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类钤方》补肺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验案三则
2020-01-11刘宁李青玉焦扬
刘宁 李青玉 焦扬
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其中虚人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和继发性肺纤维化都易于反复发病、急性加重。三者病因各有不同;虚人感冒是由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易于感受外来六淫之邪,侵犯于肺,正气无力祛邪外出,则缠绵难愈,又易反复感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各种有害颗粒入侵于肺,导致肺气失宣,津聚为痰,痰阻气机,血行瘀滞,痰瘀互阻,日久损伤肺气,金不生水,病及于肾,肾不纳气,故而气短喘息,肺虚易感外邪,导致反复急性加重,病情愈演愈烈;继发性肺纤维化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导致关节、筋脉痛肿重麻的病证,久病不愈,损伤正气,内舍于肺,导致肺气不足,肺络痹阻,出现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等临床症状。相同之处是均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永类钤方》补肺汤加减治疗虚人感冒、慢阻肺稳定期、继发性肺纤维化等疾病,取得了一定疗效,兹举例如下。
1 虚人感冒
患者,女性,83岁。2017年11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感冒半年余。现病史:患者半年来反复感冒十余次,反复应用抗生素输液治疗。平时倦怠乏力,体力不佳,稍微活动即气短喘息,大便次数多,成形便,每日5~6次,无里急后重感。三天前复又感冒,刻下症见:鼻塞,流清涕,咳嗽,咽痒,痰稀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查体:体温:36.7℃,血压:130/70 mmHg,咽淡红,双侧扁桃体(-)。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病名诊断:感冒。中医证候诊断:气虚感冒。治法:扶正以祛邪,补肺益肾,祛风散寒。方剂:补肺汤加减。处方:生黄芪10 g、太子参15 g、熟地黄10 g、五味子10 g、柴胡10 g、防风10 g、辛夷10 g、葛根15 g、炒白术15 g、炒山药15 g、炒杏仁9 g、浙贝母10 g,7剂,水煎服,早晚二次分服。
2017年11月13日二诊:患者鼻塞、流涕已基本消失,仍有咽痒、咳嗽,痰稀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继以补肺益肾,宣肺止咳。上方减辛夷,加紫菀10 g,7剂水煎服,早晚二次分服。
2017年11月20日三诊:患者咳嗽已经缓解,仍气短乏力,继以补肺丸常服以善后。
按 正虚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另一方面,多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正气亏虚的常见原因。虚人感冒是因正气不足,又感受六淫之邪气,从皮毛或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肺失宣降,卫表不和而致。正如《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该患者为高龄老人,素患高血压、糖尿病,肝肾不足,肾精亏虚,肾虚不能上滋于肺,导致肺气不足,而见肺肾两虚之证,肺虚卫外不固,故而反复感邪,反复发病。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故见鼻塞、流清涕,咳嗽,咽痒,痰稀白;肺肾两虚,气之摄纳失常,故见气短乏力,动则喘甚;肾虚关门不固,开合失司,故见大便次数多。治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补益肺肾,疏风散寒。方中黄芪、太子参补益肺气;熟地黄补肾填精以化气,补肾以充肺,壮肾水以润肺金,济上源之虚;五味子收敛肺气,纳气平喘,防止疏风药物疏散太过,更伤肺气;柴胡、防风、辛夷、葛根疏风散寒,通利鼻窍;杏仁、浙贝母宣肺止咳。合方补益肺肾,疏风宣肺,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收效明显。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患者,男性,74岁。2017年1月10日初诊。主诉:喘息、气短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3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由于喘息、气短、憋气就诊,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时轻时重,常由于外感而诱发加重,平时口服茶碱缓释片、吸入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刻下症见:喘息,气短,咳嗽,痰黏,痰色黄白相间,动则喘甚,不能快走和上楼,可以平卧,双下肢不肿。舌黯,苔黄,脉弦滑。既往史:吸烟史20年(现已戒烟),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辅助检查:2016年5月胸部CT:双肺肺气肿、叶间胸膜肥厚。肺功能检查:一秒用力呼气容积:61%,一秒率:63%。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病名诊断:肺胀。中医证候诊断:痰热阻肺,肺肾两虚,肾不纳气。治法:清化痰热,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方剂:补肺汤加减。处方:生黄芪15 g、太子参30 g、熟地黄10 g、五味子10 g、灵芝10 g、红景天10 g、炒杏仁9 g、浙贝母15 g、黄精10 g、仙鹤草15 g、南沙参15 g、芦根30 g、桑白皮10 g、蒲公英15 g、枳壳10 g、全瓜蒌30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二次服。
