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以机械专业为例

2020-01-10佘丁顺杨义勇康嘉杰

科教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课题教学资源校企

佘丁顺 岳 文 杨义勇 康嘉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实习是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阵地,是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职场、走向社会的模拟战场。通过实习实践课程教学,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领域的盲区,切实了解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日常,是提升专业理论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的关键。

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机械专业,实习课程承担着启蒙行业认知,培养动手实操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激发专业课程理论学习积极性等多个关键任务。本文将以机械专业实习教学为例,深入分析青年大学生实习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揭示实习质量提升的关键,探索实习教学新模式。

1 大学生实习课程教学的困难与挑战

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的补充;但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本质区别。不同于教师讲授、学生理解领会的理论课程教授模式;实习课程的教学需要借助充足的教学资源,通过参观、现场演示与讲授、讨论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维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实战演戏演练”中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对于机械工程这样实践性强的工科专业,实习教学远非学校老师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学校与企业,管理与生产部门的协调配合。然而,学生人数多,管理考核复杂,企业接收难,实习经费紧缺,实习时间短且集中等一系列实际困难,造成实习课程教学流于形式难以深入。

1.1 学校师资和经费紧张

实习的讲授不仅要求老师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行业认知才能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职业困惑。实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兼顾实习教学质量,涉及全方位教学和指导,工作量巨大。特别是,大多数高校教师资源紧缺,实习仅仅依靠两三个带队教师(还多以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为主力);这种情况下要实现高质量教学,挑战巨大。

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实习可用经费空间十分有限。[1-2]特别是,机械专业生产实习基地一般都地处离学校较远郊区,学校提供的实习经费甚至难以支付实习中耗材购置、学生交通、住宿费用。为了在有限的经费内开展实习,部分高校不得不缩短实习期,最终导致实习课程教授流于形式、质量难以保证。

1.2 实习场地限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国企义务接收学生实习的模式“一去不复返”。由于实习经费限制,学校无法给企业带来切实利益;甚至还会影响正常生产进度,增加安全风险,给管理带来不便。因此,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部分高校虽与不少企业签署了共建实习平台的合作协议,但在这种非对称的利益关系下,校企实习基地往往徒有其名,实质性的建设举步维艰。绝大多数高校实习仍然要回校内基地进行实习。[1,3]

因此将学生的实习课堂,真正意义上从学校有限的实习场地转移至企业的生产一线,是一个新时期实习课程教学的巨大挑战之一。特别是,对于机械专业学生而言,到企业一线实习相当于“生产实战演习”,是一个学生的专业教育的临门一脚,不可或缺。而要找到规模相当的企业能一次性接收数十名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进入到,全自动化、高智能化的生产一线,难度极大。

1.3 实习内容陈旧,模式单一

高校为方便管理和考核,采用“一勺烩”的形式:同一大专业方向实习内容固定且一致。学生往往依据学长学姐的实习报告“依葫芦画瓢”,甚至照搬照抄,导致实习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以机械专业为例,绝大多数高校的实习内容数十年“始终如一”。如,生产实习内容一般为:床身车间、主轴箱车间、进给箱车间、溜板箱车间和总装车间(机床厂)或者发动机车间、底盘车间、变速箱车间、车身车间和总装车间(车辆厂)二选一。尽管,类似实习内容能巩固学生经典理论和传统生产手段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企业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此传统陈旧的实习内容,显然无法与企业日益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接轨,最终造成学生毕业入职后,出现专业知识“听不懂、听不进”等情况,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轨。

1.4 学生对实习课程思想偏差

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对实习的重视远不如理论课程,甚至觉得实习可有可无的,走走形式即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甚至将实习当成“夏令营”或者“旅游观光”。对于机械工程等工科专业,在襁褓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进入实习后,又常常因为恶劣的车间生产条件,产生较大心理落差,打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学习积极性。

1.5 考核难度大

考核是衡量学生实习质量的手段,更是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导向,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传统的高校工科专业,如机械专业实习,主要考核方式是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和心得,带队老师评判;可是,这样的考核制度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考核上,很难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全方位考核。[1,2,4]因此,如何健全考核机制,对实习教学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2 大学生实习课程教学的关键及其教改新方向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年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于此,全国高校纷纷加快了实习教学改革,并探索了建立实践基地、制定校企合作机制、邀请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等一系列教改新思路。但是,针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实习教学的困难与挑战,探究问题关键,同时寻找提升教学质量的教改新方向任重道远。

(1)推动“复合实习”模式,推动实习课程在线/智能教育,整合教学资源。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要想大幅度提升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当务之急是如何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需从协调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剔除重复建设、提升共享程度、推动实习课程体系化建设等方面同时着力。[1,3,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中发现:通过将“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实习与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结合”“实习与科研项目或企业课题结合” 的新模式,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教学资源分布,剔除重复建设,减轻教师负担,集中教学资源推动优质实习课程建设。

