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的培养路径

2020-01-18颜天明李子强

航海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海事航运国际化

颜天明,李子强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一、引言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随后,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2017〕16号文件中指出:加快拓展国际船舶管理服务,提升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建设国际海事服务基地。积极推动国际航运相关的海事、金融、法律、经纪等服务业发展。支持境内外企业开展航运保险、航运仲裁、海损理算、航运交易等高端航运服务。探索组建海洋保险等专业性法人机构,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平台。[1]2018年第二届世界油商大会上,有多个国际化油气公司陆续与自贸区签约合作,如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BP、道达尔等。建设国际海事服务基地,打造油品全产业链是浙江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内容。[2]据统计,浙江自贸区为国际船舶燃油加注每年在增长,并且增幅很快。[3]把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成国际航运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中心,是浙江自贸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浙江自贸区的发展对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的需求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越来越高。作为涉海类高校,如何探索和创新国际海事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更好地为自贸区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二、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的定义和内涵

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4]根据国内学者宋娜娜[5]等的阐述,国际人才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具有专业知识、国际知识和语言知识,具备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人才。靳瑞娟[6]认为海事服务人才是在为所有围绕航运开展而形成的服务产业中工作的人才,包括知识密集型的上游产业(如与金融、保险业组成金融航贸商务业) 、资本密集型的中游产业(如货物运输、船舶租赁等) 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产业(如码头服务、集装箱堆场、仓储服务、船舶代理、货运代理、报关服务等)。王红伟[7]把海事人才细分为7种,具体包括航运保险人才、海事法律(含仲裁)人才、船舶管理专业人才、航运金融人才、船舶检验人才、航运经济人才及航运信息、咨询、研究、教育等人才。

目前,对于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的定义业内尚无公认的观点,根据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国际海事服务人才是指具有全球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在国际航运相关的船舶管理、船舶修造与检验、港口服务、供应链与物流、海事法律、海事金融、海事保险、海事仲裁等某一领域具有较强的专门知识或能力,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化服务人才。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海事服务类相关知识(专业知识、国际知识和语言知识)、复合型能力(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三、浙江自贸区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1.从数量规模看,中高端海事服务人才数量缺少

人力资源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目前舟山的海事服务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高端从业人员不足千人,高级人才尤其匮乏。从纵向来看,2001年至2018年,全年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从3281万吨增长至50 787万吨,[8-9]但舟山海事服务人员规模发展速度缓慢,远远滞后于港口业的发展速度。从横向来看,英国伦敦港口货物吞吐量目前约为5000多万吨,但从航运服务业角度看,伦敦却是世界上最强的国际海事服务中心,中高端海事服务的从业人员众多,其强大的软实力正是其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所在。以海事仲裁为例,超9成的国际海事纠纷都选择在伦敦进行仲裁,仅仲裁每年就给英国带来300亿英镑的收入;此外,作为老牌航运中心,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业务和20%的航运保险业务都在此进行。[10]

随着浙江自贸区战略实施,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迎来飞速增长的时期,可以预期中高端海事服务人才的供需矛盾将日益凸显。目前在浙江从事海事服务的人员都集中在传统的航运服务业上,如传统的报关员、货代员以及船员等,从事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航运衍生服务的人数不多,高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发展的需要。

2.从结构层次看,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结构失衡

随着舟山建设浙江自贸区战略的推进,航运服务逐步成为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将成为评测浙江自贸区竞争力水平的重要维度。航运服务人才主要包括航运经纪服务人才、航运金融服务人才、海事法律服务人才、船舶管理服务人才、船舶维修服务人才和航运工程服务人才等。早在2014年底,上海已吸引和集聚1836家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经营公司,以及约250家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的外商驻沪代表机构。共有国际船舶代理企业151家,国际货运代理备案企业达到9561家。[11]而舟山仅有约260多家船代、货代和船舶管理公司,目前暂无专门的航运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虽然从事航运服务的基础人才较多,但航运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的中高端国际海事服务人才严重缺乏,整个舟山航运服务产业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新业态人才明显不足,必将成为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发展的突出矛盾。

