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三线建设中的抗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20-01-10李诺辉

科教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抗争理想信念

何 悦 李诺辉

([1]攀枝花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2]攀枝花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三线建设,作为中华民族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指导与引领,而在建设者们不断奋斗的过程中所孕育出的新的时代精神——三线精神,则启示着人们需要一种百折不挠、披荆斩棘的理想信念去与各种压迫和险阻进行对抗。抗争精神蕴含于三线精神之中。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把这种包含着强大民族聚合力的抗争精神,铭刻于心,使之成为建设国家、强盛自我的坚定信仰。

1 三线精神的内涵

三线建设,指的是建国初期至八十年代以备战为主要任务,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范围大格局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期的三线建设过程中孕育出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三线精神。三线精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不仅支撑着三线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奋勇前行,还对后世影响深远。十几年的跌宕抗争过程,流尽了三线建设者们的血与汗,筑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新高度。

1.1 三线建设的背景

建国初期,国家的工业、交通等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城市,只要发生战争,刚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将会全面崩塌。1964 年,中央决定加强国家工业体系建设,把国防、科技、交通、工业等重点资源分配给中西部地区。超过4000 万人从工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出发,转入未开发的深山里,他们举着“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的标语,给三线地区发展提供援助,最终扎根于这穷乡僻壤,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

1.2 三线精神的主要内容

三线建设,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规模巨大的经济建设战略,“奉献、协作、创业、创新”的三线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三线建设者们的心中,也为三线建设这场伟大建设实践最终取得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国防安全,因此,三线精神是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基础的在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上的升华,表现为一种舍身为国的奉献精神;三线建设之初,大批科技知识分子和工人在党的指挥下,马不停蹄地赶往祖国中西部地区,在荒山野岭中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不畏艰苦,团结统一的协作精神也是三线精神的一大亮点;开拓创新精神与艰苦创业精神也是三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所在地区存在着诸多的环境困难与复杂的地理形貌,三线建设者们只能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以完成任务。

三线精神不仅包含传统的“奉献、协作、创业、创新”八字精神,还包含极其重要的抗争精神。其具体表现为:与国际敌对势力抗争时万众一心、共同抗战的团结精神;与国内落后经济抗争时艰苦奋斗、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与自然艰苦环境抗争时直面困难、知难而上的无畏精神;与自身生理心理抗争时舍身为国、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

解读三线建设中的抗争精神,抗争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不是由于受到在阶级社会中的压迫才奋起反抗的,而是因为周边严峻的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挺起脊梁奋勇前行。因此,只有具备抗争精神,我们才能够在危机之中不惧艰难勇于创业、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坚定信念甘于奉献,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打赢这场胜仗,为中华民族事业史上添上又一色彩浓墨的一笔。

2 从三线建设中解读抗争精神的主要内容

抗争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压迫和剥削的无畏反抗。三线建设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国际形势的严峻压迫下做出的加强国防,立足发展,做好民族抗争准备的历史性战略方针,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惧艰险、奋起反抗的。因此,抗争精神在三线建设中有着充分体现。

(1)与国际敌对势力的抗争:万众一心、共同抗战的团结精神。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他曾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国家重点转移的企业、工厂以及众多科技人员、技术工人浩浩荡荡地来到祖国内地,同时也为技术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只要是三线建设需要的,党中央一声号令,各行各业都倾尽所能地予以满足。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团结的民族,在国家需要之际,大家深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性,他们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拥有共同的信念——“将毛主席的指示做好,将我国三线建设好”。三线建设实践证明,万众一心、共同抗战的团结精神是做好抗争的重要保证。

(2)与国内落后经济的抗争:艰苦奋斗、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发展并不乐观,三线建设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毛泽东同志甚至提出“没有钱,把我的稿费拿出来,没有车,我骑驴去”。交通不方便,单靠一人拉两人抬多人拖,也要把生产工具与大型机器带进荒山野岭;房子不够住,就搭个简陋棚屋,铺稻草睡地上。可以说,三线建设者们是凭借自身艰苦奋斗、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才能在“天当罗帐地当床”“两块石头一口锅”的艰苦环境中圆满地完成国家交付给他们的任务。

(3)与自然艰苦环境的抗争:直面困难、知难而上的无畏精神。“靠山、近水、扎大营”“建设小城镇”是毛泽东同志所提出来的工厂选址方针。当时的三线地区大多是未开发的荒地,没有公路铁路,生产资源少,施工条件差。像攀枝花的钢铁工业基地弄弄坪,前临大江、三面环山,还有大冲沟和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均属前所未有。经过数千名专业人员深入现场,反复勘测,最终大胆采用了“象牙微雕”式设计,将山坡平整成大大小小的台阶,浓缩钢铁厂的布局,创下吨钢占地面积世界最低的纪录。[1]可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精神也是我们打好每一场胜仗的关键所在。

