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0-01-10段婧婧聂鸣琨刘清玲

科教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思政理念

段婧婧 聂鸣琨 刘清玲

([1]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3;[2]新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媒体融合利用新的技术和应用,对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发布方式加以创新,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传统媒体的稳固性与新兴媒体的科学性共同发挥作用,使社会主流价值观以一种崭新的、更加现代化的方式传播给新时代的受众。高校是思想文化、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激烈交汇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显然已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和趋势,必须将媒体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才能够牢牢把握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主阵地。

1 媒体融合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因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着培育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任务。但面对媒体融合的新型传播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适应信息即时更新的舆论环境。因此,媒体融合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1.1 二者的结合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我们要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媒体融合的实质就是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方面的创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在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在接触到的多种社会思潮和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将媒体融合的背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结合起来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1.2 二者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为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明确的定位。新媒体在自诞生之日起的短短几年内积累了海量的受众,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其能满足广大人民,尤其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但是,面对纷乱复杂的舆论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利用好媒体融合的优势,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2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既方便又快捷,大学生在线上线下都有很大的舆论表达空间。在这种发展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削弱了教学效果。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大多为“95 后”“00 后”,他们热衷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解放,往往对于传统观念存在一种排斥的心理。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挣脱束缚、抛开现实中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虚拟的、隐蔽性极强的网络环境中与他人沟通。但是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却看不到像网络上那样活跃的氛围。因为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精髓与魅力之所在。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得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不足,影响价值观念的传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影响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所在。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电子报刊等客户端平台参与社会交往与沟通,激发了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却没有显示出对学生吸引力,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强大的理论性,在理论传输的过程中未免会产生一些枯燥感,教育者没有将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论性与媒体融合的亲和性结合发展。只有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不足,导致认同感不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传统灌输式教学是一种纯理论的教育方法,其严重缺乏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教育的同时,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经不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而学生本身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分众化和个体差异性,在尊重和把握学生自身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还应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将理论内化为精神力量。

3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存在一些瓶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的传播特点了。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入手,探究其创新发展的路径,才能牢牢把握住这个思想宣传的前沿阵地,将主流意识形态传输给大学生。

(1)注重教育理念的革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理念也同样是教育实践的思想支撑。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牢牢把握住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创新的主动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整个育人大体系当中,从而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创新环境。比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信心,让教育工作者深切地意识到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从源头来治理;将大数据的理念引入教学中,利用大数据通过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具体状况进行跟踪,并分析出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再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做到全员育人;[5]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战和香港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2)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把握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4]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主流价值观念相符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塑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比如,教育者可以创立专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QQ 群等,把教育内容进行严格地筛选与整理,将知识以简洁完整的形态呈现给学生;[6]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电子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研,以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为依据,运用算法工具来深入分析学生最渴望学习的内容,来整合与归纳教学方案;2019 年4 月12 日起,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采用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以线上培训为主的方式进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全覆盖,并对每次培训进行现场直播。这一实践,是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一次重要突破。

(3)注重教育方法的拓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求教育者政治要强,时刻保持清醒和敏锐的政治头脑,为学生政治观的培养树立榜样;情怀要深,不仅心怀国家和人民,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视野要广,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知识来充实自己和引导学生;人格要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吸引学生,从而增强思治课的感召力。对教育方法的拓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7]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文化相结合,通过微电影拍摄、音乐剧表演等方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现代流行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使授课以新颖的形态呈现,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洗礼;正如红色话剧《信仰的味道有点甜》,以文艺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重温陈望道的故事,并从中感受的信仰的力量;又如,一场高校网络拉歌“快闪”活动“青春 为祖国歌唱”,为祖国七十华诞献礼,通过集体合唱《我们都是追梦人》《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以及高校学生“青年大学习”平台与“学习强国”平台的推出,都从实践上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的魅力。

4 总结

基于媒体融合的多样性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必须牢牢把握媒体融合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特点,从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多方面深入分析,可以更大力度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思政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