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伯华临床刺法经验※

2020-01-14彭冬青指导老师金伯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0期
关键词:刺法针尖进针

彭冬青,指导老师:金伯华

(1.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北京102200;2.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100020)

金伯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3批首都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金伯华教授强调:“用针之要,存乎一心,操作在手,意念在心,抬手在脑,治疗用针,精神集中,针针到位,气至病所。”“用针之妙,难不在穴,在手法耳。”[1-2]其精研《黄帝内经》刺法,临床常用齐刺法、扬刺法、围刺法、排刺法治疗寒湿痹阻及劳损、伤痛等气滞血瘀病证,并独创了柳刺法、齿轮刺法、梅花刺法等特殊刺法。针刺强调三度,即深度、角度、力度,力求针至病所,使疗效最大化。临床常采用远端取穴,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使针感趋向病痛部,改良烧山火法,用于治疗瘫痪麻痹、寒湿痹痛、四肢厥冷、脘腹寒痛等病证,操作方法简便,疗效突出。

1 针刺补泻手法

金伯华教授要求“进针如同蜻蜓点水,运针如同飞针走线”,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简单易操作的针刺补泻手法[3]。凡遇正虚患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心悸等气血亏虚不荣的患者,采用针刺补法,将针迅速刺入穴位,从天部直抵人部,稍作瞬间停留,凭手感在“得气”的基础上将针直刺入地部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将针柄轻轻一捻,随即很快松开手指似同一弹,犹如鸟飞之状,患者会有穴位局部区域舒适的触动感,起到巩固针感和留气、守气的作用,使“真气自归”,达到补的目的。凡遇邪实患者,如风湿痹证、头痛等寒湿瘀血痹阻的患者,金伯华教授将针迅速刺入穴位,直抵地部,当手指有沉紧涩似“鱼吞钩”的感觉,拇指、食指捏紧针柄,拇指向前或向后用力大幅度捻针至针体滞紧,此时患者可有很强的酸麻胀感。根据病情需要留针或继续给予震颤、雀琢、刮针等行针手法,使针感上下走窜,促邪气外泄。若身体两侧的同名穴位均需施行泻法时,一般对一侧穴位用拇指向前捻,对另一侧穴位则向后捻,达到泻法的平衡。若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慢性病患者,则采用平补平泻法,在施针穴位快速进针,将针以和缓指力直刺至地部,在有明显得气感后,以中等力度使拇指向前或向后捻半圈,随即松开手指,留针,使“内外之气调”。

2 擅用齐刺、扬刺、围刺、梅花刺

金伯华教授常用齐刺、扬刺、围刺、梅花刺法治疗风、寒、湿痹及劳损、伤痛等气血瘀滞疼痛患者[4],如甲状腺囊肿、乳腺增生、斑秃等。

2.1 齐刺法 该法治疗范围局限,治疗病位较深的痹痛病证(网球肘)、脏腑病证、妇科及头面风痹疼痛顽疾。选用3根0.30 mm×50 mm毫针,于压痛点(反应点)中心位置的上下或左右25~40 mm处向病变中心各斜刺1针,再于中心位置直刺1针,进针深度至病变组织的中间位置,不可超过病变范围,一般进针后有明显得气感即停止深入。

2.2 扬刺法 该法适用于风湿痛、皮下囊肿、病变范围较大但病位不深者(腕背腱鞘囊肿)。选用5根0.30 mm×40 mm毫针,沿着病变局部四周向病变中心等分斜刺,再在病变中心直刺1针。5针深度以针尖抵近病变基底部(不得超过基底部)为准,均采用泻法,在进针时,边捻转边进针,当医者有沉紧手感或患者有明显酸胀感,即为得气,此时针不再深刺。

2.3 围刺法 该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肿块、结节、麻木,如软组织损伤、囊肿、神经性皮炎、湿疹、带状疱疹等。本法有疏通经络、清热利湿、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根据患部范围及深浅,取5根以上毫针,分别从病变周围边缘等分斜刺或沿皮刺入,针尖朝向病变中心,再在病变中心处直刺1针。如是囊肿或结节,则针刺深度直至囊肿或结节中心;如是皮炎、疱疹,则针从外围沿皮刺入。根据病变程度决定针刺深度,一般在25~75 mm。

2.4 梅花刺法 该法适用于臀部脂肪丰满处,可用于减脂。共6针,直入1针,旁入5针,5针由边缘向中心斜向深刺,形似梅花,深度透过脂肪层。该法及围刺法均源于“扬刺法”。金伯华教授临床常多种针法组合治疗疾病,如治疗甲状腺囊肿,金伯华教授吸取金针王乐亭经验,以0.35 mm×125 mm毫针一针透三穴,即曲池、手五里和臂臑。三穴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可行气活血、消痰散结,配合局部扬刺、排刺、围刺法,疗效显著。如治疗乳腺增生,在乳腺增生部位行齐刺、扬刺法,针下有韧感,加曲池、尺泽疏通肺气。

3 独创柳刺、齿轮刺、排刺法

金伯华教授通过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等篇章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临床病证创新金氏刺法[2]。

