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路径研究
2020-01-18朱凤丽
朱凤丽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杨振宁先生指出,青年一代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亟需通过推广人文经典阅读,推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其从狭窄的专业钻研中走出来,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全方位的认识,进而实现文化自觉[1]。尤其是在当今数字阅读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始居民,面对丰富多样的网络海量信息资源,更热衷于图片以及动漫的即时性浅阅读,传统纸质经典阅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点燃大学生的国学学习热情,推广传统经典阅读,让深阅读成为一种常态,成为提升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一、经典阅读对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经典”进行过界定,认为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内决定阅读的书,深刻且能引出无止境的解释与想象[2] 67。可见经典名著是经过时间的洗涤被认可保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是人类思想的智慧源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可谓历久弥新。纵览古今中外,对经典的推崇无论是对个人、城市、国家还是民族而言,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经典阅读可以促进阅读者的心智成长。大学生可以从典籍中获取知识、经验、技能,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激发想像力与创造力,陶冶情操,提升其审美观与艺术鉴赏力。其次,经典阅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全民阅读能力是国家进步的标志。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二、推广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基础与条件
(一)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典籍:推广经典阅读的资源基础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成为全球唯一没有中断的优秀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谋求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4]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给世人留下了可供研究和吸收的丰富悠久文化遗产,其中文化经典是一大文化瑰宝,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成熟度的标志[5]。正是浩瀚无垠的文化典籍为大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阅读资源。
(二) 国民重视典籍阅读:推广经典阅读的民族优良传统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即耕读文化源远流长。“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传承至今,诗书传家以德育人,历经数代而日益深厚、硕果累累,孕育了名人才子,繁荣了中华文化,可见阅读一直是中国传统与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泱泱中华,自古尚书,莘莘学子,开卷有益。纵观古今大家,无不是勤于攻读,手不释卷,而后方能学富五车,成一代名流。古人读书的要义是修身养性,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通过自我构建到达内圣外王、内道外儒的境界。古人对阅读的推崇以及勤奋苦学的例子比比皆是,“洛阳纸贵”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作品的喜爱与珍视。因此,根植于国民的阅读习惯成为推广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基因优势。
(三) 民族文化复兴:推广经典阅读的时代良机
一个民族自身盛衰兴亡决定其民族文化的命运,任何国家当处于分裂或危机边缘时,其文化不可能独善其身,独自辉煌。中华民族经历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得以重拾自信。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伴随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作为一个超强文化底蕴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尤令世界瞩目。在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提升背景下,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风等中国文化活跃在国际舞台,中华民族文化备受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是其扎根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国家的强大与文化复兴能激发大学生群体对经典书籍阅读的热情,促进经典阅读的推广工作。
(四)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广经典阅读的校园沃土
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是大学本质使命,是民族与社会对大学的希望和要求。大学既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优秀文化创新的源泉,更是引领未来的思想高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可否实现,不仅关系到大学的地位与水平,也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符合时代要求、德才兼备的社会人。大学只有明德,坚守中获得深厚的精神、道德力与感召力,才能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格,成为人类精神思想的家园[5]。缺乏文化底蕴则无以为卓越,也更难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因此,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己任的大学是阅读的校园沃土。
(五)全民阅读热:推广经典阅读的社会氛围
我国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民众在文化的长期压抑中萌生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望与关注,全民的读书风气得以恢复。2000年我国开展了首届“全民读书月”活动,重在营造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理念与社会氛围,提高国民素养。2004年将每年的4月份定为“全民读书月”,2006年倡议“世界读书日”的精神在于要“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6]。2012年,“全民阅读活动”被写入十八大报告,2014年之后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在各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全民阅读热兴起,为推广大学生经典阅读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
(六)大学生高效学习能力:推广经典阅读的主体条件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期,更是职业素养与能力的积淀期,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宽松,阅读空间相对自由,大学文献资源丰富。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正值学习的人生黄金期,因此在此时期对其进行引导与鼓励,使其潜心研读经典书籍,真乃机不可失。
三、推广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困境
(一)网络时代价值多元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伴随全球化浪潮、市场经济与网络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受到多种思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通过全球贸易、科技切磋、文化交流的方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渗透,试图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偏好与行为选择,从而悄无声色地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产生动摇与疏离感,继而崇洋媚外,树立西方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入,过渡标榜民主、自由,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容易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与国家之上,此种自私自利的不健康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之大众文化的消遣性、通俗性、娱乐性及戏谑性,对高雅文化、主流思想有一定的冲击。当下大学生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动态,但也不乏少数个体在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理想信念缺失,在个人成长发展中迷失方向,缺失了东方大国青年人应有的潜心经典阅读的自信。
