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晞星以和法论治大肠癌经验※
2020-01-13孔维炜赵妮妮汪欣文
孔维炜,赵妮妮,汪欣文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中医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全球第三[1],且发病率逐年上升[2]。目前早期大肠癌首选手术治疗,40%~5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复发、转移[3];中晚期大肠癌常采用化疗、放疗、靶向等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可有效缓解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无疾病进展时间,延长生存时间等。
王晞星,主任医师,教授,第4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药治疗肿瘤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治疗大肠癌有独特的诊治思想,以和法论治大肠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使许多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王教授治疗大肠癌祛邪兼顾扶正,重视健脾护胃,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平和,合理应用抗癌中药,充分体现了“和”的思想。笔者通过临床跟师,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大肠癌病因病机
大肠癌属中医“肠覃”“积聚”“锁肛痔”等范畴。《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王教授认为大肠癌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引起,一是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易感外邪;二是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致使脾失运化;三是肠疾日久;四是情志不畅,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气机升降失调。多种复杂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生成不足及湿邪积聚,日久则正气虚弱及湿热内结,痰瘀互结,最后形成肿块。肠道与脾胃同属消化系统,关系密切,故大肠癌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滞、痰瘀互结。治疗以疏肝健脾、解毒散结通络为主。王教授认为大肠癌的病因、病机、辨证极其复杂,存在多种矛盾,如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夹杂、正邪混杂、多脏腑同病、脏腑气血阴阳失和等,非单一因素所致,故单一疗法治疗大肠癌效果欠佳。王教授鉴于大肠癌证候兼夹、病机复杂等失和表现,提出采用和法,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敛散并用、扶正攻邪并用,以调和气血、脏腑、阴阳,最终达到阴平阳秘。
2 “和法”的溯源
《周易》曰:“保合大和,乃利贞。”《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言“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而和之,是为圣度”。《伤寒论》创立了和法治则及方剂,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乌梅丸清上温下、桂枝汤调和营卫等。成无己提出“和解”概念。张景岳将“和法”立为“八阵”之一。《广瘟疫论》和法言:“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现代医家将能处理多种矛盾,使脏腑、阴阳、气血、寒热、内外等失和重新恢复平和协调,达到阴平阳秘效果的所有治法统归于和法。
3 以半夏泻心汤和法论治大肠癌
王教授治疗大肠癌常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等。本文主要介绍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言:“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之。”王教授认为出现呕、痞、肠鸣、下利此4种病证中的3种即可应用半夏泻心汤。其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调;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法为辛开苦降,协调升降;寒热并投,调和阴阳;调和肠胃,除其寒热;甘温调补,扶正祛邪。方中半夏辛温,主降;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主升;黄连、黄芩性寒,主降;党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扶助正气。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可联合四逆散加苍术、厚朴、陈皮、豆蔻仁;合并胃肠息肉者,加浙贝母、山慈菇、莪术、蒲公英、乌梅、白花蛇舌草;伴便血者,炮姜易干姜,加生地黄、地榆、槐花;伴疼痛者,加土鳖虫、蜈蚣、延胡索;伴肛门下坠者,加当归、枳壳;便次大于6次以上者,加肉豆蔻、石榴皮;靶向治疗后引起腹泻者,加参苓白术散;临床加土茯苓、薏苡仁、苦参、野葡萄藤等抗癌中药以解毒散结。综合全方,诸药寒热、升降、补泄并用,充分体现和法治疗大肠癌的思想。
4 病案举隅