2017年1月24日二诊:患者痰量明显减少,痰质变稀薄,气短、喘息减轻,仍动则喘甚,舌黯,苔薄黄,脉弦滑。继以补肺益肾,纳气平喘。上方减南沙参、蒲公英,加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 14剂水煎服,早晚分二次服。
2017年2月6日三诊:患者喘息、气短明显减轻,痰少,活动则喘减轻,能上一层楼。继以原方随症加减服用半年,患者运动耐量增加,病情明显好转。
按 慢阻肺是以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痰饮”“咳嗽”“肺胀”“喘证”等范畴。中医基本理论认为,人体的吸清吐浊呼吸功能,与肺肾两脏密切相关。《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1],指出喘咳等病证与肾关系密切。《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说“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1],明确指出,若肾气亏虚不能潜藏于下而上逆,影响到肺就有可能产生气喘、咳嗽等病症。《灵枢·经脉篇第十》也认识到,当足少阴肾经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呼吸异常的相关表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2]。可见,肾失摄纳,与呼吸异常密切相关。该患者由于长期吸烟,烟雾毒气侵袭肺脏,导致肺气失宣,津液不布,痰浊内生,故而咳嗽、咯痰;痰浊郁而化热,故痰黄质黏,舌苔黄;久咳伤肺,肺气不足,气失所主,则见气短喘息;肺虚金不生水,而致肾气亦虚,肾虚不能助肺主呼吸、纳气,故出现喘息、气短,动则尤甚,患者运动耐量明显下降,治以清化痰热,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方中黄芪、太子参补益肺气;熟地黄、五味子补肾之气而纳气平喘;肺肾双补,使金水相生,而易于收效。灵芝、红景天入肺、肾经,可补益肺肾之气,药性平和,不温不燥;黄精、仙鹤草气阴、气血双补,增强补肺益肾之功;杏仁、浙贝母宣肺止咳,清热化痰;桑白皮、蒲公英清热泻肺。合方补益肺肾,益气养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可长期服用,收效明显。
3 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患者,女性, 56岁。2017年7月31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喘息2月。现病史:患者2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干咳无痰,咽干咽痒,口干口渴,喘息气短,活动后加重,纳可,便调。舌质淡黯,苔薄黄,脉细。既往史: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2 mm/h,C反应蛋白6 mg/L,类风湿因子15 IU/L,胸部CT:双下肺近胸膜处网格影及磨玻璃影,伴有蜂窝样改变。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病名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肺肾两虚,经络痹阻。治法:补肺益肾,活血通络。方剂:补肺汤加减。处方:生黄芪10 g、太子参15 g、熟地黄15 g、五味子10 g、灵芝10 g、红景天10 g、浙贝母15 g、穿山龙30 g、忍冬藤30 g、鸡血藤30 g、射干10 g、南沙参15 g、芦根30 g、合欢皮30 g、赤芍15 g、苏梗10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二次服。
2017年8月14日二诊:患者咳嗽有所减轻,口干口渴减轻,仍咽干咽痒,干咳无痰,活动时喘息气短。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继以补肺益肾,通络开痹。上方减南沙参、合欢皮,加乌梅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5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二次服。
2017年8月28日三诊: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夜间口干缓解,咽痒减轻,喘息气短有所缓解,继以原方随症加减,治疗一年后,患者咳嗽消失,喘息气短明显缓解。
按 肺纤维化以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是肺间质的纤维化性改变[3]。多种类型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均可发生继发性肺间质损害,以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继发者更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与免疫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疾病活动度越高,越容易继发肺间质损害。当代中医医家普遍认为,结缔组织病继发肺间质纤维化,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范畴[4],肺痹的病因病机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识,《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1]。说明了风寒湿邪侵入人体的筋骨、关节,形成痹证,如果外在的痹证久病入络,损伤正气,或者失治、误治,导致痹证不已,则内可传入相合的脏腑,导致脏腑的痹证。