re-mi-#fa-la-si。b’乐段为B乐段中节奏的重复部分,14小节开始在低声部中结合模仿声,通过左手切分节奏的方法让整个伴奏织体产生了更加丰富炫彩效果,b’乐段为B徵六声调式为si-#do-#re-mi-#fa-la-si。尾声乐段共4个小节,仍然运用主题片段材料,增加整首乐曲的梦幻之感。

3.《山火》曲式结构分析

《山火》通过A、B、A’和尾声语段组成了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其中引子中有7个小节,都是2,2,3格局,表现为两小节大三和弦分解。同时八度重复前两小节,再加上高八度属音大三和弦三次重复,表现了彝族火把节中非常热烈的气氛,也告知彝族火把节的篝火舞会要开始了。A乐段20小节,有a乐段以及b乐段,但以C宫调式为主,音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中a乐段和声以主和弦与v级属和弦为主,b乐段高八度重复a乐段。在这A乐段中主要运用彝族舞蹈节奏,并有鲜明的彝族特点。在A乐段结尾处半终止处理和声,引出B乐段。B乐段有24个小节,为c乐段和d乐段。B乐段是以A乐段为基础进行变奏处理而成的,并且混合运用复杂的节奏节拍,主要以3/4为基础节拍,在其中加入3/8拍和2/4拍,烘托气氛。在变换2/4拍和3/4拍时,可以使乐曲旋律走向高潮。在A’乐段在开始时,是四度关系的F宫调式上,到c1段调式又回到C宫调式。而乐曲结尾部分有8小节,运用的是引子乐段主题材料,音乐由弱到强,直至将乐曲推到高潮。

(二)《滇南山谣三首》的和声分析

《滇南山谣三首》中并没有遵循传统作曲方法中的三度音程的叠置以及传统三和弦,而是将新的和弦以及和弦叠置运用到三首乐曲中,使整首《滇南山谣三首》有更加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并且充分利用和声的基础上,也创新了和声的运用方式。

1.《山娃》的和声

《山娃》第9小节中存在“降e”,主旋律中有降V级音,因此,这一个小节和声调性是从V级大三和弦转变的,变成了V级增三和弦。这种和声的运用,扩张了伴奏织体的和声效果,使和声变得不稳定,出现独特而力气的音效效果,从而形象而逼真地反映了山娃调皮活泼以及自由自在的性格特点。

2.《山月》的和声

在《山月》的第2小节左手分解的和弦中有和弦外音#d,能够使 b 羽五声调式呈现独特的音效效果,并且将三级音升高,以扩张音程,为转调做好铺垫,使旋律从小调转入到大调,可以给人朦胧的幻想,使人似乎看到了大山中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与清澈叮咚的山泉相互交织的美景,营造了山谷回音的效果。[3]

3.《山火》的和声

在《山火》中的和声非常多,因为《山火》比较热烈和欢乐。在作品开头分解属音大三和弦,第2小节是下三度模进,而第3、4小节都是低八度重复第1小节与第2小节,第5小节是V2-V6-V46的五级和弦转位,逐渐从弱到强,并且进行三次连续推进,借此明确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山娃》《山月》都运用了比较多的复调写作手法,但是《山火》主要写作手法是变化重复的,即以一个主题乐曲为主,不断进行变化与重复而成。三首乐曲中《山娃》《山火》属于较快的快板,但是《山火》的乐曲更加欢乐和活泼。而《山月》处于两首快速弹奏的乐曲中,就像是猛烈粗犷的画面中突然出现了静谧而柔美的画面,在《山月》中,似乎可以看到在夜幕笼罩的大山中,孩子们已经归家了,而夜空中,圆圆的明亮的月亮悬挂在空中,为整个大山都披上一层朦胧的温柔的月光,而在皎洁的月光下,山间银光闪烁,就像那泉水叮咚流淌。这一首乐曲显现了滇南山区静谧而柔美的夜色,给人梦幻的朦胧的感受。除了《山月》的旋律线条是平稳温柔之外,《山娃》《山火》都是有跳跃性的乐曲,节奏也比较明快,在和声方面,对四度和五度音程及七和弦有大量运用。