患者,男,65岁,2017年12月12日初诊。病史:直肠癌、小细胞肺癌、肝转移1年余,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化疗7周期,后希罗达维持治疗中。刻下症:大便每日4~5次,或有排便失禁,肛门下坠感,纳眠可,舌淡胖,苔白,脉沉。诊断为直肠癌、小细胞肺癌、肝转移;辨证属脾胃虚弱,气虚不升。处方:黄芪30 g,党参片30 g,白术15 g,升麻6 g,柴胡10 g,当归10 g,陈皮10 g,百合30 g,龙葵30 g,车前子30 g(包煎),石见穿30 g,山慈菇30 g,蛇六谷30 g,莪术30 g,甘草片6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1月30日二诊:服上方后肛门下坠感减轻,便次减少。继服上方14剂。
2018年4月10日三诊:服上方后症状缓解,但时有反复,新发自汗,双足麻木,纳可,眠稍差,舌胖,苔厚,脉沉。辨证属脾虚不升。处方:上方去车前子、山慈菇、蛇六谷,加壁虎10 g,浙贝母30 g,夏枯草30 g,30剂。
2018年5月15日四诊:服上方平适,肛门下坠感,肛周肿,大便成形,色深红,每日5~6次,便干,纳眠可,舌胖,苔黄、脉沉。辨证属寒热错杂。处方:清半夏10 g,黄连片10 g,黄芩片10 g,炮姜10 g,地黄炭10 g,制五味子10 g,地榆30 g,槐花30 g,蒲公英30 g,浙贝母30 g,山慈菇30 g,白芷30 g,白花蛇舌草30 g,土茯苓30 g,薏苡仁20 g,龙葵30 g,甘草片6 g,25剂。
2018年6月12日五诊:肛周肿较前缓解,新发晨起肛周黏液状分泌物、伴黏血,夜间周身冷汗出。辨证属寒热错杂。上方加党参片10g,苍术15 g,生白术30 g,百合30 g,去生地炭、五味子、地榆、槐花、白芷、蛇舌草,27剂。
2018年7月10日六诊:服上方后肛周症状缓解明显,咳嗽、痰白量可,腰痛,纳可,大便每日5~6次,质可,舌胖,苔厚腻,脉沉。辨证属脾虚不升。处方:黄芪30 g,党参片10 g,白术15 g,茯苓15 g,清半夏10 g,柴胡10 g,陈皮10 g,羌活6 g,防风6 g,白芍15 g,薏苡仁20 g,肉豆蔻6 g,乌梅10 g,浙贝母30 g,壁虎10 g,甘草片6 g,25剂。
2018年8月7日七诊:腰痛消失,症状较前缓解。辨证属脾虚。上方去羌活、防风、茯苓、薏苡仁、肉豆蔻、乌梅、浙贝母、壁虎,加黄芩片10 g,百合30 g,龙葵30 g,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蒲公英30 g,砂仁10 g(后下),27剂。
2018年9月4日八诊:肛门下坠感明显,大便稀,偶便血,腿脚麻木,纳可,眠稍差,舌胖,苔微黄,脉沉。辨证属脾虚不升。处方:黄芪60 g,党参片15 g,白术15 g,升麻6 g,柴胡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枳实10 g,木香10 g,黄连片10 g,黄芩片10 g,炮姜10 g,地榆30 g,浙贝母30 g,壁虎10 g,甘草片6 g,27剂。
2018年10月9日九诊:服上方后诸症减轻,上方去黄连、黄芩、炮姜、地榆,30剂。
2018年11月13日十诊:肛门下坠,偶便血,手足麻木,余同前,舌胖,苔厚,脉沉。上方加地黄炭10 g,五味子10 g,炮姜10 g,地榆30 g,黄连片10 g,30剂。
2018年11月13日十一诊:上方后诸症减轻,继服上方30剂。
2018年12月11日十二诊:大便日每6~7次,大便带血,肛门肿胀,手足麻木,舌暗,苔厚,脉沉。辨证属寒热错杂。处方:清半夏10 g,黄连片10 g,黄芩片10 g,炮姜10 g,党参片10 g,制五味子10 g,地榆30 g,槐花30 g,蒲公英30 g,苍术15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仙鹤草30 g,土茯苓30 g,甘草片6 g,30剂。此后补中益气汤加减与半夏泻心汤加减每月交替口服。
2019年9月17日二十诊:偶便中带血,余无明显不适。处方:清半夏10 g,黄连片10 g,黄芩片10 g,炮姜10 g,党参片10 g,白术15 g,地榆30 g,仙鹤草60 g,蒲公英30 g,浙贝母30 g,薏苡仁20 g,土茯苓30 g,山慈菇30 g,甘草片6 g,30剂。
按语:一诊时患者排便失禁,肝门下坠感,提示脾虚不升,治以补气健脾,给予补中益气汤加抗癌中药治疗。二诊时症状缓解,继服上方。三诊时因化疗出现手足麻木,加用壁虎以通经活络散结。四诊时肛周肿,大便成形,色深红,舌胖,苔黄、脉沉,辨证属寒热错杂,给予半夏泻心汤加生地炭、制五味子、地榆、槐花收敛止血。五诊时出现夜间周身冷汗出,黏液便,加用参苓白术散增强健脾祛湿作用。六诊时肛周症状改善,因存在肺癌,咳嗽、咳白痰,方易为参苓白术散加行气、燥湿药;患者腰痛,给予羌活、防风、白芍以舒筋活络。七诊时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无明显不适,给予参苓白术散加抗癌中药治疗。八诊时肛门下坠感明显,偶便血,苔微黄,辨证属脾虚,寒热错杂,给予补中益气汤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加止血药治疗。九诊时因症状明显缓解,上方去止血药。十诊时便血症状反复,基本同八诊方。十二诊时大便带血,肛门肿胀,辨证为寒热互结,给予半夏泻心汤加止血药及抗癌中药治疗。结合患者诊治过程,以补中益气汤或半夏泻心汤为主,根据患者症状,后期上方基本每月交替口服。二十诊时,偶便血,余无不适。本案患者为肠癌,以本虚为主,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随症加减,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期。
王教授基于大肠癌证候兼夹、病机复杂等一系列失和表现,提出采用和法,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敛散并用、扶正攻邪并用,以调和气血、脏腑、阴阳,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状态,且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