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域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研究

2020-01-17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倡议一带

吕 健 江 秀 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西方国家由于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所以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占尽优势。他们总是从其固有的思维逻辑出发,解释整个世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尽所能,抹黑苏联,宣扬所谓的“自由世界”,话语权的丧失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新时代我们要更加重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国声音”的影响力。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话语状况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发展

唐宋时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促进了沿途各国贸易和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实现各国共同发展,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影响力与日俱增。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共商、共建、共享。近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相关企业对56个沿线国家非金融类投资达到了156.4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8.9%。截止2019年4月份,中国政府已与近130多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9年3月23日,身为七国集团成员之一的意大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第一个加入该倡议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都表现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

自从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国际上对于该提议就争议不断。沿线国家期待中国投资能够改善本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总是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计划,认为这是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但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经过近六年来的建设实践,世界各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对其评价也更加客观了。

尼泊尔众议院议长马哈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着对全球贸易的认同和实践,中国与世界各国保持进出口往来,这有利于共同发展。”[1]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看法,他们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加强同中国的经济联系,借鉴其发展的经验。而某些西方媒体,不断质疑、诋毁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话语权困境。我们首次提出这个倡议的时候,就有人将其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那事实又是怎么样的呢?当年美国名义上是为了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实则是为了扩大美国商品市场,增强西欧各国对抗前苏联的力量进而控制西欧,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性。相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为了寻求各国共同发展,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说的那样,“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2]

用事实打破一切谣言,中国政府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就是打破西方国家污蔑和围堵的最有利武器。随着中国同有关国家合作的不断深入,西方世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和看法也开始发生改观。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举办之际,德国《世界报》用一个整版刊发了一个中国记者撰写的有关“一带一路”倡议与德国对接的文章。

(三)中国政府的主张及行动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恪守国际准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3]与此同时,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际话语权的新理念,有效改善了当前的话语权困境。

习近平强调,“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4]这为新时代中国如何提升话语权指明了方向。中国不仅有明确的原则和主张,还有落到实处的行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沿线国家,深入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国政府与众多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发展。牵头设置丝路基金,建立亚投行,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等提供资金的支持。统筹国内国外,鼓励国内有实力、有想法的企业“走出去”,到各国投资开发项目,加强中国同各国的经济联系。为各国青年提供更多的来华留学、交流的项目,积极推动民间的文化交流,拉近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为各国搭建一个交流建设经验、相互借鉴的平台。

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就始终面临着一些西方媒体的误读、指责和抵毁。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是为了掠夺沿线国家丰富的资源以满足国内发展经济的需要,是在面对美国方面在亚太地区的围堵被迫做出的选择——“向西发展”,是为了对抗美国的“重返亚洲”“亚太再平衡”战略。

这些诠释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相关国家和人民,阻碍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这就急需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权,用更加积极、灵活的方式传播我们的发展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分布着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不同的宗教,各国文化也是丰富多样,个别国家国内动乱,情况复杂。我们必须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掌握话语权,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用所在国家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内涵以及发展前景,争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只有掌握了国际话语权,我们才能讲出中国故事的实质,拉近双方人民之间的关系,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二)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Joseph Nye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现在普遍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掌握国际话语权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从夏朝开始,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增强国家软实力,仅仅依靠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媒介将我们特有的文化传播出去,产生国际影响力,这就需要拥有掌握国际话语权。海南省博鳌镇,一个位于南海之滨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为博鳌亚洲论坛的举办走向了世界,成为了海南著名的“十大文化名镇”。改变原有不合理的话语格局,掌握话语权利,才能拥有更多向世界展现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机会,促进国际理解;才能更好的把控国际议题的设置,引导国际舆论朝着向自己有利方向发展;才能推动符合世界发展利益的本国价值观念的输出,扩大本国的影响力;才能有效利用自身的实力影响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也正因如此,在当前国际话语权格局下,努力去获得与自身国家国际地位相称的应有的国际话语权,无疑应将其作为当今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现实要求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G20大阪峰会时表示,中国将推出扩大开放的5项重大举措,包括新设6个自由贸易区、新的外商投资法于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等。它所传递的最明确的信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表明了中国领导人对于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心。

中国选择在G20峰会这样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宣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5项措施,正是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自信,敢于突破西方话语霸权,表现了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中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纵观近年来的贸易摩擦,中国虽然经济总量上已接近美国的六成稳居世界第二,但是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力量较弱,这与中国的经济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对国家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有关国家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习近平强调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习近平在G20 峰会期间,一系列场外双边、多边乃至更多边会议中,维护自由化、遏制保护主义是不变的主题。这意味着在中国的推动下,国际反保护主义、阻遏逆全球化的声音与力量都在持续壮大。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机构的设立,多场主场外交活动的举办、高层的出访活动都反映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减少外部的阻力;有利于更好的引进外资,打消外资企业的顾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三、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一)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打好物质基础

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国际话语权困境是中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一,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力是最好的名片,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根本保障。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注意主要矛盾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推动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话语的说服力,面对质疑时,也能底气十足。只有当中国国家利益发展到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时,它们才愿意倾听中国声音。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不断加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享受到中国发展的红利。“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落实到实处的行动,中国为相关国家的基础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带动了当地建材、基建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了互通互利、共同发展。

(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丝路精神”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文化作为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中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影响越来越大。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坚定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化认同,才能引起沿线国家人民的共鸣。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中更为基础、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今天,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文化的影响。二战之后,美国利用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通过援助、电影、贸易、留学等方式将美国价值观推而广之,展现了现代美国“自由”“民主”“发展”的一面,极大的增强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进而转化成国际话语权,有效推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实施。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极具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我们要利用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陈出新。沿线56个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交往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在合作中加深理解,将14亿中国人民的梦想与沿线国家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

(三)多组织民间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

民间交流是国家间交往的一扇窗户,是对于正式外交关系的一种有益补充。“一带一路”不仅是开放之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和民心之路。古丝绸之路贯通了唐宋两朝与西方的关系,虽然这是一条古代商贸之路,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古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背景各异,仅仅依靠官方的努力是不够的,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支持才是推动合作最持久的动力。民间组织具有非盈利、亲和力、政治敏感度低等特征,更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习近平指出,“民间组织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6]对民间组织来说,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使命召唤,也是自身发展的重大契机。我国民间组织应当积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开展各种公共外交活动、人文交流;宣传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护环境;共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全球治理,增进沿线国家的民间友谊,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民搭起友谊之桥,为“一带一路”的建设顺利开展作道路铺垫。

结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属于全世界。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走出一条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之路,为各参与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契机,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话语权倡议一带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