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理论皮肤科疑难病的临床应用举隅
2020-01-11
(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中医具有自己独特的药理学观念,《黄帝内经》不仅阐述了中医学的药理观念,如气味阴阳理论、气味形精转化学说、万物归属五行的观点等,而且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为指导,辩治皮肤科疑难病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兹不揣愚蒙,谨举验案如次,冀能明证《黄帝内经》理论之临床指导价值。文章参考前人观点,结合个人研究,对《黄帝内经》理论皮肤科疑难病临床应用用药特色和其中蕴含的中医药理学理念进行分析,揭示《黄帝内经》用药之秘。
1 典型病例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患者男性,2001年12月17日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现住内蒙额济纳旗。初诊2013年3月21日。主诉:当地医院诊断为特异性皮炎10年,瘙痒,红肿,局部发热,夜间加重,影响睡眠,醒2~3次,患者每年发作1次,2012年起发作频繁,每次发作加重时间持续1个月,平时无明显瘙痒,皮肤留有痘癍。平时不出汗,大便隔天1次,基本成形,肚脐中度压痛,舌淡红,无苔,脉弦。诊断:皮痹。处方:麻黄10 g、羌活6 g、防风10 g、连翘15 g、益母草15 g、全虫6 g、黄柏10 g、知母6 g、桑白皮15 g、当归10 g、蝉蜕6 g、僵蚕10 g、石膏10 g、川芎6 g、蛇蜕6 g、黑豆10 g、白芷6 g、甘草6 g。4付日三服,第1剂加葱白1根,微微出汗[1]。二诊2013年3月26日,患者服药后皮出黄水,痒加重,说明邪有外出之机,6天无大便,处方:麻黄6 g、桂枝6 g、白芍10 g、杏仁6 g、夜交藤15 g、甘草6 g、生姜3 g、大枣3 g、蝉蜕6 g、僵蚕6 g、姜黄3 g、大黄10 g、生地10 g、益母草15 g、升麻10 g、葛根10 g、海风藤6 g、当归6 g、川芎6 g、豆豉6 g、白鲜皮10 g、防风10 g、赤小豆6 g,4剂,加夜交藤20 g、防风20 g、羌活10 g、白蒺藜20 g、蛇蜕皮10 g,煎药外洗。三诊,患者瘙痒加重,但不流黄水了,皮疹好转了很多,头部肩背部开始出汗,舌淡红。上方夜交藤生地益母草加量,加麦冬20 g,因上学予30剂,外洗2个月药量。四诊2013年7月8日皮疹基本好了,处方:麻黄6 g、桂枝6 g、白芍10 g、杏仁6 g、甘草6 g、生姜3 g、大枣3 g、蝉蜕10 g、僵蚕10 g、麦冬50 g、玉竹30 g、生地20 g、益母草30 g、夜交藤30 g、升麻10 g、麦芽6 g、海风藤10 g、当归6 g、川芎6 g、青风藤10 g、桑白皮30 g、防风10 g、香附6 g,5剂发汗。五诊,病情进一步好转上方调整再服5剂巩固。2018年8月考大学特来告知皮肤病再未发作[2]。
按:患者生于辛巳年寒冷的冬天,并在黑龙江寒冷地带,感风寒湿之邪,故生此皮痹。《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气,内舍于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脉浮而洪,……风气相搏,风强则为廕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故方用麻黄羌活防风白芷葱白辛温发汗解表,肺主皮毛,主诸气,宣通肺气,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石膏连翘桑白皮蝉蜕黄柏知母宣散郁热,用益母草全虫当归僵蚕蝉蜕黑小豆治皮疹。前后调方4次历时近四个月,十几年皮肤顽疾告愈[3-5]。
1.2 少阴有余病皮痹廕疹:患者男性,27岁,初诊日期2018年7月16日,主诉:血管炎性荨麻疹五六年,每年春天开始发作到夏天缓解,期间口服西药,中药可缓解瘙痒,今年春天发作至今不缓解,伴有皮肤疼痛,口服西药中药无效。询问病史学生期间夏天喜冰啤酒后出现荨麻疹,现工作长期加班入睡晚,纳可,大便溏,舌淡苔白略腻,脉迟缓。诊断为廕疹。处方党参45 g、白术45 g、茯苓45 g、黄芪60 g、当归15 g、桂枝15 g、白芍30 g、赤芍30 g、麻黄5 g、附子10 g、细辛6 g、茜草15 g、威灵仙15 g、葛根15 g、蝉蜕9 g、僵蚕9 g、白蒺藜15 g、升麻9 g、乌梅15 g、山萸肉15 g、防己9 g、泽泻9 g,5剂。二诊2018年7月20日,不痒了,红色逐渐消散,但是皮肤疼痛,不能碰,出汗多,大便不利,上方去茜草加羌活9 g、独活9 g、秦艽9 g、生姜15 g,5剂。三诊无不适汗出多如水洗,每日洗澡尤其后背搓澡泥大量,皮肤渐光滑。上方秦艽20 g,5剂。四诊2018年8月3日皮肤疼痛减轻明显,出汗时针刺样痛,再无不适。上方调整继续5剂。五诊2018年8月10日基本好了,因天热觉出汗后皮凉,上方调整继服5剂巩固。
按:《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有余病皮痹廕疹,不足病肺痹.”《素问·痹论》云“夫痹之为病,……在于皮则寒。”《张氏医通》卷六云:“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廕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廕疹。”故理中合当补血汤健运中气,补气养血,麻黄附子细辛汤托透寒邪,蝉蜕僵蚕姜黄酒大黄宣散透,二诊合大秦艽汤之意加用秦艽羌活独活疏散表之风寒湿,前后20剂药病告愈。
