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中课程文化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1-18巫柳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调研

巫柳兰

(桂林理工大学 1.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2.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属于课程教学的难点,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文化素养是学生的必备能力,应该与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相融合,确保学生的综合发展。对于传统的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来说,其重视的是“编年体”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也就使得学生无法准确地掌握中外风景园林史知识,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当前来看,为了提高学生中外风景园林史的学习质量,教师实施了多个方向的教学模式革新,例如案例法、翻转课堂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仍在实践性角度存在严重的问题,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创新,进而保障学生对中外风景园林史知识的掌握。

一、风景园林史教学的内涵

风景园林史教学重视的是应用型教育,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的设计知识,并在毕业后协助企业解决园林的设计问题。所以,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专业技能,进而在企业中占据一席之地[1]。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风景园林史教学的内涵是“知行合一”和“转识为智”,此时讲的“知”指的就是风景园林史教学知识,而“行”指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避免学生因基础知识不熟练而无法实现园林设计的状况。“知行合一”实现了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得风景园林史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授人以鱼”,而成为了新型的“授人以渔”,学生从“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中懂得了什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后续完成园林的设计工作积累了经验。

“转识为智”被视为教育的源泉,也是风景园林史教育的原则。要想实现“转识为智”的教育理念,就应该培养学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强化学生的智慧。此时的智慧不仅仅是学生的智力水平,而且代表着学生的学识和风度[2]。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园林史知识的内涵,才能灵活地运用风景园林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解决园林设计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智慧属于一种生活方式,即把问题的解决生活化,把“如何解决”的思想改为“这样解决”,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

“知行合一”和“转识为智”均代表着风景园林史教学的内涵,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时间里,风景园林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解决园林设计问题,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外风景园林史课程文化素养教学定位

(一)所处课群结构分析

中外风景园林史的教学结构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至关重要,而教学结构的重点是课程教学规划,所以尽可能做到科学化教学。一般来说,中外风景园林史的教学设计分为三点:第一是建筑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建筑的构造;第二是景观设计,此时需注意景观的美观性设计;第三是景区规划设计,要求规划过程考虑人文因素,做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应从基础知识入手,等具备了一定的手绘能力后再去接触实践活动。

(二)学生专业能力分析

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去设计简单的方案,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级的设计能力。初级的产品设计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学生从中了解了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后续学生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目标定位分析

中外风景园林史的教学内容错综复杂[3],其教学目标可总结为五个:第一,中外风景园林史知识的掌握,既包括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识,也包括了西方造园的设计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园林历史的发展历程,为后续学生对园林知识的分类奠定了基础,坚实的中外风景园林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第二,中外风景园林史设计作业的制定,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设计产品,即将案例抄绘、实地调研等方式相结合,锻炼学生的产品设计手法;第三,中外风景园林史作品的钢笔画抄绘,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园林艺术;第四,中外风景园林史谱系的创建,该部分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第五,教师为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案例的剖析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也是一项必要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文化素养下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构架分析

(一)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教学大纲的不同,中外风景园林史的教学过程以阶段性的形式实施:第一阶段,向学生讲解不同时期的园林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教师告知学生中西方园林的风景特色,可以以西欧地区为案例;第三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地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园林的设计原理。需要注意的是,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可融入少数民族的信息,使得园林设计更加完整。

(二)中外风景园林史“融合”教学规划

当前来看,“融合”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到了多种园林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4]。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园林特色以建筑设计为重点,以洛阳城为案例向学生讲解古都的规划格局。在未来的时间里,“融合”教学模式还将继续发展,其也将成为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的重要方式。

(三)重视数字化教学,实现慕课教学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慕课教学形式的主要优势是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与慕课教学形式的结合与创新使得学生对中外风景园林史更加了解,再加上经典案例的讲解,学生似乎置身于园林深处,掌握了特定时期的园林特点。慕课专题视频来源于 BB(Black board)平台,教师事先将视频资源上传网络,学生可以独立观看、共同思考,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数字化形式的慕课教学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了更多的园林知识。

四、课程文化素养下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实践分析

(一)教师安排历史园林的手绘任务

实践性教学需要以教师的引导为重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安排历史园林的手绘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园林所属的国家和年代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付之于实践[5]。在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实施案例分析,例如日本园林的手绘实践,从中掌握园林要素的结合方式,长时间的练习以后,学生对园林设计赋予了情感,也就具备了属于自己的园林设计风格。

(二)教师为学生梳理历史园林的谱系

对于园林史教学来说,其存在着时间短、任务重的问题。[6]为此,教师在正式的课堂知识讲解之前,已对所需的园林知识进行了有效地梳理,便于学生理解。首先,教师为学生安排园林知识梳理任务,例如西方园林的变迁;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对梳理的园林知识在课堂上讲述,其余的学生对梳理的知识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所有学生的知识梳理做最后的评析,并确定最合理的园林知识梳理。

(三)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历史园林的调研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实施应该以野外调研为基础,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挑选调研的地点,[7]例如,教师在上海、苏州等地区挑选一处古典园林,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特定的园林位置实施调研。需要注意的是,古典园林的调研需从三个角度进行:第一是调研的路线确定;第二是园林布局的调研;第三是景点的调研,各小组将调研的结果做成 PPT,以便于后续的课堂内容汇报,必要时将园林的空间结构绘制在画面上,学生间相互交流,其也是未来学生课间讨论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级的中外风景园林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要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作者以风景园林史教学的内涵作为切入点,就中外风景园林史的教学状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进而提出了科学化的课程文化素养角度中外风景园林史的实践策略,为学生中外风景园林史的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其也将继续在课堂上实施。

猜你喜欢

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调研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