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元阳碑刻文献初析

2020-01-10

科教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元阳碑刻大理

罗 诺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 云南·大理 671003)

碑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自古就有刻石记事的传统。碑刻文献由其于制作的特殊性,与纸质文献相比极少出现误、讹、脱、伪等现象,因此具有极高的原始性与真实性;碑刻文献能从侧面展现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对明代大理白族文人李元阳碑刻文献的整理研究有利于丰富李元阳研究的成果以及深化拓展云南少数民族的地区文化。

1 李元阳生平及思想概述

1.1 李元阳生平简介

李元阳生于1497 年,卒于1580 年,大理府太和县人;自幼喜爱读书,二十岁成为郡学生员,求学期间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尤以儒家经典为好。

自明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开科取士以来,李元阳于嘉靖壬午年乡试,中云贵两省第二名;嘉靖丙戌年会试登榜,为三甲进士。政治黑暗加之李元阳刚正不阿的性格使其仕途坎坷。在“大礼议”之后,他就因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西分宜县令。后因抵御海盗有功、断案公正而被当地百姓爱戴便迁户部主事,后升迁为御史。但因多次得罪大学士夏言,便被“大学士于行在补公荆州”①,借机将其调往湖北荆州,任荆州知府;到荆州后便修筑堤坝,治理水患。嘉靖辛丑年因父亲去世,李元阳便辞官归隐,据史料记载其辞官之日当地百姓“遮道泣送,数日不绝”。②

回到大理之后李元阳没因官场失意而丢掉社会责任感,他在修建桥堤道路、编写府县志、重建崇圣寺三塔等诸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李元阳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交游也十分广泛。与杨慎、杨志云、张居正、李贽等诸多名公、前辈、文学名家关系甚好。杨慎称赞其“蜚英早岁谢临川,高兴归来李谪仙”。③李元阳自身也留下了诸多文学作品“所著有《中溪漫稿存稿》《艳台雪诗》等书,行于世”。④

1.2 李元阳理学思想概述

明王朝在边地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边疆地区对中原王朝文化认同的步伐。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云南地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行的现象。李元阳思想的形成与个人经历和当时云南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

李元阳理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在他辞官回乡之后。因为性格的原因李元阳仕途坎坷,当时的知识分子摆脱痛苦煎熬的最好药方就是“理学”,加之他与中原士人、理学家交游甚广,因此,他在归乡之后“家居四十馀年,精研理学”。⑤

李元阳的理学思想境界十分宏阔。他将佛、道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当中,在诗歌中也表达了“三圣本一初,至理无中边”⑥的三教合一融合的思想。他的理学著作《心性图说》具体分析心、性、意、情四者,提出了一套融合儒释道的心性说,是其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李元阳认为“性”是本体,“心”“意”“情”是“性”的流变,所以产生了“恶”,心性论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是“授佛入儒,以儒为本”⑦的做法。

李元阳借鉴道家的养气也学习佛家的救苦度厄、修身养性。他将佛、道、儒三者相融综合运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修养上。

2 李元阳碑刻文献的分类及主要内容

李元阳现存碑刻文献共33 通,主要收录在《云南丛书 中溪家传汇稿》《大理丛书·金石篇》等文献中。其中《云南丛书中溪家传汇稿》中收录20 通;《大理丛书 金石篇》中收录6 通;《鹤庆县志 地理志》中收录3 通;其余4 通分别收录在《大理丛书 中溪全集》《浪穹县志略 艺文志》《云南县志 艺文志》《大理文化》中。

毛远明将碑刻分为“记事赞颂”“哀诔纪念”“祠庙寺观”“诗歌散文”“图文”“应用文”“石经”“题名”“特殊”⑧九大类;张正明科大卫在《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中,将碑刻分为“农林”“商贸”“交通”“水利”“妇女”“官绅”“家庭”“乡约民规”等十七类;⑨卞利将碑刻分为“宗族”“公益事业”“人物”“文化教育”“宗教”⑩五大类,本文结合上述文献中的收录情况,根据李元阳碑刻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上述分类,将收集到的李元阳碑刻三十余通,大致分为哀诔纪念类、记事赞颂类、祠庙寺观类三大类,主要集中在哀诔纪念类,现简述如下:

