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体解剖教学中伦理教育主体的层次思考

2020-01-18黄小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捐献者遗体伦理

黄小军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马列部,贵州 铜仁 554300)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学,它旨在帮助医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认识人体构造,它是开启医学之路的基础性学问,是一门医学生必须修好的“必修课”。对于医学这样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而言,人体解剖对于临床治疗、医学康复和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按照国际标准,每4名医学生要有一具医学遗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平均10~20名医学生才有一具。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入土为安”和“死者为大”,遗体捐献虽然倡导数十年,目前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积极响应者甚少,高校医学遗体来源多是无名死者。另一方面,大部分国人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认为死后全尸,解剖尸体是不尊重死者,是不孝行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院校人体解剖教学伦理教育缺失,对以身示教的“大体老师”缺乏应有的尊重。可见,在人体解剖教学中补上伦理教育势在必行,践行医学伦理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如何在学校、社会、教师以及学生这一完整的大教育观下贯穿医学伦理教育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学校层面构建伦理教育

(一)学校应加大对人体解剖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力度

人体解剖实验室需具备遗体接收和管理工作相应的人员、场所、设备等硬件条件。学校应严格按照医护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加大对人体解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力度,确保具备接收捐赠遗体资格,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组织人事部、实验实训中心、教学工作部和后勤部等职能部门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将仪器、药品、标本、模型、挂图、卫生和尸库管理等制度上墙,改变过去传统那种由二级学院(系)自行负责的粗放式管理,应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模式。

(二)学校应当设立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实现“三定”管理和职责界定“双到位”

从法理上讲,遗体捐献是目前各医学院校获得人体解剖教学标本的唯一合法渠道。医学院校应当设立遗体捐献办公室,或挂靠到实验实训中心,实现“三定” (定编、定人、定岗)管理和职责界定“双到位”,做好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的组织协调和接管工作,特别是要在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的知识普及、宣传和咨询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做好捐献登记、向捐献者亲属颁发遗体(人体器官)捐献荣誉证书,定期组织亲属和医学师生开展悼念活动,对特殊困难的捐献者亲属,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遗体捐献(人体器官)不同于生前遗物,它更多地承载了捐献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人生经历、职业认同和社会关系,曾经有过生命的遗体(人体器官),也理应有尊严,应该得到应有的、必要的尊重,不能将尸体看作仅供解剖操作的‘物’,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1]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切实尊重捐献者的尊严和亲属的意见,自觉接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红十字会和相关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学校要积极开展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公益性宣传从伦理学角度来看,捐献者离开人世后还能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这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社会道德和行为善举,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肯定。作为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展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公益性宣传,化解社会封建陈旧思维和迷信思想,在征求捐献者亲属同意的前提下,对“大体老师”的大爱捐献事迹进行宣传,让学生对捐献者们要有永久缅怀与崇高敬意之心。此外,要重视医学伦理普及教育,定期组织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相关活动,“如郑州大学遗体捐献宣传队经常到各个社区乡镇开展遗体捐献知识宣传和体检义诊等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好评。”[2]

二、社会层面参与伦理教育

遗体(人体器官)捐献是崇尚科学、奉献自我、传递生命大爱的高尚行为。“无论对于救死扶伤、医学教育,还是移风易俗、殡葬改革、节约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是生命价值永恒的体现,全社会都应该倡导这一新风尚。”[3]

各级人民政府及卫生、民政、交通、公安、财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依法采取积极措施,协助红十字会宣传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的意义,普及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的科学知识,对在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推动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讲,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倡议,搭建网上遗体器官捐献纪念馆,为捐献者家属及市民提供寄托哀思的平台,制作相关专题宣传片在特定时间和场所滚动播出。在社区利用橱窗宣传栏刊登倡议书和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基本知识,在特定时期,通过各类形式的文艺表演、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单、宣传册等形式,向群众普及、宣传和讲解如何登记遗体(人体器官)等相关政策,介绍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的意义,消除人们对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的误解和偏见,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公益活动中去,为促进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救死扶伤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教师层面实施伦理教育

人体解剖学教师是医学院校教师群体中最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之一。他们教学工作强度大,承担着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相关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人体结构与功能》《解剖生理学》等多门课程,实验课工作环境特殊,对待标本的态度和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良好的伦理教育,要挖掘和提炼解剖实验教学中思政元素。如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实验实训中心人体解剖室高级实验师滕树成老师参加工作30年以来,干一行爱一行,始终坚持以实验室为“家”,以尸体为“伴”,以学生为“子女”,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为地方医学教育工作奉献了全部智慧和精力。

(一)课前伦理教育

教师教学前,要根据实验课要求,穿好白大褂,带好口罩、手套,规范准备解剖器械。第一堂实验课,应举行简单的默哀仪式,介绍几例收集标本的艰难过程和捐赠者无私奉献的壮举,以这种特殊方式表达对遗体(人体器官)捐献者和“大体老师”的敬意。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打好医学底色,珍爱自己的专业,克服怕脏、怕鬼、怕臭、怕刺激等一些心理障碍和不良反应。

(二)课中伦理教育

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在“润物细无声”中同化学生,如搬运尸体标本动作要轻缓,手把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反应。解剖示范动作要“慢条斯理”,做到心中有数,严格遵守医学解剖程序,在操作过程中始终遵循有利和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保护隐私原则等。结合常见疾病病理,讲解相关器官的病变反应和规律,及时解疑释惑。教育学生要“尊尸重道”,既要尊重“大体老师”“骨主任”,又要尊重人体解剖学,要深刻理解到解剖尸体不是“犯罪”,不是“恶行”,而是通往“医道”的必要途径。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分组操作,培养学生医学团队精神。

(三)课后伦理教育

解剖实验课后要及时整理实训室内务,将“大体老师”保存在尸体槽或尸体库内,对解剖台、器械等进行清理,加强无菌管理,解剖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应集中处理,不可乱堆乱放,关闭实验室空调和通风设施,加强学生精细化管理教育。

四、学生层面体现伦理教育

人体解剖,是一名医护药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是成长为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人民群众在同各类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医学,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医德规范。如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提出了清谦正直、仁爱济世、身体力行、刻苦钻研、反对巫医、破除迷信等思想主张。可以说,学生修人体解剖课,既是学“术”,也是习“德”。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尸体之间的关系,要从内心里将尸体看成是自己的无声老师;其次,要学习遗体捐献的感人事迹,将医学生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铭记于心,以“准医生”的角色,常怀敬畏之心做事、感恩之心做人;再次,要在行动上遵守医德行为规范和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严肃认真地做好实验动作,严禁对标本进行录像拍照,严禁对标本做出不文明的动作,如嬉闹、恶搞尸骨、随意切割、废弃物随意丢弃等亵渎行为。

综上所述,高校人体解剖教学中的伦理教育要在学校、社会、教师以及学生等四个层面构建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体系,帮助学生既学好“术”,又习好“德”,缓解医患关系,将来成长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捐献者遗体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分析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的效果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哥伦比亚默认公民都为器官捐献者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与死者的遗体告别
表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