3.从效益质量看,舟山国际海事服务质量和效益优势不明显

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和浙江海洋大学为依托,舟山在基础海事服务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如在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港口与航运业务管理、船舶修造等基础人才培养方面,每年可以培养1500人以上,但提升舟山国际海事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上优势不明显,浙江自贸区不仅需要基础海事服务人才,还急需船舶融资、船舶保险、海事仲裁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舟山在引进航运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方面缺乏机制保障力度,相应的柔性引进培养高层次海事服务人才面临困难。此外,舟山港航服务企业普遍缺乏员工培训机制,员工缺少培训机会,航运服务相关技能提升较慢。舟山市高校培养的国际海事服务人才质量不高,舟山市引进高层次海事服务人才的规模效益不尽如人意,都严重制约了浙江自贸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舟山在国际海事服务人才供求体系中存在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不平衡,尤其从中远期自贸区油品全产业链的建设步伐加速的背景下,这两个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加速引进、扶持和培养一支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符合发展需要的国际海事服务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四、地方高校国际海事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不清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来支撑,与国际化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具备专业知识和交流能力”特征相比较,舟山市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清,国际化办学定位不精准,有待被进一步细化。必须从全球视角出发来重新审视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中将以上特征进一步具体化,并且体现在具体培养工作的人才标准和教育内容上。

2.国际化环境建设不足

高校的国际化元素主要体现在外籍教师、留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等方面,通过国际化元素来提升校园的国际化环境,以此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快融汇他国文化。对于舟山市地方高校而言,国际化元素在校园中的比例还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国际化程度不高;聘请外国学者授课的比例不高;学校教师参加的国际化培训访学和交流程度不高;留学生在校学习人数总量较低,难以营造国际化环境。

3.课程国际化进程不快

课程国际化是指在课程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国际化趋势,旨在为国内外学生未来能适应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社会,为他们将来从事工作和独立生活做好准备而设计的课程。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具备上述基本能力特征,增加国际化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但是与世界上课程国际化开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课程国际化尚处于探索阶段。据了解,舟山地方高校虽然有相关海事服务类专业,但是教材以及资源都是以中文为主,双语及全英文的课程寥寥无几。海事服务类专业急需英文课程开发和英文原版教材的引入。这种缓慢的课程国际化进程严重制约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4.教学国际化程度不高

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教学国际化程度不高成为阻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瓶颈,突出体现在师资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程度不够。舟山地方高校海事英语师资分为两类:一类懂专业但外语能力不够强,对教学法也了解甚少;另一类则相反,精通外语但是专业能力薄弱。他们大多数也没有出国访学或者留学的经历,教学国际化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国际化程度不高的师资队伍严重制约了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的培养。

五、地方高校国际海事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1.引进优质海事教育资源,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优质海事教育资源是一种在国内外形成自身特色或已经具备较丰富办学经验的涉海学科,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课程资源、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12]舟山市地方高校需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航海、轮机、港口航运管理、海事物流、海事金融保险、船舶修造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专业水平的学校,与它们合作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优质课程教材、优质教师资源等,为自贸区国际海事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舟山地方高校有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与基础,如浙江海洋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乌克兰国立造船大学举办船舶工程技术高等专科教育项目等,这些项目的顺利开展都为拓展新的涉海类中外合作项目奠定了基础。

2.培养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化课程

国际化师资和课程是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首先要成立国际化师资团队,选择语言素质较好和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加入;其次要鼓励和支持这些教师多参加国际合作活动,多进行学术和经验交流,如到国外的海事院校访学,或者到航运企业、国际海事组织等挂职,拓展国际化视野,学习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出台政策激励教师加快国际化课程建设,围绕海事服务某一个领域,建设多门双语或全英文的核心课程及专业英语的资源库,积极对接浙江自贸区发展,为自贸区相关海事服务企业和员工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语言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通过校企共同育人、协同育人,实现师资共享、资源互补、文化互融。国际海事人才的培养可以与国际著名的航运公司、船舶保险金融公司、海事法院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比如,航海轮机专业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培养一年,考出小证,在远洋船舶上实习一年,再回到学校培养一年。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与自贸区的海事类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让企业的专家参与整个国际化海事人才的培养,比如受聘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开展讲座等,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接纳学生实习就业,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4.成立研究中心,打造国际海事服务智库

政府、高校、企业应该共同参与,成立国际海事服务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广泛联络相关海事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海事、金融、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并跟踪国际海事服务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趋势,共同搭建国际海事服务地方和学校创新合作平台,提供国际海事决策咨询,以研讨会、论坛、网站等形式,助力国际海事服务的信息、法律法规及实践案例的交流与分享,作为国际海事服务的高端智库,为打造自贸区油品全产业链,助推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六、结语

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浙江自贸区的建设对于舟山地方高校的发展来讲,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充满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高校必须在理念思路上大胆创新,在师资培养上坚持外引内培,在专业建设上统筹发展,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外语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海事服务人才,为自贸区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储备。

猜你喜欢

海事航运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