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之枢阐析慢性肝病

2020-01-11李薇李吉彦莫睿刘威

环球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枢机运化肝郁

李薇 李吉彦 莫睿 刘威

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气机的升降出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前提和基本方式。而“枢”的运转状况与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否亦是密切相关的。枢机为本,重在畅气机。脾胃之升降之于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至关重要。慢性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病(乙、丙型肝炎等)和非病毒性肝病(自免性、药物性、酒精性、脂肪性等),可以说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慢性肝病仍然是世界难治性疾病,对其研究仍需做较大的努力。调理中焦,勿忘升降,慢性肝病病理基础的内在在于脾气亏虚。位居中焦的脾胃是升降之枢机,长期罹患慢性肝病必将影响脾胃之运化功能,恰如《脾胃论》所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未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本弱……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为将军之官,若“肝病贼五脏”,亦每以脾土为先,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郁脾虚是慢性肝病发病的基本病机,从脾胃升降之枢方面分析肝郁,有助于加强慢性肝病的研究,从而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1 升降之枢:脾胃

《说文解字》记载:“枢,户枢也。”机,为事物发生的枢纽。《辞海》中定义枢机为“事物运动的关键”。故气机交接转枢之地称为枢机,功在枢转气机,因而使气机出入自如,升降有常,开阖有度。《内经》所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言指凡物之形者,皆有化存乎其中也,升降出入则化形之大文。气机概括了人体各脏器生理性或病理性的活动,升降则为人体脏腑气机运行的一种基本形式,从而发挥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基本作用。气机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极其重要,是其存在的前提及基本方式。而“枢”的运转状况与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否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人体枢机能够正常转运,则正气存内,即使罹患疾病病亦轻,或曰病虽重亦易治疗;反之则病重,甚至于危。譬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所以说中医理论中气机升降学说地位极其重要。脾胃位居人身中央,在五行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连上下,为斡旋之机,亦可以说是脏腑升降运动之枢纽。《素灵微蕴·藏象解》记载曰:“升水木而降火金,其权在土,土气不运则四维莫转。”脾者土也,土居中央,脾胃为上下左右的运转枢机,为升降金木之轴,为五脏生理活动之中心。枢纽司者有度,则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故能维持周身的气机升降运动。因此可见,脾胃为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活动中,脾胃之升降是至关重要的。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的表现统称曰神。神主宰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意识、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归为狭义之神的范畴。情绪变化与患者病情轻重关系极其密切。明朝戴恩恭之《金匮钩玄》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脾胃地位尊崇,其既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亦是肝胆升降的枢轴、机体生命活动的枢轴,枢轴运转,肝升胆降,协调在四者间的作用极其重要,肝胆之气失于调达,须赖脾胃之气协调之,而脾胃之气壅滞,亦依赖肝胆之气通达,四者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因而能够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与脾胃同居中焦,主疏泄,调达气机,对脾胃气机的升降有协调的作用。肝主升,而肝之升须靠脾之升。黄坤载亦深明其理,故归纳曰:“肝气宜升,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

总之,脾胃功能调畅、转枢五脏之气机,在“五脏皆藏神”的整体协调关系中,具有枢轴作用的脾胃,能对神志活动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慢性肝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1 情志致病

现代医学的肝病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肝脏器官的疾病,但在“中医肝病学”这个学术体系中,“肝”之意义十分广泛,传统中医学所论之肝,概念比现代医学更深远广泛,除包含解剖学上的肝脏,更重要的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一种功能活动体系,并且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包涵于内。中医肝病的范围较大,以肝胆的功能失调及其经络循行部位所引起的病症为主。《黄帝内经》认为肝属木、藏血、主筋,喜条达,司疏泄,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连属足厥阴肝经[1]。普遍存有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是慢性肝病患者的特点,肝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2-3]。《景岳全书·郁证》诉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身体不适必致心情不畅,与之息息相关的是,过度的不良情绪也会刺激身体产生相关的疾病。中医之所以强调情志致病,正是基于情志与疾病的这种密切相关性。情绪障碍问题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较为突出,情绪佳肝脏舒畅,情绪暴躁肝气郁阻,其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疾病传染性、治疗效果等,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等。在临床中常可以发现,慢性肝病患者的发病每与情绪波动有关,其病情可据情绪好坏而随之变化,不恰当的情绪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另外,慢性肝病患者的情绪波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病理表现,二者互联互用。如何调控情绪,摆脱不良情志的影响,是慢性肝病患者目前治疗的一个重点。

2.2 肝郁脾虚是慢性肝病发病的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性喜顺畅豁达,假如人体长期处于情志不畅之中,可以导致肝气郁结,引起生理功能紊乱,故曰“怒伤肝、久则郁”。李东垣总结曰:“恐惧忧思、劳役饥饱、损伤脾胃、百病由生。”肝与脾在五脏之中关系最为密切,相互为用于生理,互为因果于病理,肝脾同病在慢性肝病中殊为常见。肝为刚脏,喜柔润条达,湿热疫毒侵袭蕴蒸肝胆则其疏泄失司,阻遏脾胃则其运化失常,故而慢性肝病患者的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