(4)与自身生理心理的抗争:舍身为国、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三线建设对于三线建设者们来说同样也是一场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抗争。当时是“先生产,后生活”,对于建设者们来说,适应生活条件的极大落差,是他们要过的第一道难关。在当时没路没电、缺水缺房的情况下,炸山头、挖水渠、架电线、打地基便成了他们的日常“乐趣”;缺宿舍,大家就住牛棚、睡稻草;缺水和食物,大家就喝泥水,吃野菜和苞谷果腹。有不少人因为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和随便搞来的“食物”生疾发病,甚至牺牲生命。三线建设者们忍了常人不能忍受之苦,做了常人不能忍受之事,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在与自我抗争的路途上以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 向我们展示了舍身为国、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铸就伟大的事业,从三线建设中凝结而成的抗争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也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不移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永恒动力。

3 抗争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启示

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压迫和面对困难时的重要的精神支柱,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学习和领悟抗争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定自我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意识仍具有现实意义。

3.1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是抗争精神中最鲜明的旗帜。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拥有集体主义观念的个人,能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而拥有集体主义观念的民族,则能在个人的基础之上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民族伟业。

在建设祖国中西部地区的伟大事业中,就个人而言,其力量是有限的,但对于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集体主义观念的中华民族来说,这个浩大的建设工程是在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的不断奋斗中所完成的,他们就建设问题集思广益,为的就是齐心协力,共同圆满完成建设全民族事业的伟大任务。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得出来的中国式真理。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势。因此,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充分发挥集体主义这一巨大优势,并把它作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偏重于个人利益的消极因素。集体主义重视保障个人的正当权益,这是集体能够发挥更强大的向心力、画好更圆满的同心圆的重要前提。所以,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是能够使他们在集体中实现集体利益的同时又能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这毋庸置疑的。

3.2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抗争精神中永不屈服的重要意志。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实现富民强国,就必须艰苦奋斗。而这种不畏荆棘载途,蹈厉奋发的创业精神,也正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甘于奉献、顽强斗争的思想基石。

在三线建设的艰苦历程中,那些为建设民族伟大事业而把一生都献给国家的三线人,住过牛棚、睡过稻草,喝过泥水,吃过野菜……他们为了使国家和人民早日摆脱因国际形势的变动而带来的不安与隐患,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却以更好的姿态完成了建设任务。由此可见,艰苦奋斗是我们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是与自我抗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也是我们必须守护好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再好的理想,不付出行动,也就是画饼充饥,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大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发展的社会,没有感受过老一辈人所经历的大风大浪和艰难险阻,使得这一代人大多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很多人会因为遇到挫折而易一蹶不振。因此,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先辈们奋发创业的衣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祖国崛起与富强之时能够扛下重担,负起自身应尽的历史责任。

3.3 坚定自我理想信念

具有坚定的自我理想信念是抗争精神的本质属性。理想信念是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个人的、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更是我们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指路明灯。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指引人们意识、支配人们行动的无尽精神动力。

当年三线建设者们之所以能够直面不计其数的困难险阻,最终在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创造出让人为之震撼的业绩,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建设美好新中国理想的执着信念。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三线建设者们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笃定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2]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在青年一代的勤苦奋斗中终将绽放出万丈光芒。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也是确立理想信念的关键阶段。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复兴民族的历史使命,必须要有高远的理想和矢志不移的信念,才能登高望远、长风破浪、奋发向上。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立志做大事”,一点一滴为崇高理想的达成注入活力,才能在实现个人志向的进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为伟大中国梦成为现实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3.4 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是民族奋斗时代下抗争精神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所凝结出来的感情色彩最为浓重的篇章,是整个国家与人民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灵魂所在,是融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最深沉、最恒久的家国情怀。

三线建设提出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响亮口号,数千万人积极响应,奔赴三线。这些伟大的建设者们,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安居乐业,为了未来这片红色沃土上自己的子孙后代,将个人的前途命运献给他们深爱着的人民与国家。可以说,没有爱国主义,就不会有三线建设的诞生与发展,更不会有中华民族事业的蓬勃发展。

爱国,就是要求我们要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做个爱大好河山、爱骨肉同胞、爱传统文化的忠诚爱国者。2018年5 月2 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注重爱国意识的培养,更要将之付诸于实践,把自己的个人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有机统一起来,与人民群众同心,与国家社会同行。当代大学生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亲眼见证者,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亲手实现者,要通过培养其爱国主义意识,提升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笃行者,民族复兴的最美奋斗者。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抗争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Enabling the Movement
论中国语境下集体主义的教育意蕴
《鼠疫》:即使生活是一场灾难,也要用爱去抗争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