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0-01-18朱玉国
朱玉国
(合肥师范学院 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自觉适应和服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地方高校作为发展地方高教事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根据自身在本区域乃至全国高教系统中特定的生态位,科学确立目标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强化比较特色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地方高校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推动特色发展要重点聚焦“六个特色”。
一、优化办学定位,强化特色发展战略
地方高校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办学定位、发展方向的特色,这是地方高校在改革建设发展进程中避免同质化倾向的根本所在。就本质而言,大多数地方高校是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建的。而地方发展和国家战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发展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因此,地方高校要在把握地方在国家战略布局中位置和分工的前提下,重点关注地方当前和下一阶段的发展需求,[1]在综合研判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现状的基础上,加强调研论证,科学确定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全面、深度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社会管理的办学育人机制和体系,在持续深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参与解决重要现实问题中推动应用转型、增强办学实力、赢得广泛支持。如:合肥学院根据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抢抓机遇、顺势而为,首先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应用办学经验,全面构建应用型办学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合肥师范学院根据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办学传统,牢固确立“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懈培育和打造“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办学特色。这两所高校通过主动调整和优化办学定位,大力推进办学向应用深度转变,有力促进各项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二、紧贴行业需求,建设特色学科专业
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最核心、最本质的体现,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是实施特色化战略的重心所在。一所地方高校即使综合实力有限,但若拥有几个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也能彰显独特优势,形成示范效应和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对接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才能彰显贡献价值,赢得地方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要强化社会需求导向,[2]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与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以全面推进为基础、重点突破为方法,统筹有限资源、集中优势兵力,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新兴学科专业为载体,整合比较优势重点建设若干(至少1~2个)特色学科专业,打造学科专业高峰,引领和推动其他学科专业转型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人才强校”,优化人才引进与成长环境,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急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厚植学科专业建设根基。如:西安石油大学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实际,积极构建油气勘探开发与加工学科群、石油仪器与装备学科群、数理信息学科群、人文社科学科群。合肥师范学院立足师范传统、适应市场需求,对接安徽基础教育改革、电子信息技术、文化产业需求,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气信息类、文学艺术类三个学科专业群。通过集群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式发展。西安石油大学现为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合肥师范学院现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三、改革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应用人才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多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是地方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现了知识能力匹配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体现了人才培养从重视掌握系统知识向突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育人工作应当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社会管理一线,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模式,[3]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推动课堂改革,突出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岗位责任感的训练,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既打牢基础知识又注重知识更新,既注重深研理论又努力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要求相匹配的能力和素质,努力培养兼具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围绕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创建“国家或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教学科研基地+学科专业平台+产业”的协同模式,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肥师范学院对接行业产业职业岗位要求,确立培养具备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师资,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应用人才的“三新三会”培养目标,构建能力培养全程化,学校与行业企业两方合作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线协同育人的“123”人才培养模式。两校均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四、强化应用导向,推进特色科研服务
科研服务既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存的基础和活力的源泉,坚持和加强科研服务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强化特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有效抓手。地方高校科研服务要坚持突出和彰显服务的地方性,切实强化应用研究应用服务与现实生产力的紧密对接,围绕行业需求、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现实需求,从被动响应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结合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与科研院所、兄弟高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深度融合,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4]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凝练和培育特色科研方向;要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成果推介与转化机制,改革科研服务绩效评价制度,配套改革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绩效分配等制度,强化发挥政策正向激励的导向作用,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难等问题,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科研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和创业竞争优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不断拓展形成科研服务地方特色。如:合肥学院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力倡导和推动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服务,建有水环境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德工业4.0促进中心、巢湖研究院等41个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合肥师范学院一方面聚焦地方主导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应用研究服务体系,健全应用研究激励机制,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应用研发平台42个;另一方面,坚持发扬师范办学传统,致力于贯穿职前职后,全力打造“培养、培训、研究、指导、服务、协同”“六位一体”服务安徽基础教育品牌。
五、深化开放办学,凝练特色合作品牌
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各个主体。推进开放办学、发挥各方面作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1]因此,地方高校要注重强化开放意识,坚定不移地打破封闭办学、自我评价的发展链式,建立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项课程、每一个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5]充分认识到发展根植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国际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动力所在,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和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促进办学向应用深度转变。如:武汉纺织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多渠道服务“一带一路”,逐步建立“纺织学科高端引领,全方位开放办学”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特别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拓展人才队伍建设渠道,引进一大批高水平国内外专家学者,促进提高了师资队伍和办学整体实力。合肥师范学院牢固树立合作发展理念,建立校地、校政、校企、校校、国(境)际合作机制,通过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院、工程中心、协同中心、产业园、新型智库、学研合作育人基地,深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积极推进与国(境)外合作办学,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建两岸首个合办实体学院——刘铭传学院,已成为皖台教育合作的一面旗帜。
六、引领办学育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作为共性要求,中国高校应当构建以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文化,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文化,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文化,鼓励创新的学术文化和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等。以此为基础,要强化高度的特色文化建设自觉,培育与大学的学科专业特色和特殊使命相契合的特色校园文化,推进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吸收地域文化的养分,也可以传承地方名人的精神思想,将其作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或内核,积极做地方文化、地方名人精神的诠释者、实践者、拓展者,促进地方文化持续发展或名人精神传承创新。如:湖北文旺学院充分发挥地处诸葛亮故居——古隆中的地理优势,打“三国文化”牌,积极推进筹建国际学院等工作,利用诸葛亮在海内外的影响,扩大办学知名度,逐步实现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合肥师范学院在深入分析师范传统和应用转型需求的基础上,坚持把“学习陶行知,师承陶行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线,积极构建以行知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以此引领应用办学育人。多年的坚持,使“学陶师陶”日益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连续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省文明单位,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七、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只有坚持错位发展战略,坚定培育办学特色,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对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和贡献度,才能赢得政府和社会更多支持,进而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实例为支撑,从优化特色办学定位、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培养特色应用人才、推进特色科研服务、凝练特色合作品牌、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与国外先进地方高校相比,我国地方高校在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创新与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协同发展机制、更好地赢得社会资源等方面还需要持续深化和拓展,这也是地方高校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