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救护职业教育会校合作长效机制探索

2020-01-18王斯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红十字职业院校校企

王斯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部,湖北 黄冈 438002)

校企合作育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谋求发展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 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等系列文件中都强调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1]。此外,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职业院校与行业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结合,理论与技能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下,医疗类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单纯从校企合作来说,鉴于专业的特殊性及国家对医疗专业毕业生的政策规定,医疗类专业同医疗行业可以说是最早实现校企共建的。合作模式大多体现在学校与医疗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聘请医疗专家到校指导教学;学生毕业前到合作的医疗单位完成规定的临床实习。然而这样的合作模式也相对单一,更多的是职业院校为学生完成临床实习或提高就业率而主动寻求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一旦失去政策支持,必然不会长久。长效的合作机制必须建立在合作双方能实现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

中国红十字组织作为人道主义社会救助团体,承担着普及卫生救护及防病知识、开展备灾救灾、红十字志愿服务等工作。它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与医类教育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为医疗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契机。以怎样的方式合作才能让医类职业教育与红十字组织实现互惠互利,从而达致深化、持久的发展?这是合作双方都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院前急救的现状

(一)公众救护意识薄弱,院前自救互救意义认识不足

在我国,公众危机意识薄弱。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遭遇危险的几率小,即使真的不幸碰上,救护伤患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普通人没有必要学。仅仅只有少数公众认识到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能挽救患者生命、减轻伤残。然而,本就为数不多的这部分人群中,又有一部分人缺乏实施救护的自信,害怕承担后果。

(二)具备应急救护知识技能、且能参与院前急救的人员匮乏

当遭遇突发疾病或安全事故时,能迅速参与应急救护,降低疾病或事故造成的危害的人员大多是具备医学背景的医务工作者。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故现场都幸运地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在场。而此时,由于普通民众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只能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救命的黄金时间在等待中擦身而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800万非正常死亡人员,其中近八成可以避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意外灾害,而是死于无知。

(三)从事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的师资不足

目前我国承担救护培训的师资大部分由各级医疗单位急救中心人员组成。由于医疗单位工作人员本职工作负荷大。而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及技能培训的项目多、任务重,且培训师资需要具备一定的公众授课技能。故此,相对稳定的师资数量极为有限。

(四)公共应急救护力量投送能力受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私家车数量剧增,交通拥堵现象日渐突显,严重制约了城乡应急救治车辆的响应速度,极易出现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患者却已错过了救命的黄金时期的情况。

(五)社区应急救助功能缺位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主要承担着政策干预、自治管理及教化服务等职责。而作为社区职责之一的福利保障功能却较为薄弱。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三百五十万人死于心血管相关病症,占总死亡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一,高居各类疾病死因之首。就心血管类疾病而言,最佳的救治方法就是在事发后的3~5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术(CPR)。实施心肺复苏术基本不需要额外的工具,只要施术者掌握操作要领,徒手便能进行。但如果患者病发十分钟后仍得不到有效救治,就会大大增加患者死亡几率,后期抢救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一。因此,如果社区能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前及时实施应急救护措施,便能最大限度挽救伤患生命。由此可见,在社区建立应急救助力量刻不容缓。

(六)校园自救互救教育缺位

校园是人口相对密集区域之一。虽然各个学校都设有医务室,配有医务人员,但是医务室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应付师生日常少量的突发疾病或创伤是没问题的,如果面对突发火灾等较大安全事故时,学校医疗人员的救护无疑是杯水车薪。此刻,师生间的自救、互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虽有部分学校开展了应急救护教育活动,但大多是自己的老师或校医组织完成,知识讲解、技能培养在系统性、规范性及专业性方面无法保障。

二、应急救护教育会校合作需求分析

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及公共安全事故等突发性灾害都在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发之后,进行必要的现场应急救护对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当事故发生时,普通群众大多手足无措,失去了最佳救助时机。与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急救常识普及率极低。据人民日报报道,发达国家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及,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 40%,这个数字在德国更是高达 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百分比仅为1%左右[2]。这些数据无一不在警示我们:加强公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势在必行。

