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光教授从脾胃论治内伤杂病
2020-01-11陈雨浓林慧光
陈雨浓,林慧光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3)
林慧光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从医38年,对中医脾胃学说颇有研究,在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深受易水学派诸家的影响,对《脾胃论》推崇备至,验之临床,疗效甚佳。笔者常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深受教益,现将林慧光教授的经验进行总结。
1 脾胃虚弱为内伤杂病的根本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各种疾患,林师推崇李杲“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林师推崇《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赞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认为脾胃功能如果强健,水谷精微生化之源充足,能供应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使五脏安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各司其属,则万病不生。[1]林师在多年临证实践中总结出内伤杂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绪失调,劳逸失度,邪气侵犯,素体虚弱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致使脾胃损伤,脾胃不和,脾失健运,气机阻滞,升降不利,诸多疾患由此而生,对常见病的病因病机,林师以脾胃学说的理论来分析。推崇陈修园“胃为后天之本,不及固病,太过亦病”(《时方歌括·更衣丸》)的诊断。林慧光教授指出,脾胃虚弱可导致小儿厌食、咳嗽、便秘等疾患,此外,由于脾胃虚弱,运化水饮功能下降,则易导致水饮痰湿内聚为患;运化水谷功能下降,则气血生化无源,可导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林师在治疗上以“治杂病者,宜以脾胃为主”为治疗原则,重视补脾益气。
1.1 气虚便秘,塞因塞用
便秘是现代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类患者常常是由于饮食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所引起,脾气虚损,大肠失去脾气濡养,无力推动糟粕下行,导致糟粕留滞于肠道。临床表现为气少懒言,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脉弱。虚则补之,重视扶正祛邪,推崇张元素“养正积自除”的宗旨,反对滥用大黄、芒硝治疗虚人便秘。而是师枳术丸和补中益气汤之意,自创健脾降胃方,用党参、黄芪补益中焦脾胃之气,重用枳实15 g,白术30 g补养脾胃,治脾消食;善用施今墨药对:以当归15 g,肉苁蓉15 g填补精血,润肠通便;再加厚朴增加肠道蠕动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效果甚佳。林师塞因塞用治疗虚人便秘的方法疗效显著,颇得病患的好评。
1.2 脾虚厌食,补脾化滞
小儿厌食是儿科中重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本病若没得到及时治疗,长此以往可导致患儿出现贫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转为疳证。这些小儿经常厌食挑食,纳谷不馨,食之无味,严重的常诉腹痛腹胀,呃逆嗳气,形体偏瘦,体重下降,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腻,脉尚有力。林师法从“福建中医学院五老”之一的赵棻教授经验方:健运麦谷芽汤。原方是由麦芽、谷芽、鸡内金、山药、党参、甘草组成[2]。林师师其法而加其药,自创健脾化积方,有便秘的患儿,增加炒莱菔子、白术,喜欢酸味的患儿,加入山楂;腹痛的患儿加入紫苏梗、香附。方中使用了麦芽、谷芽,旨在促发脾胃气机的运转,开脾醒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二者同用能调和脾胃升降出入之序;山药、党参健脾益胃,而鸡内金具有消食化滞的作用,林师又加入莱菔子、山楂、白术,以助山药、党参的健脾之力,紫苏梗、香附理气止痛。临证时又耐心传授小儿捏脊法和一些食疗方,药食兼施,效果自然佳。
1.3 月经过少,益气补血
《女科经纶·月经门》认为经血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脾胃不足则生化气血不足,故“调经必先于扶脾保胃为要”[3]。明代医家李中梓曾言道:“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4]。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有的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有的人生活压力大,且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导致脾胃化生气血的能力下降。月经量少的患者,月经来时血量不足,色淡,质稀,行经时间短至1~3 d。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林师治疗此病证自创调经促卵泡汤。方用四物汤为基础方,林师常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启发侍诊学生,所以又加上四君子汤,益气补血。鸡血藤、香附,可促进卵泡发育,子宫内膜逐渐增厚;当归、白芍、熟地黄滋养肝血,川芎入血分又可理气,使当归与熟地黄补而不滞。在调经、种子、胎前、孕期、产后每一个阶段都重视脾胃功能的健全,力求调和脾胃,达到气血双补之功效。
1.4 胃病不寐,健脾安神
《素问·逆调论》中提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不寐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或难入睡,或醒得早,或睡眠时间极短。在《内经》中也提到:“胃不和则卧不安”。林师常对病人解释,睡眠和脾胃功能息息相关,不寐与脾胃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此类患者不易入睡,神疲食少,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淡胖苔薄,舌边有齿痕,脉细弱。林师临床主攻脾胃病,经常在辨证论治时,先治脾胃为主,佐以对药石菖蒲和远志,芳香化湿,镇静安神。自创芳香健脾安神汤,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与甘草之甘温来健脾益气;不寐与心关系甚为密切,故又加以酸枣仁、制远志、茯神来宁心安神;当归与龙眼肉来滋血养心;木香行气舒脾,使补气药与补血药补而不滞。林师擅用芳香疗法中的合欢花、郁金、夜交藤加强原方健脾助眠的作用。
2 脾胃虚弱所衍生的病理产物与其所致疾病
2.1 痰饮头晕,健脾益智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脾气健运,水湿运化的功能正常,则无痰湿水饮的内聚,若脾气虚弱,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水饮痰湿内生。水饮痰湿产生后,反过来遏制脾阳,导致脾阳不振,造成恶性循环。痰湿内聚,百病多由痰作祟。
头为诸阳之会,脾失健运,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而浊阴不降,痰浊上犯头目,则会产生头痛。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昏蒙沉重,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对于此类患者,林师推崇程国彭先生的化痰熄风之法,自创健脾益智方,方中以姜半夏、白术、天麻健脾化湿,党参、茯苓为臣药,又佐以石菖蒲、制远志,芳香开窍,醒神益智,增强祛痰之力。再随证依病经引入使药,阳明经加白芷,少阳经加柴胡,少阴经加细辛,厥阴经加吴茱萸等,依症状进行加减,事半功倍[5]。
2.2 慢萎久病,健脾通络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痞” “胃脘痛”等疾病的范畴,由于其病程长,病程迁延,故本病多为本虚而标实。部分患者会伴有小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关系紧密,常提示为癌前病变。林师遵循叶天士的久病入络学说,宜“宣通流畅脉络”(《临证指南医案·郁》)活血通络,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一步肠化。“络主血,药石宜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临证指南医案·癥瘕》),药味以辛为杰,辛开则通,促使血络瘀滞得行,气机调畅,邪去正安。临床辨证论治,自创健脾胃炎汤,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佐以活血化瘀的茜草、白芨、仙鹤草,意在保护胃黏膜,再加乳香、没药,又配伍辛散、温通理气的药物,如川楝子、香附、紫苏梗、陈皮、枳实、厚朴等。必要时再加五灵脂与蒲黄组成的失笑散,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有如拨云见日。
3 结语
综上所述,林慧光教授推崇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虚弱是内伤杂病的主要原因,对与脾胃有关的常见病的病机分析严谨,辨证施治,继承发扬,自创新方,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验之临床,效果颇佳,其论治特色值得进一步探究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