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7-15何庆勇但文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高血压

林 巧,何庆勇,但文超,王 迪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2.成都步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办 北京 100095;3.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29;4.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北京 100038)

眩晕可由眼、本体感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中毒、内分泌疾病及心理疾病引起,涉及急诊科、针灸推拿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多科室。近年陆续出版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对眩晕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合作的趋势。中医在眩晕领域于2019年推出了《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但只是针对以眩晕相关的单一疾病,中医对眩晕整体的诊疗尚缺乏相关的标准及共识。本研究应用CiteSpace对中医药治疗眩晕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拟揭示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热点、现状与趋势,为中医药治疗眩晕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采集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基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CAJD)。检索方式:以 “眩晕” 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范围:核心期刊。检索时限:200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2020年3月21日。导出格式:Refworks。 “中医药领域” 纳入标准:杂志名和/或文章题名与中医药相关,含 “中医” “中药” “方剂” “针灸” “推拿” “贴敷” 等。

1.2 数据处理

1.2.1 文献筛选

排除标准:主题与中医药治疗眩晕无关者;主题与眩晕相关但为科普教育、机构介绍、动物医学、中药质量控制等;主题与眩晕相关但无完整题录者;主题与眩晕相关但被定义为重复发表者或可疑为重复发表者。纳入标准:文献研究主题为中医药治疗眩晕,囊括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观察、学术理论探讨、文献综述、民族医学等。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双人双机分别独立筛选并校对。

1.2.2 数据清洗

合并关键词:为方便解读图谱,使用规范性术语[1],合并重复语义词。特别对病、证、治法、方、药等类别对图谱解读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合并,如将 “风痰上扰证” “痰浊上蒙” 规范合并为 “痰浊上扰证” ,将 “针刺疗法” “针刺” 等合并为 “刺法” 。将错别字进行修正,如将血府逐淤汤修正为血府逐瘀汤等。将双语义关键词缩短为单语义关键词,比如将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应用” 缩短为 “半夏白术天麻汤” 。规范机构名称:当机构历史名称与现今名称不一致且同时出现时统一为现今名称;当同时存在不同机构名称时统一为最广泛接受的名称;使用规范的机构名称,不用简称、不细分科室、学院、分部等。如将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等规范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 等。清楚冗余信息,如 “~” “*” 等无意义符号。

1.3 数据可视化

本研究使用工具软件CiteSpace.5.5.R2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CiteSpace全称Citation Space,中文译名引文空间,是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它基于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分析文献的潜在知识来呈现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等情况,得到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MKD)[2]。由陈超美教授开发,已在科技论文中广为应用。在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与机构合作网络图时,参数设定:Slice=5,Selection Criteria选g-index且k=5,Pruning不选择。在关键词及其聚类分析时参数设定:Slice=2,Selection Criteria选top N=50,Link Retain Factor=3,Maximum Links Per Node=5,Nodes=3,Pruning选Pathfinder与Purningthemerged network。聚类采用LLS算法。

2 结果

2.1 文献总体分析

2.1.1 发文量分析

本研究从数据库初步检索出眩晕主题文献1867篇,人工筛选中医药领域眩晕文献731篇,经过查重并进一步筛选最后纳入文献共计722篇。统计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核心期刊发文量(图2),2000年-2019年总体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如在CNKI全部期刊中检索中医药治疗眩晕相关文献,发文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此处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总体上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在减少,只能反映高质量眩晕研究在持续减少。

图2 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核心期刊发文量统计图

2.1.2 高被引文献分析

统计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被引量处于前10位的文献(表1),从文献主题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或颈性眩晕(4篇)最多,其次为天麻或天麻(3篇)与高血压(2篇);从杂志来源分析,《中国针灸》(4篇)最多,其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篇);从发表时间分析,2000年-2009年有7篇,2010年-2019年仅3篇,高被引发文章呈现下降趋势。从研究方法来看,应用临床观察法(4篇)最多。

