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01-18邹德平
邹德平
(齐鲁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3)
一、国内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
自2014年起,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已经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选取上海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容,全国教育界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达成共识。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在此次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继而“课程思政”成为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热点研究领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课程思政名课名师三级建设体系,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20年5月,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发布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实践,指明高等院校所有课程教学都肩负着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责任。这体现在大学里所开设的课程不仅应该具有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等多重功能,还应该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应该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这不仅体现了当今社会和国际形势的实际发展需求,也进一步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具体到英语这门学科,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体现在它不仅位于中、外文化价值观交汇的前沿,还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融通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与此同时还应充分考虑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外语学习应视为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基本语言知识、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习经验、学习文化等多个方面[2]。因此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需要授课教师在专业英语课程中有意地、有机地、有效地体现出来。“有意”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育人细无声”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到理想信念层面,既要放眼国际又要扎根本土;“有机”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需要把思想政治培养与英语专业发展相结合;“有效”体现在授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英语这门课程的德育功能,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并且能够精炼出英语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力争能够解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当代大学生无论在校园还是将来步入工作岗位,都能够在具备“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有着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殷切的中国情怀,成为卓越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融通型人才。
二、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理念自推出以来,首先在上海进行高校课程改革活动,后发展至全国。广大教育研究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深邃的研究和广泛的思考。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术成果硕果累累。截止到 2020年4月底,中国知网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到的论文有6 437篇,从研究数量和研究成果上看,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主题的研究呈井喷式爆发,热情高涨。其中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论文占到2 547篇,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随着当前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已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进一步细化主题词,以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和整理,相关论文仅有47篇。相比之下,以英语学科作为承载体进行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还在发展之中。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学者们对于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究领域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与重要意义、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探究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者。
(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与重要意义的探究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深入地展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的重要论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当今变化多端的国际局势和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西方外来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巨大冲击,英语教学因而担当着新的使命,亟待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导。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多元人才需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3]。外语教育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4]。因此,新时代下英语教学的任务要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沟通技能,哲学、艺术鉴赏、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知识都要涉猎,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中传递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民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5],也是当代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6]。学生们在学习英文的同时,既要充分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文化自信,又要担当起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时代使命,在求同存异中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情怀。所以,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既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需,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自身之需。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夏文红、何芳(2019)提出在英语课堂上学生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7]。邓瑶(2020)提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需要构建出全课程、全方位、全员的育人格局形式[8]。同时众多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绝非一日之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手段在高校课堂里长期地多维度地加以研究和探索,不仅要高站位地认识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内涵,还要全方位地切实地推进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究
英语专业的学生因其学科特点需大部分时间学习外语知识,不断接触国外文化,如不正确进行思想引导,很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变成“香蕉人”,尤其在90后、00后的群体中,西化现象严重。注意到英语专业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众多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从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改进和开拓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推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梅强(2018)提出要从微观和宏观上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宏观上是指从学校层面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原则及途径,微观上是指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9]。张丹(2019)提出以“破”和“防”为主要着力点来提升学生对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剖析能力和抵御能力,并把两者结合,来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出一条“内容支撑、构筑防线、以破促立”的实践路径[10]。
符燕津(2020)立足于高校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探讨可以通过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等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合课程思政理念[11]。
针对如何将不同专业院校的特色和英语“课程思政”相结合,一些学者已展开相关研究,如朱练平(2019)以景德镇学院的校本教材为载体,借助《陶瓷文化翻译与传播》慕课课程平台,从中外文化陶瓷翻译的角度开展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构建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具有本校英语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12]。周芸宇(2020)结合技工院校的英语课程标准,分析了核心素养视角下技工院校实施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3]。王丹(2020)提出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强化医学生救死扶伤、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二是树立医学生传播中国医药文化的意识。教师可从挖掘现有教材课文内容的思政内涵、补充学习部分中医英语内容和医学名家故事介绍这三个方面来展开教学实践[14]。
综上,学者们在探讨“英语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结合的有效实施路径中,目标都是一致的,力求使当代大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思想政治修养也相应地提升,以此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
