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2020-01-17王炳杰
文/王炳杰
(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顶镇畜牧兽医站)
奶牛酮病是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危害较大的营养代谢病,常见于分泌后第10~60天的高产奶牛,发病率高达34.0%;分娩第3~6胎的奶牛也易患该病,主要表现为酮乳、酮血、酮尿,因此,该病又称为奶牛“酮尿病”或“酮血症”。奶牛酮病不仅会造成奶牛机体功能失调,使得奶牛产奶量低、血糖低、消化机能差,还会引发奶牛抗病力弱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导致牧场不得不淘汰患病奶牛,直接损害了牧场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重视奶牛酮病的防治。
1 病因分析
1.1 日常饲养管理不当
长时间饲喂乙酸、丁酸含量过高的饲料,饲料质量过差,突然更换日粮配方等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容易打乱奶牛自身健康的消化功能,使得瘤胃和体内血液中酮体物质堆积,无法正常代谢,最终引发奶牛酮病。
1.2 营养失衡
日粮结构不合理,如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过高,而缺乏碘、钴、磷等矿物质,失衡的营养结构会诱发奶牛机体进行大量的体脂代谢,从而产生大量的酮体而使奶牛患病。
1.3 过于肥胖
一方面,奶牛由于缺乏适量的运动而过于肥胖,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干扰了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不利于体脂的代谢;另一方面,奶牛在干奶期食用了大量的高能量饲料,使得体内脂肪含量蓄积而造成肥胖,体内糖代谢过程紊乱而诱发酮病的产生[1]。
1.4 其他疾病
饲料中毒、真胃变位、创作性网胃炎和脂肪肝都会引发机体消化系统代谢机能减退,从而加剧了奶牛血液内酮体的含量,继而诱发奶牛酮病。
2 临床症状
奶牛酮病主要包括消耗型和神经型两种类型。
2.1 消耗型
消耗型奶牛酮病的体温、呼吸和心跳都正常,该类型疾病的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主要表现为机体多项代谢功能下降。第一,消化功能下降,表现为食欲减退,对干草的采食量少,拒绝食用精料和青贮。第二,泌乳机能减退,表现为产奶量低,乳汁中有大量泡沫。第三,瘤胃蠕动速度减慢,动用机体皮下脂肪大量消耗,皮肤弹性大大降低。第四,精神状况不佳,运动量减少。第五,病情严重时,呼出的气体、尿液和分泌的乳汁中有丙酮味(烂苹果味),外界温度越高,气味越明显。消耗型奶牛酮病前期血糖含量变化不大,尿酮浓度高,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造成病程过长,后期血液内酮体浓度逐渐升高,严重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
2.2 神经型
神经型奶牛酮病发病率低,但临床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容易诊断。第一,在消耗型症状基础上,奶牛突然兴奋不安、高度紧张,个别奶牛有震颤或吼叫,至少持续1 h[2]。第二,奶牛停止吃草、空口咀嚼、磨牙、嘴角有大量的黏液流出,停止反刍。第三,奶牛视力模糊,走路摇摆不定,严重时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第四,发病2 天后,奶牛从高度敏感到精神沉郁、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大大下降,头低耳耷,当病情严重时会出现昏迷。
3 诊断
3.1 初步诊断
首先,根据奶牛繁殖性能进行判定,奶牛酮病常见于产犊后的第10~60天之内,尤其是第1个泌乳月为奶牛酮病的高发阶段,不同胎次的奶牛都容易发病,以产3~6胎的奶牛发病率最高。其次,根据奶牛的年龄和产奶量进行判定,青年奶牛也可以患病,高产奶牛容易隐性发病,奶牛产奶量和体重都下降,休情期延长,受胎率低或伴有神经症状,排出的气体、尿液或乳汁有烂苹果气味,就能初步确诊为奶牛酮病。同时,春季、冬季的发病率较高,高产奶牛季节发病不明显。
3.2 鉴别诊断
患前胃迟缓和产后瘫痪的奶牛尿液中酮体的含量也会明显增高,因此,要根据奶牛的外部特征和采食情况进行区分。患前胃迟缓的奶牛也是食欲减退、瘤胃蠕动音减弱、反刍次数减少,不喜精料,但是患前胃迟缓的奶牛仍食青干草。患产后瘫痪的奶牛站立困难,大多呈睡眠姿势,且发病时间往往在产后12~24 h之内,奶牛瞳孔反射消失,若乳房送风或注射钙制剂,奶牛能马上站立,但是患酮病的奶牛无法立即站立。
3.3 试剂诊断
试剂诊断方法简便可行,准确率高。将1.0 g亚硝基铁氰化钠、20.0 g无水碳酸钠、20.0 g干燥硫酸铵混合,磨成粉末,于棕色玻璃瓶避光干燥保存。使用时,用天平称量0.2~0.5 g粉末于消毒后的玻璃瓶盖上,加入代检样品(奶牛血液、尿液、乳汁),湿润混合1~3 min,肉眼观察呈淡红或紫红色,表示阳性,即为奶牛酮病,颜色越发深紫红色,表明酮体含量越高。
4 防治措施
4.1 强化饲养管理,有效控制体重
第一,根据奶牛自身体质,强化饲养管理,提供多种优质的青干草饲料、补充日粮中维生素的摄入量,但日粮总重量应严格按照奶牛体重和产奶量进行控制。第二,严禁饲喂霉变或劣质饲草,定期在饲料中加入2.0%碳酸氢钠,有利于降低瘤胃酸中毒的发生。第三,每天保证适量运动,有效控制奶牛体重,防止由于过肥而引发的奶牛酮病。第四,加强牛舍和运动场的清洁,除了日常的清扫和消毒,还需要保证牛舍内的干燥通风和日照。
4.2 合理调整日粮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第一,根据奶牛泌乳阶段和产奶量调整日粮结构,保证日粮中有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钙、磷含量分别为0.6%和0.3%。第二,注意干奶期奶牛的日粮结构,蛋白质含量在8.0%~10.0%、粗饲料含量大于19.0%,碳氮比为1∶1适宜。
4.3 定期开展酮病检测,防止疾病恶化
定期开展酮病检测,尤其是分娩前15 天和分娩后15 天,对奶牛尿液、乳汁和血液中的酮体含量进行检测,若发现奶牛为隐性酮病,及时进行药物干预,防止奶牛酮病恶化[3]。
4.4 药物治疗措施
第一,补充体液,缓解奶牛瘤胃的酸中毒,可以静脉注射1 000~1 500 mL 25.0%葡萄糖注射液,5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并在日粮中补充足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第二,防止病牛由消耗型向神经型症状转变,静脉注射400 mL 5%碳酸氢钠注射液,每天2 次,连续注射3 天,同时在日粮中添加200 g甘油,连续食用5 天,不仅能缓解代谢性酸中毒,还能有效降低铅、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引发的多发性神经炎的发生。
5 小结
综上所述,日常饲养管理、营养、肥胖和疾病等因素都会影响奶牛健康状况,引发奶牛酮病。奶牛酮病虽然常见于高产奶牛产后,但产前也需要对奶牛体质进行调理,避免日粮中精料和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的消化机能减退。奶牛酮病主要受日粮结构影响,因此,在季节更替时,需要额外调整和留意日粮结构,增加日粮中优质粗饲料、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含量,增加适宜的运动量,减少脂肪饲料的摄入。高产奶牛产后可补充葡萄糖或丙酸钠来降低酮病的发病率。总而言之,奶牛酮病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及时治疗,将由于奶牛酮病引起的损失降低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