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堂建构
2020-01-18张玉泉
张玉泉
摘 要:情境是一种载体、媒介、条件或手段。通过情的激发、境的濡染,情境能激发、维持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求本,创设贴合学生经验的情境,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境,创设启迪学生策略的情境。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爬坡台”“脚手架”,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数学生命成长提供“营养胚”。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课堂建构
在我国,情境教学最早由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提出,应用于小学语文学科。随着情境教学的发展,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等相关概念、范畴的提出,情境教学已经超越了语文学科,而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其他学科。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探究。情境之于数学,犹如盐之于水的关系。情境是一种载体、媒介、条件或手段。通过情的激发、境的濡染,情境能激发、维持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达到“以情促知、以境促知”的目的。
■一、追根:创设贴合学生经验的情境
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支撑,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经验的支持。生活、经验是数学情境之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合学生的经验、生活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认知。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经验、生活很远,就难以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难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面对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教师就应当努力找寻日常生活经验与学生思维的契合点创设情境,从而能有效地对学生数学学习予以支撑、诠释。
比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笔者创设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在新课开始时,笔者让一个学生讲解“曹冲称象”的故事。在学生口述之后,笔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曹冲称象时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做记号?称石头应当称到什么时候为止?石头的质量就是象的质量吗?通过情境,学生认识到,曹冲的智慧就在于将“象的质量”转化成了“石头的质量”。这时,笔者趁机引入课题——“转化”,就能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到“将复杂转化成简单”“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等学习智慧。借助于熟悉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转化策略”的学习中,学生会主动发问: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其中,第一个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呈现出多触角状态;第二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大胆地探究、尝试、证明。
生活、经验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旋律。借助于情境,学生能轻松地跨越数学的抽象“门槛”。情境教学,重点不在情境,而在于通过情境,去触摸到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去关注数学情境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内涵及其价值。借助于情境,教师的数学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溯源: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思考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情境就是为了促進学生的数学理解而创设的,情境应当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发学生的理性探究,能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能沟通数学知识间的关联。学生的思考是情境之源。情境不仅要让学生怦然心动,更要让学生豁然开朗。
比如教学“可能性”(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笔者创设了一个“打开摸球黑匣”的情境,即正对着学生的一面是透明的、可观测的,而正对着摸球者的一面则是黑暗的、不透明的、不可预测的。这样的一个情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摸球的过程中,有学生猜测能摸到红球,有学生猜测能摸到黄球。伴随摸球者的手在黑匣子中来回移动,从红球滑到黄球,又从黄球滑到红球,学生的心儿一同随着摸球者的手而紧张。第一次摸到红球,猜测摸到红球者欢呼,但让他们猜测下一次摸到什么球时,却左右摇摆,拿不定主张。原因很简单,孩子们通过观察摸球者的手,发现摸什么颜色的球完全是随机的。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们目睹了整个的摸球情况,对事件发生结果的不确定性的感受随着多次摸球而逐渐加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深刻感受、体验到“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不确定性”有了切身的认知。
数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和热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深度思考。一个情境,如果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情境不是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尽管情境的素材、样态、呈现方式等各不相同,但只要能揭示数学知识本质,能启发学生思考,就都是好的情境、有效的情境。
■三、求本:创设启迪学生策略的情境
数学情境要能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丰盈学生的数学思想。情境创设的优劣,不仅仅取决于情境本身,也取决于教师如何运用情境。真正有效的情境一定是连接数学知识和学生具体学情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更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只有这样,情境才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媒介。
比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数学学习情境:飞鸽旅行社组织了一支23人的旅游团外出旅游。在某个宾馆内安排旅游团旅客住宿,已知宾馆有3人间、2人间。如何安排旅游团的旅客住宿?(要求每一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在数学化的情境中,学生纷纷尝试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有的从2人间开始列举,有的从3人间开始列举。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比较、研讨:先列举2人间还是先列举3人间?从而让情境启迪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学生认为,先列举2人间可能方便计算;有学生认为,先列举3人间可能步骤要少一些;有学生认为,2乘任何数都是偶数,而3乘偶数是偶数,3乘奇数是奇数,因为23是一个奇数,所以先列举3人间的话,一定是用奇数乘,等等。如此,学生一致认为,先列举3人间并且先用奇数乘方便、科学,因为奇数乘奇数得奇数,23减去奇数得到偶数,才可能是2的倍数,等等。通过数学化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更让学生感悟到列举的策略,即根据数据的奇偶性,方便、省事。
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当然,情境不只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敲门砖”,情境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部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教学功能,走出“情境秀”的误区,通过情境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开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性,让情境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爬坡台”,成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脚手架”,成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营养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