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炮姜与姜炭的合理使用
2015-04-04卫生部北京医院100730常征
卫生部北京医院(100730)常征
炮姜与姜炭为两种不同的中药饮片,历史文献记载亦将其视为二物[1]。但由于名称相似,疗效亦有相近之处,加之现代文献叙述有欠准确,致使临床使用时常发生混淆。
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二药虽传统的功能主治相近,但在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均有一些不同之处。因此,正确鉴别与区分使用这两种饮片,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很有意义。《中国药典》1977版只收载了姜炭,1985版、1990版分别收载了炮姜与姜炭,1995版只收载了姜炭而无炮姜,2010版在干姜项下介绍了姜炭,而将炮姜作为单独条目介绍,重新明确了两个药名为两种不同的饮片。
本文根据《中国药典》及相关文献报道,将炮姜与姜炭的药材来源、炮制、性状、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及处方药味应付做一对比,希望能对临床合理用药有所帮助。
1 药材来源
1.1 炮姜 始载于汉代《金匮要略方论》,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的炮制品[2]。
1.2 姜炭 又名干姜炭、炮姜炭[3],始载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的炮制品[2]。
2 炮制
2.1 炮姜 取河砂,置热锅内,用武火180℃~220℃炒至灵活状态,加入大小分开的干姜片,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取出,筛去河砂,晾凉[4]。
2.2 姜炭 取干姜片,大小分开,置热锅内,用武火180℃~220℃炒至鼓起,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4]。
3 性状
3.1 炮姜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4]。
3.2 姜炭 本品呈不规则块片状。表面黑色,断面棕褐色,纤维性。体轻,质松脆。气微香,味微辣[4]。
4 化学成分
4.1 炮姜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6-姜酚、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等多种萜类及苯基链烷基化合物[5][6][7][8]。
4.2 姜炭 含挥发油,但低于炮姜含量[9]。
5 药理
5.1 炮姜 能明显缩短小白鼠的出血时间[9]。
5.2 姜炭 能明显缩短小白鼠的出血时间,显著缩短小白鼠的凝血时间[9]。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多种凝血因子具有激活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降低纤溶系统活性,减少纤维蛋白溶解而产生止凝血作用[10]。
6 性味归经
6.1 炮姜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6.2 姜炭 苦,涩,温。平。归脾、肝经。
7 功能与主治
7.1 炮姜 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4]。
7.2 姜炭 止血温经。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4]。亦可以治疗冻疮[11]。
8 用法与用量
8.1 炮姜 3~9g[4]。
8.2 姜炭 3~9g[4]。
9 处方药味应付
处方写炮姜付炮姜[3];处方写姜炭、炮姜炭、干姜炭付姜炭[3]。
10 结论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炮姜与姜炭有许多不同之处。二药虽同有止血功效,但炮姜偏于治疗阳虚失血;姜炭偏于治疗虚寒性出血,且可显著的缩短凝血时间。《得配本草》曰“入温中药,炮用。入止血药,炒炭用。”可见炮制方法对疗效的影响。炮姜与姜炭由于炮制方法的不同,性味和功效发生了改变。炮姜用辅料炮制,炮制时间短,注重饮片的膨胀度,意在除去部分挥发油,降低辛辣刺激性,增强温性,功效偏重于温中散寒;姜炭炮制火力大,药材经武火炒后炭化较多,增加了吸附性,注重饮片的颜色要黑,强调炒炭存性,功效更偏重于止血。这些都与中医药理论相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临床应用时存在着将二者混淆的现象。这与一些中医药典籍的模糊叙述和一些地区的炮制及处方药味应付不准确,有一定关系。2010版明确规定炮姜与姜炭为两种饮片,从而厘清了多年来在二药使用上的模糊认识,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鉴于炮姜与姜炭有以上不同,建议医师在遣方用药时,根据患者病情注意区分使用并准确书写;中药调剂人员亦应按药典及《饮片调剂规程》的饮片药味应付规定正确调配,以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