(二) 电子阅读对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挑战
数字网络传播媒介是一枚双刃剑,在给人们快速、便捷、丰富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电子阅读时代的问题不仅是浅显化、碎片化,最关键是筛选的难度,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过于复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的阅读筛选带来巨大的挑战。据研究,相互对立冲突的讯息既能扩展视野,也能混淆视听,进而削弱独立思考能力[7]。新鲜刺激的阅读界面吸引着大学生,使其不由自主地浏览一些碎片化、较为浅显的内容,很难有毅力坚持通过电子的方式研读经典资源,且在电子阅读器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也就势必会挤压潜心阅读大部头经典纸质著作的时间。迈克尔·海姆指出数字文化呈现支离破碎趋势,传统的线性内容处理方式被链接、跳跃和交互方式所取代,此等碎片化信息会造成人类大脑思维隔断,理解浅显化。长期片段组合的模块化容易造成创意性思维和想像力的退化[8]。据此,长期习惯于电子浅阅读,使大学生与阅读经典书籍要具备抽象思维与理解等能力的要求渐行渐远。
(三)大学生经典阅读动力不足
高校大学生以就业导向,阅读呈现功利化、实用性倾向。中学的应试教育积重难返,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阅读仍较为局限,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书籍、实用考证的书籍、时尚休闲娱乐性以及心灵鸡汤式的畅销书。即使是了解国学,也多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很难静下心来读原汁原味的经典专著。此种轻视人文素质技能型、快餐式阅读方式,挤占了经典原著的阅读,使得大学生疏远了深度思考、精神孕育、心灵滋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暴露出利己主义、缺乏思考、创新力缺乏、文化自信不足、社会主义认同感欠缺等问题。
四、树立文化自信,推广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路径
(一)依托传统文化,引领国学经典阅读
弘扬国粹精华文化,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增强辨别力,自觉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以理性的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中西方文化,推广大学生经典阅读。在高校推广经典阅读,一方面,要建议大学生设置较为合理的人文经典与专业书籍的阅读比例,经典阅读,犹如大学生在大学这一大海上航行的“压舱石”,是引领大学生成才的航向标,比阅读专业书籍更有深远意义,因此要激发大学生有意识地多读一些文史哲、思想史和方法论方面的经典著作。另一方面,要依托高校自身文化特点进行推广。依据高校所属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如以名人、典故、古迹以及传统技艺等为依托,打造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的经典主题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借力文化载体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优秀作品的精神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耳濡目染,感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二)推行“大阅读”,实现知行合一
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力推“新阅读”理念与“大阅读”观,其读有形书籍,悟社会人生“无字”书道理的思想在学术界影响深远。“大阅读观”的核心是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注重读书与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追求身、心、灵融合的境界,该阅读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古人的“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思想一脉相承[2]20。遵循“大阅读观”可使经典阅读更加丰满、接地气、有新意。首先要潜下心来深入反复推敲,理解其真正内涵。阅读典籍不能仅满足于对古籍的吟诵与读写,也不能简单粗暴地用现在的思想去理解距离我们较为久远的古籍内容,切忌粗略阅读,只了解字面意思,甚至断章取义。必须要查找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作者个人背景等资料,反复推敲,展开推测联想,深入了解作者写作的心情与动机。其次,追求知行合一。古人云,“读书不在记诵,全要身体力行”,需要由经典文字内化为大学生素养,再外化为实际能力与行为,将社会作为一本无字的书来身体力行地“读”,参透百味人生,提升个人智慧与能力。再次,阅读典籍重在传承中有创新。当代大学生阅读古籍要有借鉴地吸收,不能局限于注释理解,要有批判思维,为其注入时代的活力,实现对经典书籍的传承与创新。
(三)丰富阅读模式,推广多样化阅读平台
在书籍油墨清香的情怀影响下,线性的、叙述性的传统纸质深度阅读仍被珍视且不可能被取代。但伴随通讯技术、网络科技以及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数字阅读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且数字化阅读已成流行之势。在其阅读习惯逐渐改变的现状下,高校应顺应潮流抢占新兴的经典阅读阵地,实现数字经典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探索丰富的多样化阅读平台,从而更好地推广经典阅读。一方面,加强经典阅读的电子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使用便捷、富媒体多形态、互动充分、推广成本低等优势。通过电子平台用户可手机操作在线登录,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到经典丰富的数字资源,既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也可避免在阅读过程中对古籍带来损坏[9]。另一方面,巩固传统纸质经典阅读的地位与功能。神经科学证明,人类在阅读纸质书籍时,会运用四个脑叶以及两个脑半球的绝大多数区域,便于理解复杂深邃的内容,甚至会超越文字本身,从而创新出概念与思想。而互联网面广却浅显零散的信息,虽可俯拾即是,但却无法产生创新性知识与思想。纸质传统经典阅读有利于增加大学生智力发展,促进创新能力培育。
(四)保障优越条件,实现全民“悦”读
大学生优越的阅读条件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支撑。一是打造文化校园。首先,建立经典阅读的实施机制,将人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工程贯彻到具体的教师教学、学生自主研读以及大学的隐性课程中去。其次,优化图书馆阅读环境。打造舒适的阅读空间、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图书馆职能应有之义。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扩大馆藏经典著作的藏书量,更应该注重馆内古色古香的经典文化氛围的装饰,以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体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融,感受经典史籍的魅力。二是营造书香家庭。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据调查,我国家庭藏书量在21世纪呈继续下滑的趋势,因此让经典书籍走进家庭,成为床边的案头书刻不容缓[10]。推广青年大学生传统经典阅读,重在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家庭在购置必备的经典书籍基础上,注意提升孩子的阅读心境,通过持续的亲子阅读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使孩子将阅读视为生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五)打造一流服务团队,编制经典好书目
在信息随时随地复制与知识传播日新月异的时代,经典阅读最艰难的环节是书籍的选择。由于经典书籍大部分是以文言文形式展现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功底才能鉴别筛选,可见经典阅读服务队伍的素质对经典目录制定与阅读推广至关重要。其一,提高图书馆服务团队主体——馆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的阅读服务活动中去,熟悉经典馆藏资源,掌握图书导读新技术,做到切实服务好大学生读者。其二,组建多元化的经典阅读志愿服务团队。将热爱阅读、热心公益经典阅读推广的人士团结起来,组建经典阅读的公益社团,配合学校图书馆、二级学院探索经典阅读运作机制、设计经典阅读活动方案、选择经典书目、开展阅读活动以及答惑释疑等。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与践行者。高校推广传统经典阅读工作可谓利在千秋,使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方式,让其通过深入持久地研读国粹古籍经典,与历史对话、与大师交流、与时代接轨,从而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有效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