3.1 柳刺法 该法以针刺后整体形状像柳枝、柳叶而得名,常用于消脂减肥和经脉瘀滞等症,疗效显著;也可消除局部脂肪堆积,如瘦脸、消除四肢根部赘肉;也可破瘀通经、化瘀通脉,如治疗肢体局部外伤、静脉曲张等。首先在局部直刺1针,然后以相同间隔依次行排刺法针刺,形成针尖垂直、针尾平行的1行,此为柳枝;然后分别在柳枝两侧穴位中点旁开5分进针,针尖指向柳枝斜刺,此为柳叶;最终3排针组成形似柳枝、柳叶的柳刺法。“柳刺法”消脂针刺操作:①要选择肥胖部位的最高点、中心部位进行针刺;②针刺深度一定要深入分肉之间,肌肉型肥胖要刺入肌肉,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柳刺法”化瘀针刺操作:①要选择局部瘀血部位中心,或其针尖指向瘀血部位;②化瘀刺法与消脂刺法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该刺法的针刺角度更小,针刺深度较浅,与皮肤更为贴近。

3.2 齿轮刺法 该法用于黄褐斑、痤疮、黑眼圈等局部病证,为1寸针(长25 mm)齿轮刺法(沿病变局部围刺1圈,针尖方向对上一针的针尾,状如齿轮),针数不限,以皮肤上斑和印为中心,沿其边缘平刺,针尖刺向斑或印的近三分之一处,依次针刺,每针间隔25 mm左右,把斑或印围成一圈,状如齿轮,故金伯华教授将此法命名为“齿轮刺”,主要功效为淡化暗沉、活血化瘀,可治疗黄褐斑、老年斑、妊娠斑、痤疮遗留的色素沉着,一般每次针后斑块都会明显变淡或散开。

3.3 排刺法 金伯华教授临床擅用排刺法,即针刺时将针并排,可分为两种刺法。传统排刺法将针直刺或斜刺,沿经脉或病变肌肉走向纵向排刺,每针间隔25~50 mm,多针距离相等,适用于病变面积较大或沿经麻木病变,如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或沿胆经排刺法治疗腓神经损伤。金伯华教授应用的排刺法,是将针平刺,沿横向排刺,取病变部位平刺多针,每针间隔13~25 mm,等宽,适用于局部肌肉瘫痪或瘢痕处。如治疗眼睑不能闭合,沿上眼睑排刺3~4针,向睑裂方向捻转;睫毛倒生或上睑下垂,则在上眼睑排刺后向眉毛方向捻转。如瘢痕伤口难以愈合或消除,金伯华教授常在切口上下斜45°角平针排刺,切口上下均左斜45°角,针尖相向治疗,可促进瘢痕愈合消退。

4 金伯华针灸减肥法

七刺、三度、手法针刺减肥为其特色疗法。七刺指直刺、斜刺、围刺、扬刺、齐刺、柳刺、梅花刺,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刺法[2]。如围刺:不拘针数,针刺脂肪丰满处;扬刺:依据脂肪堆积的大小,沿四边向中心斜刺,中心直刺1针;齐刺:针刺肋下、腰窝、颈、下颌等处(取两头向中心斜刺,中心直刺1针);柳刺:针数不限,中间直刺,两边斜刺,刺后形似柳枝、柳叶形状,适用于上下肢脂肪堆积处;梅花刺:6针,适用于臀部脂肪堆积处,5针向中心斜向深刺,中心直刺1针。减肥主穴取阴陵泉、三阴交、曲池、中脘、气海,其中气海为饱腹针,以0.35 mm×100 mm芒针,直刺60~75 mm,行提插补法后留针,其余四穴予以提插捻转泻法。针刺过程要注重深度、力度、角度。再配合局部刺法,腹部采用直刺、斜刺、围刺、两肋齐刺、腰窝扬刺,上下肢采用柳刺法,使调理处脂肪自行燃烧,达到减肥的目的。

5 改良烧山火法

《金针赋》中所述的烧山火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和提插法中的紧按慢提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临床操作复杂。金伯华教授将烧山火法进行改良后手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该法以左手食指、中指在施针穴位的两边稍加压力,右手快速进针,天部得气后,从天部至地部不分层,上下提插,重插轻提9次,再将针尖刺抵地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9次,每捻转1次,即松手,使手指离开针柄1次。操作时捻转角度不可过大,防止拉断肌纤维,避免增加患者痛苦。一般提插、捻转反复1~2次就会感到针刺部位发热,甚至放射至周围、肢体上下。故将原来《金针赋》中烦琐的三进一退、紧按慢提、九六手法改良为重插轻提9次、捻转补法9次的九九刺法,即金氏烧山火法。金伯华教授认为,烧山火产生热感,一是与病证的寒热虚实有关,寒证易产生热感;二是与手法的操作形式、力度强弱有关。烧山火法由浅入深、重插向下和在地部左旋捻转形成的力度均大于重提向上和在地部右旋捻转的力度,加之押手使局部皮肤腠理紧张,所以易产生热感。

6 小结

本文对金伯华教授临床常用的齐刺法、扬刺法、围刺法、排刺法、柳刺法、齿轮刺法、梅花刺法等刺法进行概括阐述,简述治疗肥胖症的刺法操作,以及改良烧山火法,以期对继承金伯华教授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刺法针尖进针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知识图谱分析*
缝衣针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针尖和笔尖
写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