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司运化,脾胃之升降与肝之疏泄二者密切相关。假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条达则脾胃升降正常,血液生化无碍;而若肝气郁结,横乘脾胃,木乘阴土,则见肝郁脾虚证。足厥阴肝为阴阳之枢,体阴用阳,主疏泄,调畅气机。少阳主枢,肝胆为气血运行之枢纽,故尔肝病之发,多可见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失常。慢性肝病患者平素情志不畅,引起肝气郁滞,津液输布失于正常,津滞为痰,气化失常,枢机不利,治疗应该透转枢机,气畅达则诸症皆平。慢性肝病患者因病情迁延难愈、容易复发,且易演变为肝硬化、肝癌等,一旦心理不能承受,即表现为抑郁与焦虑。肝主疏泄、调达情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与其相互吻合。《黄帝内经》首次出现肝主疏泄的理论,肝之疏泄过者情绪激动、心情焦虑;疏泄弱者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因而慢性肝病患者应该正确面对现实,要有康复信心,适时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身体早日康复。譬如《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脾气亏虚是慢性肝病内在的病理基础,脾胃乃升降之枢机,五行中肝脾有相克之关系,肝的疏泄能克制脾土的壅郁,故尔慢性肝病日久必将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总而言之,肝郁脾虚贯穿于慢性肝病患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气机不畅、正气不足是肝病进展的关键[4]。

3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中医治疗一直是我国防治慢性肝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肝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调畅气机,肝之疏泄舒畅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官窍、形体等功能活动井然有序,机体能够抵制外邪而不易患病。若疏泻不顺,则脏腑失和,肝失调达,气阻经络,亦“不通则痛”,则发为胁痛;肝气横逆,攻伐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久而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脉络受阻,血行不畅,因而形成积聚、鼓胀;另外,肝病多郁,此病理特性与肝性升散之生理特点相互对应。郁有积、滞、蕴结之义,正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论:“郁者,滞而不通之意。”在肝与疏泄相对,郁则不疏,疏即无郁。情志、六淫等作用在肝,多先影响至肝之疏泄功能,引起气机不畅、郁滞不通而成肝郁,可因郁致病,或可因病而郁。而肝病则脾病,《黄帝内经》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可证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如同《血证论》中诉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在所不免。”

肝主疏泄并藏血,脾为后天之本并主运化。肝脾间关连在于肝之疏泄功能与脾之运化功能互相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仰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便影响脾之运化功能;脾气健运、生血有源则肝有所藏,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而引起肝血不足。五行间存在相生相克的规律,五行相克顺序是木土水火金,肝属木,脾属土,故有肝木克脾土或肝木乘脾土之言,亦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说。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论曰:“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在五行合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脾胃健旺,可权衡五脏,灌溉四旁,使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自然人体健康无病。金代李东垣《脾胃论》述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慢性肝病病主在肝,殃及脾肾,脾虚为慢性肝病的内在根源。临证之要,不能仅止于治肝,而应先考虑实脾,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此乃慢性肝病治疗之关键。《黄帝内经》云“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谓“脾旺”,即指脾气充实强盛。所谓“实脾”,根据肝病乘脾而采取的疏肝健脾治则而言,实脾即调补脾胃之义。因脾胃健运,元气充足,则脏腑血气丰盛,对已发之肝病可切断肝病传脾传变途径,达到防止肝病加重和发展的目的[5]。现代医家认为气虚及气郁为发生乙型肝炎的基本病因,肝郁脾虚既为病因[6],同时也贯穿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发展的全过程,肝郁、脾虚互为因果[7];或因郁致脾虚,或因脾虚致郁,相互影响,相互为因,致病缠绵而难愈。李吉彦教授临床遵循中医学的配伍原则创制的疏肝健脾方,能够改善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腹胀、情志抑郁、乏力、便溏等症状,并且改善肝功能。本方包括柴胡、枳壳、白芍、丹参、党参、白术、陈皮、炙甘草等12味中药。诸药合用具有疏肝健脾、益气解毒等作用,使肝脏疏泄、脾气健运、气血旺盛,从而标本兼治。此方包含了《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转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之理念。

4 小结

脾胃位居中焦,调畅周身之气机,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这一特性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说是十分重要。人体气机的顺利运行,不仅需要脾升胃降功能的正常,同时也需要肝的疏泄调达、肺的宣发肃降、肾的温煦推动,任一环节功能失司,均会导致整个气机的失衡。中医学对人体气机运化是以气机升降出入的状态为评判标准,气机的运动方式是升降出入,脾胃作为枢纽是保证气机升降出入正常的关键。现代人职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及生活压力均大,常常所欲不遂,所思过度,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衡,病久及脾,从而引起肝郁脾虚,此乃慢性肝病主要的中医临床分型。肝属木应春,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依赖于脾的运化、散精、濡养;脾胃属土,乃气机升降之枢,其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依赖于肝之疏泄。在五脏之中,肝与脾关系至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慢性肝脏疾病中肝脾同病极为常见,肝郁脾虚可视为慢性肝病发病的基本病机。肝郁脾虚作为慢性肝病的基本病机特点为三:一曰出现早;二曰持续时间较长,大多数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均存在肝郁脾虚这个病机;三曰存在广泛,大多数临床病例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皆出现过肝郁脾虚的证候,在某些肝病中甚至贯穿病程始终,对疾病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从脾胃升降之枢方面分析肝郁,有助于加强慢性肝病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枢机运化肝郁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五谈肝与咳、喘、哮
——肝与枢机密切相关对肺之影响*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