表1 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被引量处于前10位的文献

2.2 合作分析

2.2.1 机构合作分析

根据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3)的合作网络图(图3)和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研究机构前10位排名表(表2)可见,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活跃的研究机构比较分散,中介中心性最高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0.0 3),其他研究机构中介中心性为0,提示目前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在机构层面合作也极少。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广东省中医院,发文量2 0篇。其他发文量≥1 0的机构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机构呈现南北两个中心(北京、广州)的分布。总体来看,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机构间合作比较不明显,从发文量和中介中心性两方面同时评价,该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

表2 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前10位排名表

图3 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图

2.2.2 作者合作分析

根据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作者(发文量≥2)的合作网络图(图4)可见,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内作者最高发文量为3篇,整体发文量较低。所有作者的中介中心性皆为0,合作极少。两个主要的近期合作网络,最大的是以王凤玲、田福玲等组成的合作网络,来自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相关文献呈现的研究主题为刺法治疗颈性眩晕,发表年份是2014年。最新的是以吕圭源等组成的合作网络,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相关文献呈现的研究主题为高血压相关中药药理研究,发表年份是2019年。

图4 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

2.3 热点分析

2.3.1 关键词分析

色彩浅深反应时间先后,颜色越深时间离现在越接近。节点大小反应关键词出现频率高低,中介中心性高的节点被紫色圈包围,突发性高的节点内呈现红色内圈。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配合突现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以及热点的演变[3]。

由关键词共现图表(图5、表3)可见,排除无意义的关键词眩晕、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后,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有: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刺法、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梅尼埃病、推拿、活血剂、高血压、经颅多普勒超声;频次排名前10位且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刺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高血压。

表3 2000年-2019年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重要关键词(频次≥15,中介中心性≥0.1)

图5 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高频关键词共现图(频次≥3)

由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频次排名前10位且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出现趋势图(图6)可见,颈性眩晕呈现波动,2016年后开始最新一轮下滑。刺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出现频率持续稳定上升,但也从2016年后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2010年前出现频率持续较高,2010年后骤然下滑。推拿、高血压分别在2012年、2006年有一个低谷,其他年份比较平稳。

图6 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综合频次与中介中心性排名前5位关键词出现趋势图

2.3.2 聚类视图分析

通过关键词聚类视图配合时间视图分析,可以发现研究领域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聚类的模块值(Modularity,Q值)与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S值)可以作为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依据。一般而言,Q>0.3意味着划分出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0.5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聚类视图侧重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链接,而时间线视图侧重勾勒聚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聚类的时间跨度[4]。聚类的编号越小规模越大。

由聚类视图和信息表(图7、表4)可见,在预设分析条件下,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可以分为九个聚类。聚类的模块值(Modularity,Q值)为0.75(>0.3),聚类中的社团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S值)为0.7565(>0.5,>0.7),聚类是合理的且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最大的聚类是0穴位注射疗法(根据该聚类的代表词和关键词分析,也可以将该聚类命名为 “椎动脉型颈椎病” ),其次是1高血压,再其次是2温胆汤(根据该聚类的代表词和关键词分析,也可以将该聚类命名为 “后循环缺血” )。早期(2000年-2004年)活跃的聚类为7复方(中药)、2温胆汤(后循环缺血)、6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名医经验,中期(2005年-2012年)活跃的聚类为1高血压、0穴位注射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5泽泻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刺法、3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组方规律)。近期(2013年-2019年)未出现新的聚类。

图7 中医药治疗眩晕聚类视图

表4 关键词聚类信息表

2.3.3 时间线视图分析

根据中医药治疗眩晕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图8),从聚类的时间进程来看,聚类0穴位注射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涵盖整个数据采集时间跨度,是中医药研究眩晕的最大主题领域。除此之外,时间跨度较大的领域还有:1高血压、8名医经验,长期存在新关键词出现的活跃状态的有1高血压。从关键词在时间线的分布来看,大部分高频、高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集中出现在早期(2000年-2004年)。2010年以后出现的重要关键词有:后循环缺血、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从聚类之间的联系来看,0穴位注射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通过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与2温胆汤(后循环缺血)、4刺法、7复方(中药)等多个聚类存在联系。