针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具体落脚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授英语课程中,如何如盐入味般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入课堂、入脑、入心。第二,授课过程中如何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异同之处;第三,展望新时代,迈入新的特殊时期,如何引导年轻一代用英文发出中国的声音、讲述好中国的故事。针对这三个方面,学者们倡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批判式思维学习西方文化,取其所长,为我们所用,加强对本族文化的自信心,激起学生们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用所学英语知识向世界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还要充分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二是尊重不同英语课程的特点。首先,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经过系统地归纳、总结、提炼、丰富和完善,逐渐明确地将不同阶段的专业性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应的思想道德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课堂实践的结果证明,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堂[15]。此外,“课程思政”的课堂实践教学需要针对不同英语课程的特点。如韦金凤(2020)提出了“英语+商务+思政”的教学改革模式[16];陈丽霞(2019)以《综合英语》这门英语核心课程为例,分析了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内涵在语言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旨在通过对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载体等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和改革,来挖掘思政教学的价值内涵,以此来发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渗透和引导作用[17]。张洁、郭炜(2020)围绕口译技能的培养,采用时事、时政进课堂的方式将口译类课程更好地与思政内涵相融合,不仅能够紧跟时代需求,而且使得语言类课程能够真正地体现出其时代价值[18]。
还有众多学者从互联网的视角论证了“翻转课堂+英语课程思政”“网络在线+英语课程思政”等模式建构的可能性,课程思政在英语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共享资源最大化,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解决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教学时间和地点的时空性等问题。王今、杨国华(2020)以《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线上+线下”教学形式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9]127-130。这些探索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中提出的要建立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实践[20]。
(四)探究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
要落实、推动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学者们一致认为一线教师起着关键作用。而这首当其冲考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以及教师的个人素质。段国翠、李春梅(2020)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以及个人访谈的方法对教师的个人信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教学的质量则与教师的教学信念、学生管理信念、课程信念、教学方法信念等因素密不可分[21]。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读书修身,自身具有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职业操守和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品德修养,才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风范,言传和身教相一致,在教授专业课程中才能逐渐感知思政温度,并把这份温度逐渐升高并传递给学生,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要做的课程改革,是人生的必选项。目前学术界认为英语教师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选用的问题。当前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多以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或者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而这些教材多以西方的价值观为中心思想,缺乏中国文化、思政元素,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对英语文本阅读的反控制意识,以抵制文化侵略。二是教师备课的过程中不知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一些教师表示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由于习惯性地过分依赖于教材,容易以课本提供的知识点作为备课的重点内容,因此容易忽略掉适合于英语教学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导致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无法充分激发对学生的思政育人知识层面的思考,例如爱国主义、人格品质、理想信念、中国文化等思政元素。因此,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精选和提炼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能力,在教学任务中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突出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和思想性。同时能够把顺其自然的隐形教育和正面的显性教育结合起来,在进一步强化显性教育的同时,又能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不能在英语课中以政治教育内容喧宾夺主。例如,在课堂热身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精选和课文主题相关的来自中国和外国有关国家领导人、主流媒体、著名学者的讲话发言、深度报道、社会热点议题讨论以及研究文章,通过英语作为媒介对青年学子进行时事教育,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采用多角度思维去分析时政新闻或文章,尤其从中、外两种视角出发,客观公允地分析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以期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理性意识。
三、对已有研究的学术评价及未来研究展望
综合现有的研究现状,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已有研究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生成背景、核心内涵与重要意义阐述得较为透彻,学者们从英语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和开拓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验证了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教师作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者,其角色和作用应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探究。因为要达成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关键是建设一支既具有扎实英语专业技能又具有完备高超的思政技巧的师资队伍,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自然和谐地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虽然已开花结果,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从研究类型上来看,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远多于实证研究。由于目前实证研究的缺乏,未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将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就变得不可预测。进一步来讲,部分理论研究的成果如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是否有借鉴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另外,目前的实证研究多以进行自编问卷的数据分析为主,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亟待开发能够体现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价值观特点的课堂观量表。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分析比较单一,定性分析为主,而定量分析相对较少。文章观点探讨多集中于感性认识,可信度不够,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其结论既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把握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研究情况,也无法推进下一步的研究部署工作,因而进一步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参考。今后需在研究方法上多元化,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第三,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目前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主是对英语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交叉研究,如果能在这两门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理论深度和研究成果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第四,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层次不够平衡,研究取向多倾向于宏观研究,涉及面大而空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够强,借鉴价值不够高。今后研究可多从中观层面切入,从操作性强的教学实施路径入手,更为全面地掌控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第四,从研究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者身份大多数是英语出身的专业教师或学者,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身的学者几乎没有对此专项进行研究,这说明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工作者还未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这一研究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现阶段国际交流需求的不断增长,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国际交流的重点培养对象,他们的价值观取向问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和引导,亟待更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刻地思考和规划,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持续性的探索。
虽然目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一些不足,但只要能尝试研究方法,坚持研究内容的创新,提高实证研究的有效度,均衡研究层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必将迎来新的一轮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