三 解析《滇南山谣三首》的钢琴演奏

(一)节奏的掌握

在钢琴作品演奏中,必须掌握乐曲的节奏,才能突出乐曲的主题和含有的思想感情。在《滇南山谣三首》音乐组曲中,《山娃》《山月》节奏中并未出现比较复杂的变化节奏,而在《山火》中的节奏和节拍的变化相对复杂一些。

《山火》弹奏速度比较欢快,主要表现在火把节中,彝族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情景。这个场景本身就是热烈的、欢快的。因此,节奏感较强也是《山火》的主要特点。节奏与节拍比较快也是《山火》最明显的特征。再加上在这首乐曲中对彝族舞蹈节奏有充分运用的同时,还运用了托卡塔手法与切分节奏。这些都是整首曲子有较多节奏变化的原因。在弹奏这首曲子时,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分段分手练习,可以拆开每一种节奏与节拍,同时运用节拍器打拍子,帮助自己放慢弹奏速度。边弹奏边打拍子,熟悉节奏后再进行整体弹奏。同时还可以多看一些弹奏示范,多听一些弹奏标准,帮助自己把握对曲子的整体节奏,在弹奏过程中,可以慢速准确地做到4/2、4/3、8/3拍之间的转换,熟悉与掌握节拍转换之后,方可进行快速弹奏。[4]

(二)调织体的演奏

张朝在《滇南山谣三首》创作过程中,为了使织体的色彩更加丰富,对织体进行扩充,运用复调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其中《山娃》的第24小节到39小节运用旋律倒置的复调写法,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嬉戏打闹中你追我赶的场景。《山月》中的第14小节到第15小节也运用了复调创作写法,反映了在皎洁的月光下,山泉和月光在大山的静谧中融为一体,月亮照着山泉,山泉倒映着月光。在多声部复调弹奏中,要明确划分复调旋律,清楚地记住在哪几个声部是什么样的旋律音。在这之后,才能开始慢速分手与分声部练习,充分掌握复调旋律后,再开始快速弹奏。在具体弹奏中,要重点突出复调旋律,弹奏复调中的伴奏织体时,要按照节奏弱弱地弹出来,这样能够表现出《滇南山谣三首》各个乐章的情景变化以及感情变化。[5]

(三)和弦与音程的演奏

作者在创作这首钢琴组曲时,充分运用了四五度音程来突出乐曲的民族特点,同时还加入了现代意义上西方七和弦作曲手法,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创新。对这些音程和和弦进行演奏时,一定要将这些部分弹奏得恰如其分。对音程以及和弦进行弹奏时,要保证音色干净的、整齐的以及透彻到底,这就需要对具体弹奏中的指法进行合理分配,才能确保对和弦进行快速转化和连接,保证手指与琴键之间紧贴。在弹奏开始要确保手腕快速下键,并发力要整齐,尽量用指尖触碰琴键。这样可以保证弹奏出来的声音有颗粒性,呈现出悦耳、整齐和清脆的弹奏效果。

四 结语

综观所述,《滇南山谣三首》这首钢琴组曲的三个乐章在内容上是独立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利用钢琴刻画了滇南山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滇南地区本身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风俗文化。因此,张朝创作出来的《滇南山谣三首》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演奏应用价值。对《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特色和演奏技巧进行探讨,可以对这首钢琴组曲有更加深入了解,对全面了解这首钢琴组曲有重要帮助,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演奏《滇南山谣三首》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滇南山火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清代道光年间土司制度与滇南边疆治理研究——以《滇事杂档》史料为中心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A New Species of Trimeresurus Lacépède,1804 (Squamata:Viperid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Vietnam,Thailand and Myanmar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加州山火致25万人大逃亡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山火难熄
加州山火凶猛难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