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0-01-16居晓晔
居晓晔
摘 要:随著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班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地点,能够影响学生的发展,发挥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文章对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从其意义切入,提出了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式,旨在为培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提供教育方向,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建设;培智学生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2-0090-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辅导有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社会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成长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人格,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将班级中全部学生作为主体,将其发展与心理建设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从而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内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学校是学生人格及心理形成的关键地点,学校教育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培智学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
培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伴随时代变化也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以往截然不同,受社会的影响,受成人的影响,学生的心理也日趋复杂化。早在2004年,我国就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建设的意见,将学生思想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2005年进一步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为我国培养出积极向上、人格健全的人才,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十七大将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思想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规划当中,促进学校、社会与学生间的联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正常发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三、班级团体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生的心理归属感不强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心理归属感较弱,不利于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心理认同感,由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保障学生的身心正常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团体心理认同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化发展。
(二)人际关系缺失
人际关系是学生交往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生存条件,因此,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教师要提升对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等现代化设备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学生人际关系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用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自我价值感的缺乏
培智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很难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团体活动、游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提升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助力认知的良性发展,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由此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增强学生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发展,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设定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范围内思考,这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手段,符合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学生与他人构建和谐及信赖性强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进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例如,在首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智力程度分成若干小组,并确定各组的团队名称和代表旗帜,形成小组制度,使班级中的小组建设有组织、有纪律。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团体活动的结果,让学生自行投票,选出最佳团队,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班级内部和谐氛围的营造,促进学生间的互动,由此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感情,进而保障学生的融入,充分发挥班级的作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小组间通过讨论形成班级规范条例,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提升学生的心理认同感。班级公约的建设有利于规范的形成,避免了学生对教师自行制定规则产生不满,降低了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公约有利于学生形成无意识的行为约束,增强团体内成员间的联系,使其行为情绪及做事态度互相约束。
分组的形式及班级集体规则的制定有利于使学生从陌生的个体到积极的整体进行转变,拉近班级中成员之间的距离。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思想,将学生作为班级团体的主人翁,从小事做起,丰富班级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需要设计课堂发展形式,组织有意识、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有利于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化。
(二)改善学生间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保障学生的成长。其中,学校是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主要场所,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建设。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教师设计课堂形式,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形式及教学手段的设定,进而提升心理辅导及教学效果。一般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游戏及情境体验等方式开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游戏形式的引入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时,教师可以设定某一具体主题,通过游戏形式进行教学,将团辅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提升二者间的融合程度,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传声筒游戏,即用适合培智学生的操作指令,让学生间进行单向传话,并将第一个人和最后一个人的话语进行对比,由此引申出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道理,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多种影响因素,将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转变心理健康教学的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让学生体验各种社交环境,学习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等。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人心理辅导不同,具有对象多、宣传广的特点,其手段和方式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时代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转变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由此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关注整体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团体中的个人,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帮助。进行团体心理健康建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间进行互动,拉近团体间学生的距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将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和行动技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由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其人格的建设,进行心理健康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真实体验相结合,使其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师要多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具有数量多、信息丰富的特点,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提升心理健康教学的科学性。
团体成员不同的经历使其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的经历,进而引发群体的共鸣,使有相同经历的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感和班级归属感,由此降低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群心理问题的产生概率,实现学生情绪的宣泄。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内部学生的男女比例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优化,保障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提升学生心理发展的合理性。其中,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方式,来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实现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春霞.基于团体心理辅导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途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8):121-122.
[2]張 丽.团体心理辅导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校园心理,2018,16(1):63-64.
[3]吴晓芸.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7(4):98.
[4]邓 婕.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