特别是,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探索通过推动精品课程、网络或网络辅助课程建设,推进专业特色数据库建设和VR 实景体验式实习课程建设的新模式,力图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机械专业认知实习的远程化教学,实习成本大幅降低。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在线讲座/直博,教师和工程师同时在线与学生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VR 实景体验企业生产环境,仿真模拟软件完成实操演练,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生产一线的认识和兴趣。

(2)推进高校实习实践与企业入职培训或横向课题研究并轨,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找准校企共同利益点,深化校企合作。与欧美、日本等国拥有相对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相比,我国在开展高校和企业合作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发挥高校和企业主体的作用和优势,实现共赢,仍然是落实企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困境之一。然而,企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寻找校企利益共同点,探索合作新模式,打造优质校企实习基地,是实习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在推动校企合作,落实企业实习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实习课程教改实践探索。[3,4]同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岗前培训一体化模式,实现了高校培养人才输送至企业的无缝连接;实践证明:该模式解决了学校实习课程教学质量差和学生就业率等问题,节约了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和成本,符合校企校企双方利益。[4]

此外,高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让青年教师在生产一线得到锻炼,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教师通过对企业管理、技术、生产问题的提炼,实事求是以企业实在困难为出发点开展课题研究。通过教师企业项目(横向项目)与实习课程教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机械工程专业通过该模式很好了完成了学生实习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也在完成横向课题中产品设计与制作后,完成了相关专利申报,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内大量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通过企业冠名班等丰富多彩的合作方式,为企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细分课题,落实项目(课题)制,丰富实习内容和形式。针对“实习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这一顽疾,要想提升实习课程教学质量,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20 世纪80 年代,就有教育家提出:“抓住重点、解剖典型、精选实习内容”的实习指导原则。呼吁高校必须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实习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现场。因此,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确保实习内容、书本知识(或课堂内容)和生产实践高度一致,成为了新时代,实习内容设计改革的关键所在。

为从根本上改变机械专业认知实习“工厂旅游”,金工实习“做小锤”、电工实训“做收音机”、生产实习“做变速箱”等内容陈旧、形式固定的实习模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机械工程专业,历经十余年实践探索,通过细分专业方向,探索了“师生双选”的“项目导师制”多元化课题制实习模式。实习前,实习导师和学生根据“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实习与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结合”“实习与科研项目或企业课题结合” 的新模式,确定多个实习课题,课题内容必须是细分领域的具体实践问题。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职业规划方向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实习课题后,由导师点对点指导,在毕业设计(论文)研究中、科技学术竞赛中、或者横向课题/科研项目研究中完成实习全部内容。这样不仅突出了实习重点,整合了教学资源,通过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创新“双师双导”(教师、工程师、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协同管理,强化实践引导,提高学生对实习课程的思想认识。实习课程的目的不仅要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教授,还应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因此,不同于理论课的授课时教学,实习课程教学需要兼顾知识理论体系构建,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就业指导,甚至需要在学生对走入职场前进行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实习指导老师(团队)必须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就业指导员和心理辅导员组成。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探索了“教师、工程师、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的“双师双导”协同管理模式。针对每一个实习项目组,指派专门的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就业指导员和心理辅导员进行协同管理。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

(5)构建实习全程考核、实习后考试、答辩和成果作品展多维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机制。无论实习内容和形式如何改革和丰富,均需要制定严格的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让学会和指导老师带着压力和目的去完成实习内容,有利于实习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实习规范化管理。这其中如何建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机制,对项目化、课题化的实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是关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机械教研室,通过引入科研项目(课题)管理机制,探索了实习全程考核、实习后考试、答辩、成果作品展的多维评价体系。在实习过程中,继承了实习日记、考勤,实习报告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的方法;实习后,通过引入答辩和成果(作品)展示等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结果表明:考核机制的健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高校实习实践教学中教学资源紧张,校企共同利益难以体现、合作形式化严重,实习内容、形式单一,学生思想认识浅薄,考核难度大等困难与挑战。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机械工程专业实习教改实践探索为例,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推动“复合实习”模式和实习课程在线/智能教育整合教学资源的新思路;介绍了高校实习实践与企业入职培训或横向课题研究并轨,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出了“细分课题,落实项目(课题)制”丰富实习内容的新途径和“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的“双师双导”协同管理机制,探索了通过“全程考核、实习后考试、答辩和成果作品展”的多维评价体系。希望能为大学生实习课程教学教改提供实例参考和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课题教学资源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网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