(一)国家对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要求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等相关规定,普及群众性的自救互救知识是我国红十字会的传统工作和法定职责。作为减轻意外伤害伤亡率、提升事故存活率的重要途径,现场救护不仅是专业医疗机构的工作,更是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二)社会公众对生命和健康生活的渴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杀手。院前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是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伤残率,提升救治成功率的保证。如年老体弱者因低血糖、心脑血管症、癫痫等原因跌倒、溺水、严重交通事故等,在等待专业救护人员的同时,病人家属、邻居、过路人……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这些救护常识和技能鲜有人清楚。正是由于错过了救命的最佳机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院后抢救成功率极低。实际上,随着社会民众健康意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日益迫切。

(三)国家标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强制要求

由于部分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导致许多工人需要与各种仪器设备、化学物质打交道,这期间难免出现意外。如何将由此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以及如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援,成为企业应急救护的重点,也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中的应急救援规定:凡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其劳动定员设计应包含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编制;应急救援机构人员的人数应根据工作场所的规模,按照0.1-5%的比例配备,并要求急救人员参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3]。

由此可见,应急救护普及教育的社会需求量巨大,而这些人员又不可能放下现有的工作和生活,到学校进行脱产学习。此时,一个系统、专业、组织灵活的会校合作共建的培训机构更能突显出它的优势。

三、会校合作长效机制构建

(一)建立协同的价值观念

持续有效的合作必须是建立在利益公共体的基础上。这种利益既可以是社会价值,也可以是经济效益。只有找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契合点,达致双赢,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稳定和可持续的互动状态[4]。不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作为人道主义的红十字组织,都需要良好的社会影响和舆论环境。这方面,会校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利益。而会校合作既能提高职业院校的品牌效应,又能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声誉。

(二)建立资源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

在会校合作中,职业院校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追求社会影响力和就业率;而红十字会有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缺乏的正是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开展项目。院校以成熟的教学资源参与红十字开展的应急救护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项目,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美誉度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促进了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而红十字会在依托职业院校高质量地完成国家项目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会校之间形成资源互补,以利益共同体为前提的新型合作关系得以建立。

(三)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双师”队伍的建设。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能够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技能类人才。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有专业知识做后盾,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实践技能的体验,而会校合作正是解决这一双重需求的最佳途径。[5]合作共建师资团队的基本途径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在与红十字会开展合作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获得切身的实践锻炼,同时还可以让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参与进去,使他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此外,还可以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国家针对红十字的相关师资培训项目,了解领先的行业资讯。这是师资共建的“走出去”,而对于“请进来”,我们可以借助红十字会与医疗卫生系统的良好资源,吸纳有临床经验的专家参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四、会校合作实施途径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会校合作方式应注重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不应局限于一种模式。按照国家红十字协会应急救护培训标准,活动内容主要涉及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常见意外、常见急症、突发事件五大部分。会校双方应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围绕相应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年龄、行业的群体以及群体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会校深度合作。

(一)开设应急救护公益讲座

面向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开设应急救护公益讲座。这一层次主要目的在于宣扬红十字精神,提升公众参与院前急救的意识,普及公共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

结合各类受训者学习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设计科学、生动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以案例、故事、动画为主的传统课堂基础上,开展集热点问题讨论和现场演练为一体的实践操作。

(二)建立社区自救互救示范区

与社区定点协作,送急救知识进社区,建立自救互救示范社区。在社区开设救护讲堂、家庭常见病急救知识讲座,以及举办“社区重大事故自救互救演习”等活动,提升社区应急文化氛围,增强社区居民自救互救意识。

(三)开展企业特征化救护员培训

该层次的培训主要针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的性质、工种及高危环境因素等设计制定培训目标及标准。在考虑企业管理及运行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分级分批、梯度递进的方式,在化工、交通、旅游、建筑、安保等高危行业中开展符合职业特征需求的应急救护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定期对其资历及技能进行复查审核。

(四)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

职业院校师生可以结合专业特长,利用周末或社团活动时间积极参与红十字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承担大型集体活动的医疗救护工作、送医进社区、关护孤寡老人、助残助弱等。

五、结语

应急救护教育的会校合作模式只是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个缩影。只有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特有的优势,从提升质量上寻求创新,从利益共享上寻求合作,才能给职业教育和企业双方带来长效稳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红十字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红十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鱼龙混杂“红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