1.3 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中:患者男性,出生日期:1989年农历七月初一。初诊2013年1月2日。主诉:满脸痤疮,影响工作找对象。余无身体不适。诊断:痤疮。翻看多年治病经历无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效果不大。时值读《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期间……”忽有所悟,予《金匮要略》风引汤加减。处方:石膏30 g、金银花30 g、连翘20 g、赤芍20 g、干姜30 g、白术30 g、甘草30 g、仙灵脾20 g、补骨脂20 g、当归15 g、熟地15 g、滑石6 g、肉桂6 g、赤石脂30 g,5剂二诊2013年1月8日,患者服药后腹泻日2~3次,下巴有一结节,上方调整,处方:石膏15 g、连翘20 g、牡蛎30 g、干姜30 g、白术30 g、甘草30 g、仙灵脾20 g、补骨脂20 g、益母草15 g、当归15 g、肉桂10 g、赤石脂30 g、防风10 g,5剂。三诊痤疮好了很多,上方调整继续服药10剂痊愈[6-8]。
按:患者生于己巳年农历七月初一,按五运六气理论学说,天干己为土运不及有脾胃病,地支巳年是厥阴风木司天而少阳相火在泉,乃风火体制。风火在上心肺多热,中下多寒。《素问·五运行大论》云;”……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仿《金匮要略》风引汤拟此方,用石膏金银花连翘赤芍清热解毒活血,滑石利小便降心火,干姜肉桂甘草仙灵脾补骨脂赤石脂温中下之寒,并引风下行,当归熟地补血血行风自灭。二诊去金银花加牡蛎化骸下结节,益母草治疗疮痈肿毒,皮肤廕疹,前后服药20剂病痊愈[9-10]。
1.4 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患者女性,55岁,1958年12月出生。初诊2013年6月11日,主诉:双脚皮肤干裂,痒脱皮多年,眼干,视力减退明显,乏力,习惯性便秘,必须用开塞露通便,胃口好,睡眠可,咳嗽,情绪消沉。过敏性鼻炎多年。舌质红暗有瘀斑少苔,舌尖有杨梅点。脉双寸浮大无力。诊断:脚气病。百合100 g、生地60 g、羌活20 g、独活20 g、炙甘草30 g、生甘草20 g、麦冬20 g、黄连10 g、白芍20 g、熟地20 g、干姜10 g,5剂二诊2013年6月20日舌不红而瘀斑散了,不咳嗽了,皮肤不痒了,便秘缓解,鼻炎脚气缓解,感觉没精神,懒洋洋的,上方加黄芪五味子继服5剂,三诊2013年7月14日脚气好了,精神还差,继服5剂量巩固。
按:患者寒湿体质太盛,,年过五十而阴气自半,火被寒湿内郁,上扰心肺,肺失宣发肃降,故有鼻炎,咳嗽,便秘,寒邪外束,营卫不行,津液不能敷布,故舌质暗有瘀斑,眼干,双脚皮肤干裂。
2 结果
本组4例难治皮肤病患者,均治愈,治愈率100%。其中1例于2013年3月21日就诊为特异性皮炎10年,属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前后调方4次历时近四个月,十几年皮肤顽疾告愈。1例于2018年7月16日就诊为血管炎性荨麻疹五六年,属少阴有余病皮痹廕疹,前后20剂药病告愈。1例于2013年1月2日就诊为满脸痤疮,属于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中,前后服药20剂病痊愈。1例于2013年6月11日就诊为过敏性鼻炎多,属于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经治疗后巩固。
3 讨论
皮肤病病在表皮,根在血液,源于脏腑,想要彻底治愈一定要从根源入手一次性清除.而中药药浴独具的清血淤、开"玄府"、排血毒的功效,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其所具有的优势是普通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由此可见泡浴对于治疗外邪内热之症具有很好的疗效.药浴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即是借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效力,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活血行气,软化角质,祛腐生肌等功效.通过药物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促使功能抗体形成,提高机体免疫和退肿消炎的作用.药浴为中医的外治方法,亦称“水疗”,系在水中加入适宜的中草药,经煎煮后,取煎出液趁热洗浴局部或全身,或将其鲜品汁液加于浴汤中作沐浴之用,以防治疾病.近年来,药浴疗法已成为皮肤科最常用的外治方法。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皮肤病学的理论基础,揭示了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其所蕴含的相关养生理论在饮食调养、情志调摄、慎避外邪、规律作息方面对皮肤病的日常预防调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