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

2020-01-10时迎婷

科教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资助攻坚精准

时迎婷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山东·菏泽 274300)

0 前言

早在2017 年,我国的脱贫战略就已经步入到攻坚阶段,这样一来也就提高了对高校内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要求,使其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的资助政策也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其指向性更加明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高校资助工作责任的要求。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真正的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资助的目标,必须要在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做好高校内的精准扶贫工作。

1 脱贫攻坚与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之间的关联

(1)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脱贫攻坚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所指示,必须要全面的弥补贫困短板,以此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其因为地域的原因或者是家庭的原因,而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导致其长期处于贫困阶段,长久以来,就会形成代际传递的现象。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因为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导致社会出现劳动力资源、个人技能不平等的情况,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通过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能够真正地推动教育方面的公平,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这也是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需求。高校内的困难生主要来源于经济困难的家庭中,实施精准资助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其经济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在学生步入到实际工作后,因为学生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其生存能力也有所加强,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贫困。

(2)脱贫攻坚能够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提供准确的思路。对于脱贫攻坚发展战略来说,高校内的精准资助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这过程中,依然存在帮扶、识别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而采用脱贫攻坚思想作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开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对落实精准资助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应先对困难生进行准确的识别。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数量比较庞大,而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大大减少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所以,为了能够真正的实现精准资助工作的目的,则应采用更加精准的方式来认定经济困难生。其次,应采用因类施教的理念开展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对于经济困难生,不仅要对其进行经济帮扶,也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与广阔的教育平台,真正的实现造血式资助。最后,必须要确保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管理的规范性,确保高校精准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公开,使每一名经济困难生都能够行驶自身的权利,实现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目的。

2 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经济困难生的认定不够准确。在如今高校中认定经济困难生时,其认定程序通常是由学生自己向学校提出申请,并将有关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佐证材料提供给学校,而后再由班级进行民主评议选择。但是这种经济困难生的认定程序存在比较多的漏洞与不足,很多学生因为“面子”的影响,缺乏对困难生的正确认识,而选择不提出申请;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投机取巧,向学校提供虚假的材料,以此获得相关的资助。因为我国尚没有建设完善的家庭税收系统,进而无法直接获取到有关于家庭收入的相关数据,只能通过当地政府部门所开具的材料作为证明,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开具虚假证明的情况。同时,在班级评选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在感情上倾向于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学。除此之外,不同的地区、高校其对经济困难生的认定标准、认定依据以及认定程序难以得到统一,从而导致每个地区与高校对困难生的认定上存在差异。

(2)育人的精准性不足。脱贫攻坚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同样,在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中,也要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工作,并在育人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使高校内的育人教育活动更加精准化。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往往重点关注对学生经济方面的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育人教育,无法针对学生进行多样性的精神扶贫,最终引发多种问题发生。

(3)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足。一方面,高校的精准资助程序的规范性不足,学生对精准资助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导致学生可能会错过提交申请的时机,还有部分学生想通过伪造证明材料的方式,获得资助的资格,同时,高校的很多制度不够公开化与透明化,从而非常容易引发不良舆论。另一方面,在人员管理工作中,通常会重点关注事务性的工作,而政治高度不足,而且没有设置专门的资助岗位,使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比较模糊。

3 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开展的有效策略

(1)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认定经济困难生。为了能够更加实现更加精准的资助,准确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此来提高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准确性,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首先,应联合扶贫办、民政局等部门建立大数据系统,将此作为高校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基础,从而增加学生个人信息的客观性,具体包括学生家庭成员的人数、健康状况、父母职业以及上学的人数等。其次,应明确核心的指标与变量,监理完善的分析模型与认定标准,真正的做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化。最后应使资助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这样就可以对经济困难生的贫困等级进行快速的认定和识别,真正提高认定工作的严密性和精准性,实现差异化的资助。

(2)落实与贯彻因类施教理念。高校的资助工作中,不仅能够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呵护与关怀,也能够通过有效的因势利导,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真正的实现个性化教育。

对于一些信念、理念比较薄弱的学生,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信念、理念教育,比如组织其参观博物馆、观看爱国电影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想要投机取巧获得资助资格的学生,应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并利用资助程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能够形成公平、公正的理念。对于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应组织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完善的荣辱观念。

(3)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一方面,应将问题作为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导向,强化政策方面的宣传,使经济困难生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相关的政策内容,而后正确的提高申请材料,同时,应对学生所提供的申请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以此提高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应将责任作为导向,提高人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化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服务意识,而且也要在高校内设置专门的精准资助工作部门,明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真正的实现精准化扶贫。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必须要做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合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准确性,实施因类施教理念,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效果,真正的实现脱贫攻坚。

猜你喜欢

资助攻坚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