2.1 哀诔纪念类

主要包括墓志铭、墓表等,此类碑刻有25 通。

明代后期,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但是李元阳有着儒家“修身齐国治天下”的民本思想,他呼吁“以德治国,造福于民”,他认为“节用爱人,己任其劳”方为“德者”。 面对黑暗的政治,李元阳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敢于与黑暗官僚势力做斗争,即使在辞官归乡之后仍然忧国忧民,基于此民本思想,李元阳所铭表之德人、义士、乡大夫多为忠于人民、至诚恻怛的父母官:《少师太保华盖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文襄杨公墓表》中记录了礼部尚书杨一清与玩弄政权的阉人刘瑾之间的斗争。正德年间,太监刘瑾掌控大权,“国事惟其意指而已,危乱之机已在旦夕”,刘瑾不仅内批罢免杨文襄职位还企图将其逮捕入狱,杨文襄不忍见天下因阉党大乱便“日夜筹度,不遑寝处”,]最终借安化王反宁夏一事将刘瑾诛杀;《参议石溪潘公墓表》记载布政司参议潘瑞生平。当时总督武定人郭勋手持大权,气焰熏天,趋附郭勋者多蒙重赏,得金银,但是潘瑞“持廉秉正,方抵阿附之徒”;《明副都御史子才唐公墓表》所载唐子才始任平阳县知县时,就常问民生疾苦,大修水利,能忠于国也能孝于家,可谓“君子爱之,小人畏之”。

在明代黑暗政治环境中,士大夫想在痛苦煎熬中求得解脱,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一种值得信仰的精神支柱来得到心灵的解放,李元阳是在理学中寻求解脱,借道家之气,学佛家之法。观之其所铭所表者,大有醉心道教自然之道、不追求权势的寻道之人:《大明奉直大夫知四川潼川州事张公墓表》中张凤羽秉持“三十不第不再试,四十不仕不趋名,五十不归贪夫徇财,六十不休众庶冯生” 的人生观;《明副都御史子才唐公墓表》中唐子才辞官归乡后,便谈玄讲道,言做官之倦,在家“衣布茹淡,散发不栉,恬如也”;《书淑洲杨君墓版》中讲述杨淑洲昔日为父母而做官求升合之禄,后因父母去世便辞官归乡,不再仆仆于车尘之中;《建昌教授东山张公墓志铭》中记载张仲衡是“游丹霞,麻姑诸山,讨论忘归,啸歌自得,望之悠然” 的神仙人……正是因为严酷的政治,这些士大夫不再追求在万马齐喑的政治环境中有所建树,而开始成为醉心自然的寻道之人。

2.2 祠庙寺观类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祭祖,天神、地祗、祖宗特别受到尊奉,封壇、建祠、立庙是极其郑重的事情,随之便产生出许多神祠、神庙,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神祠之碑。 大理作为妙香佛国,自然有着数不胜数的祠庙寺观,相应的碑刻也就随之产生,李元阳碑刻文献中,此类碑刻共有4 通。

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大理地区流传的佛教与中原传入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三教寺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产物。《点苍山玄真观碑》记载了玄真观(即中和寺)的建设过程,玄真观始建于嘉靖四十五年,隆庆二年建成, 本位于大理城中,因“与人居杂处,喧嚣浊秽,神所不歇”,于是李元阳择点苍山中和峰,用时三年修了这座新玄真观。在这座寺观中,同时供奉着道教神像和佛教神像,这就是大理地区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三者交融的产物。除此之外,《玉皇阁创建碑记》中记载玉皇阁创建过程,提到“至谓儒释道之为三教,本乎一理” 也是大理地区三教并崇的体现。

