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2020-01-16张炜琪
张炜琪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从历史维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旨在以历史事件为依据和线索,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党史,进而深刻领悟四个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以教学内容为主导,创新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理论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2-0015-02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教育阶段思政课的必修课程之一,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史、党史,更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深刻领会四个选择。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含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这一课程偏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意识,是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所需的综合思维能力奠定基础的课程。这门课程中涉及的思政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深刻剖析了高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今后要改进的方向,其中重点提出理论思维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并且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高校人才必须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灵活变通的思维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指出这些能力都离不开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的理论思维是指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抽象方法,学会用抽象的概念思维表现出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表象,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李润洲教授表示,理论思维实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批判思维,这种思维作为一种共相思维,应该被运用到高校教学中,成为理论化教学的核心思维。柴丽华教授也在教学中提到了理论思维的核心内涵是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结合。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且合理思考的能力,即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以及推理等能力,采用科学方法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则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运用判断、推理等方式,结合相关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从一般到特殊。批判性思维能力则是在分析问题基础上,判断在今后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得出结论。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因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稳定的生活使得很多人都淡忘了历史。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新时期青年,从未经历过战争年代,无法深入了解历史近况,只能通过学习课本掌握相关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能够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逐步完善自身价值观。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中教学内容跨度较大,要在短短一学期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全面掌握思政课程教育内容。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教师需要在课堂设计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将历史内容与现代社会发展、与学生今后发展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构建健康全面的历史思维观念,久而久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一理论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高校各个专业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校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已经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这一课程的开展可强化这一理论思维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当代世界,从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党中央领导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报告会议上提出促进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体现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发展实质便是理论思维方式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现代时期,正确的理论思维能够形成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人们信心满怀,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高校而言,理论思维还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及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认识爱党、爱国的重要意义,同时能够在遇到新时期重大事件时,明辨是非,客观看待,逐渐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当前,随着本科应用型高校逐渐加大建设力度,高校思政教学工作逐渐被提上日程,成为除专业课程教学外的主要教学科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是为了向大学生传授我国历史发展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其塑造健康人格。但是传统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实践机会较少,且这一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因此,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课程内容涉及广泛,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历史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学习政治、经济等相关知识,从而形成更完整的思维体系,为高校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方法
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中华民族的风采,可以反思落后就要挨打的国耻,还可以体会国家站起来的风姿,这一课程具有重要研究和学习意义。因此,在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为基础,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其今后顺利步入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以丰富教学模式为前提
针对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放到重要位置。教师在课程设计中,首先,可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讲解教学重点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基本能力。比如,针对某一次战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可向学生简单讲述,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历史事件。其次,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如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穿插革命先辈的战争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映关于近代史的视频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
(二)以更新教学内容为辅助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整体教学重点,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将自身思维过程体现于课堂教学中。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融入教学新内容。当今时代思想开放,学生需要在百家争鸣的众多思想中学习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因此,这要求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眼光分析中国近代史,从而培养其理论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内容。比如:晚清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北洋政府时期,英国殖民者企图分裂西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等。通过不同时期历史事件的正反面教育,可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效果。
(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补充
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需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首先,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内或学校周边开展历史知识普及活动,让学生为周边学生或群众讲解历史知识,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并逐渐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其次,高校还可为学生提供参观历史遗址的机会。比如,带领学生到八路军纪念馆、延安革命根据地等场所参观学习,并且让学生自由完成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模型制作,这在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可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以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
高校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的,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具体目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教师可以针对类似事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总结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近代史中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奋斗历史,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以自身言行为中华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理论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反映事物内在变化的知识体系,由于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只有把握内在规律,才能探寻事物内在特征。当前,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上,只有将民族复兴与理论思维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将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到更高层次。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因此,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的思政课程,强化自身修养,提升理论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邵启富.新课程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0):123-124.
[2]嚴兴文.主体性教学模式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7,38(1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