皮痹不已,则内传入肺,发生肺痹;可见,风湿免疫性疾病继发肺纤维化,主要是因为久病不已,脏腑虚损。所以,在继发性肺间质病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扶助正气。该患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2月来因为咳嗽、喘息,经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素有痹证病史,乃由外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气血运行受阻,脉络不通而致;久病不愈,损伤正气,内舍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生咳嗽;气阴不足,津液不能滋润咽喉,故口干口渴,咽干咽痒;金不生水,日久肾气亦虚,气失摄纳,故喘息气短。治以补肺益肾,养阴生津,通络开痹。方用补肺汤加减,方中生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气阴双补;熟地黄、五味子滋补肾阴,填精补髓,敛肺止咳;灵芝、红景天入肺肾经,可补肺益肾;浙贝母、穿山龙清热散结、化痰通络;忍冬藤、鸡血藤、赤芍、合欢皮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南沙参、芦根滋阴润肺;女贞子、墨旱莲补益肝肾,滋阴降火;苏梗和降胃气,合方补益肺肾之气,滋养肺肾之阴,解毒散结,通络开痹,标本兼顾,收效明显。
4 讨论
古典医籍中以补肺汤命名的方剂有十余首,见于《张氏医通》《圣济总录》《永类钤方》等著作,均以补肺益气、润肺养阴、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等为立法而处方。当代临床实践与临床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出自元朝《永类钤方》的补肺汤。原方见于《永类钤方·卷第十六·痨瘵 骨蒸 五心烦热 血风劳气》[5],方由桑白皮、熟地黄各二两,人参、紫菀、黄芪、五味子各一两组成,主治劳嗽,其组方特点在于肺肾双补,无论是肺虚在先,引起肾虚,还是肾虚在先,继而肺虚,都可以使用,合方肺肾双补,使金水相生、金水互生,易于收效。
清代《张氏医通·卷十五》[6]的补肺汤处方为:黄芪、鼠粘子各一钱,阿胶八分,马兜铃、甘草各五分,杏仁(去皮尖)七枚,桔梗七分,糯米一撮。水煎温服。功能主治:气虚痘毒乘肺,咳嗽不已。本方重用黄芪补益肺气;阿胶、马兜铃润肺止咳;杏仁、桔梗宣肺降气;鼠粘子即牛蒡子,利咽化痰;甘草、糯米调药和胃,主治气虚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以补肺宣肺止咳为主。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7]的补肺汤组成为:五味子一两,白石英、钟乳各三两,竹叶、橘皮、桑白皮各二两,杏仁(去皮尖,炒、研)一两半,白茯苓(去黑皮)、紫菀(去苗土)、桂(去粗皮)、款冬花各一两,紫苏子(炒)、麦门冬(去心,焙)各二两,人参二两。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半,加大枣二枚(劈),糯米半匙,生姜一枣大,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主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干燥,甚者咳唾脓血。本方以人参补气,白石英、石钟乳、肉桂温阳,重镇潜阳,杏仁、苏子、紫菀、款冬花下气止咳,主治气虚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以补肺温阳为主。
三方均有补益肺气的功用,补益药物同为黄芪、人参,《永类钤方》补气作用最强,方中共用黄芪、人参;其他二方均为单用黄芪或者人参。同时,《永类钤方》还配合应用熟地黄、五味子,既可肺肾双补,又意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寓意未病先防。
肺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体现在气与水的生成、运行和敷布。在气方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主人体的呼吸运动,需要肾的纳气来协助。肾气充盛,才能通过肺的肃降功能,将吸入之气下纳于肾。正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肺虚则少气而喘”[8],若久病迁延,由肺及肾,则肺肾俱虚。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根本不固,使气失摄纳,出多入少,则“真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之上奔”。在水方面,肺主肃降而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将在上之水精布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浊液下输于肾而入膀胱,共同参与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两者又体现在阴液的互相资生,肺金肾水,金能生水,水能润金。
可见,《永类钤方》补肺汤的组方原则切合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的病机,故以补肺汤为基础加减组方治疗,易于收效。临床应用时,常以太子参易人参,取太子参气阴双补之效,与黄芪配伍,益气养阴,固表止汗,补肺益脾,二者同为补气要药,二药合用,走守兼顾,益阴扶阳,鼓舞中气,强心助肺;熟地黄滋补肾阴,以助纳气平喘;五味子酸温而润,敛肺滋肾;紫菀温肺下气,止咳化痰;桑白皮清肺降气。合方补益肺肾,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可长期服用,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