图8 中医药治疗眩晕时间线视图

2.3.4 关键词突现分析

根据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关键词突现图(图9),从关键词突现的演变来看,早期(2000年-2004年)以复方(中药)研究为主,中期(2005年-2012年)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机理研究为主,晚期(2013年-2019年)以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

近5年(2015年-2019年)突现出的关键词有:后循环缺血、临床疗效、刺法、数据挖掘、随机对照试验、椎动脉型颈椎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排除无意义的 “临床疗效” 外,根据近5年中医药治疗眩晕突现关键词的出现趋势图(图10)可见,刺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一直处于平稳上升,于2016年后出现下降势头,但仍属于较高频率出现状态。后循环缺血于2010年出现,2014年后开始出现下降,但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而代之出现了上升。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挖掘都于2014年出现,前者一直于稳定上升状态,后者于2016年后出现下降。

3 讨论

中医古籍中 “眩晕” 一词最早出现在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5]。稍晚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眩晕门》给眩晕下定义: “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 《中医药学名词》(第1版)中定义眩晕 “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历代医家对眩晕有因风致眩、因虚致眩、因痰致眩、因瘀致眩等认识[5]。西医学认为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3]。并认为眩晕经常与头晕、头昏混淆使用,而三者在感觉体验、受损靶器官、发病机制、功能检查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都有区别[6]。

目前,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九大板块:椎动脉型颈椎病、高血压、后循环缺血、组方规律、刺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复方(中药)、名医经验。这些板块都在早期和中期活跃,近期并没有产生新的聚类,结合高质量文献的持续减少且机构或作者合作也非常少,说明近年中医治疗眩晕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眩晕作为中西医、多学科都涉及的症状和疾病,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合作显然非常有必要。其次,针灸、推拿、中药等多种中医药方法联合使用也值得尝试和考虑。

2010年以来,中医治疗眩晕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但是该热点从2016年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探测到近几年后循环缺血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出现频率上升,可能会发展成为中医眩晕领域的新热点,但是目前规模有限还未形成新的聚类。高血压是中医治疗眩晕领域的另一个研究热点,长期处于相对平稳发展状态。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由于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各异,先后出现了巴-利综合征、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等病名。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发病机制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7]。VBI曾被广泛用于眩晕的诊断,后逐渐被后循环缺血(Posterie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取代[8]。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PCI是指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脑梗死,本质上是缺血性脑血管病。VBI包含后循环TIA和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不包含脑梗死。《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2006)认为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不是颈椎病或后循环缺血[9]。《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认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后循环缺血等诊断被滥用,对颈性眩晕的概念尚存争议[10]。《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中并未指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而是将其归为 “其他型颈椎病”[11]。换言之,西医并不认可将椎动脉型颈椎病作为眩晕的主要病因,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概念在弱化,对颈性眩晕概念存疑。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文献主要是以刺法为主的临床观察,如 “项七针”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2016年后刺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频率同时出现下降趋势,而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频率出现上升趋势可能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近5年关于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或 “后循环缺血”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效果观察[13-16]、作用机制研究[13,15,17-18]。中医治疗眩晕领域应加强病因病机研究,以便明确相关基础问题,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避免方向性错误。

另一方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称耳石症,在眩晕疾病谱中占17%-30%[19],近年逐渐受西医重视但是中医治疗方面却鲜有新进展。BPPV首选手法复位,无创快捷,目前中医诊断较少,常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冷辉等[21]在《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医林典故》等文献中发现了喻嘉言在1646年(顺治三年)应用 “喻氏复位法” 治疗耳石症的医案,相比Epley在1980年介绍手法复位早了334年。这则医案也为中医治疗BPPV提供了新的启示。此外,在针灸治疗眩晕多为简单的临床观察,建议扩展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尽量使用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设计。

猜你喜欢

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