明代初期,鸡足山佛教文化开始兴盛,到明代中后期更是全山无处不僧,这一时期,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十分丰富。《寂光寺碑》记载寂光寺陈设、修建等情况。寂光寺位于鸡足山,初名花椒庵,嘉靖初年奸党为报杀子之仇将寺庙摧毁,禅诗本帖同杨舟等人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

《普淜三元宫碑记》记载姚安普淜三元宫的建造过程。嘉靖初,费玉鸣始建西山三元宫,但因年代久远,在杨楠的倡议下,众人买田拓土筹款重建此宫并新修观音阁于殿后。

明代汉文化在大理地区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卫所制度的推行、商业贸易的发展、官学的设立以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开科取士等措施都促使汉文化迅速进入大理地区,对汉文化的学习、吸收、采纳成为白文化不断发展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意识和实践。 基于此背景,大理地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是中原王朝对边疆有效治理的措施之一。

2.3 记事赞颂类

记事碑铭中记录的各类历史事件,大者如:征战、典礼、民族交往等;小者如:建祠兴学、治水开渠、修桥铺路等。“无不伐石立碑,撰文以记之。或自叙个人之事,或记他人之美,或纪国家之功”。 李元阳碑刻文献中此类碑刻有5 通。

明中叶以后,地方土官与中央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此情况下,明中央开始了改土归流。但在边疆地区的改土归流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原王朝与土司政权常常有意志冲突,武定府的改土归流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云南平诸夷碑》一碑正记载了嘉靖年间云南地区改土归流中的武定府凤氏叛乱,其后又相继有姚安高钧、易门王一新叛乱,终被吕光洵平定后,改为流官。

《平夷寇碑》记载万历元年邹公奉皇帝之命剿除夷寇一事,当时云南的贼寇西有铁索、赤石崖;东有獛蝲。邹公从十月至此次年二月,先后剿灭东西贼寇,其间还利用余粮设戍守、作城垣、建署宇,李元阳铭碑赞之。其余三通《大理造舆梁碑》《榆水龙关碑》《鹤庆军民府城碑》分别撰之以颂王希元因地势水势之所宜修筑二桥;大理在山水交处建龙首、尾关;鹤庆由郡到城的转变及建造过程三事。

明代白族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融入上层社会,以此改变了自身及民族的命运。因此他们大多关心社会和人民,发掘和提升地方民族文化。李元阳对平夷寇、筑桥、建城等事件的立碑撰文以赞颂充分展现以李元阳为代表的白族精英对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建设的关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

3 李元阳碑刻文献整理研究的价值

目前学术界关于李元阳本人的研究较为全面,对其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思想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前人对于李元阳的研究,更多使用其诗文资料而较少关注碑刻文献。李元阳碑刻文献中所反映出的明代社会风貌和士人气节,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正史的不足并丰富相关研究的史料,如对改土对流中武定府风继祖叛乱的记载,可为研究明代云南地区武定府的改土归流提供史料。

碑刻文献作为金石的一种,是与契约文书等同等重要的原始文献,通过整理研究,有利于丰富对李元阳研究和对碑刻整理的成果同时对于弘扬地方文化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通过对李元阳碑刻文献的初析可厘清李元阳思想在云南地区的传播的具体途径,对于认识白族文哲发展史和寻求少数民族中华认同思想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最后,从现实意义来看,该研究有利于促进汉族和白族等少数民族之间在思想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对于构建云南和谐的民族、文化关系和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现实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② 明故赐进士通议大夫荆州知府尽资治尹前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李文肃公墓志.李元阳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590.

③ 杨慎.赠李中溪.李元阳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595.

④⑤ 刘文微.滇志·人物志·李元阳.李元阳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591.

⑥ 李元阳著,施力卓总校编.李元阳文集·诗词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213.

⑦ 李松松.明代理学对白族哲学思想的影响——李元阳心性图说新释.2015:13.

⑧ 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

⑨ 张正明,科大卫.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元阳碑刻大理
SWOT视域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元阳梯田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元阳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