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2020-01-10赵素萍

科教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人工智能金融

赵素萍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重庆 400031)

1 问题的提出

2017 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金融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智能金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智能化时代,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用机器模拟、替代甚至超越人类行为和智力,能更精准高效地满足各类金融需求。

当前,智能金融的应用场景日渐增多,为金融机构前台提供智能客户识别、精准营销、智能应答服务、智能投资顾问、智能在线理赔等服务,为金融机构中台提供智能投资、智能信用评估、智能风控、智能合规管理等服务,而在金融机构后台,智能金融广泛应用在智能运营管理、智能平台建设、智能安全态势感知等领域。智能金融的发展为金融机构全面赋能,既拓展了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也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但同时也给金融行业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适应金融行业发展对智能化人才的新要求,构建智能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是当前金融学教育中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2 智能金融发展对金融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要求

尽管人工智能与金融行业的融合还处于“浅应用”的初级阶段,但其发展潜力巨大且影响深远,必将改变金融行业的从业环境,对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金融理论水平。智能金融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一是传统金融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主要涵盖经济学基础和金融学理论知识,前者通过微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金融的运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并解决身边的经济问题。后者通过金融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投资学、金融工程等理论课程帮学生建立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基础。二是数理与计算机知识。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依托于庞大的数据和前沿的数据处理技术,这需要学生把课程体系中的数学模块与金融应用融会贯通;同时,还需要融合计算机编程等知识,把复杂的数学模型转化为机器语言,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

(2)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智能金融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业务素质。这包括三个方面:①金融业务操作能力。这需要学生运用主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解决智能金融发展的问题,能紧跟国内外智能金融的最新动态,结合中国市场发展需要进行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②金融数据处理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大数据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研发、精准化营销、风险评估和控制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③解决综合性金融问题的能力。综合性金融服务是大趋势,这要求学生保持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深化对现实金融问题的理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拓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3)高超的沟通协调技能。良好的沟通技能是智能金融人才的必备素质。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利用金融本专业的专业语言和理念,能够熟练地向不同行业的客户清晰地阐释智能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以双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产融结合;二是在全球化和持续对外开放的视野下,能够理解国际金融市场智能化发展的模式与规律,从而持续的开展跨国金融交流与合作。

(4)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从事智能金融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纵观在国际金融市场浑水摸鱼制造动荡获利的投机者,大多具有超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普遍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为避免智能金融人才变成发展的负能量,在获取经济利益之前压实职业道德操守,鼓励金融人员创新,但必须遵纪守法,坚守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底线。

3 智能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虽然智能金融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但是高等院校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方面却未能与时俱进,主要制约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课程体系不完整。人工智能背景下,智能金融人才需要具备融合“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传统金融学教学模式下,高校注重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但对相关数据处理课程以及计算机课程重视不够,课程内容也未能和金融课程相互融合贯通。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迫使高校更新计算机课程内容。

(2)专业业务能力不过硬。当前,高校依然倡导“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办学理念,对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特征了解不深入,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囧境。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了专业实验教学、专业技能大赛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但涉及内容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为主,对智能金融等新兴业务几乎没有关注和参与,所学知识与市场的要求相去甚远,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3)沟通协调能力不充足。学生在校期间,重心在专业学习和校园实践,与社会及金融行业的实践活动接触比较少,接收的信息也很有限。虽然学生们熟练掌握了金融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并不清楚理论知识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金融问题时,并不能从所学知识中汲取解决的方案,容易陷入与本行业及跨界从业者沟通不畅、“自说自话”的困境。

(4)职业道德教育不深入。智能金融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道德基础,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金融市场和行业的财富效应十分明显,不可避免地会诱使部分从业人员产生扭曲的财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当前,高校金融学教育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但是缺少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和强化。而只有强化金融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让学生从入行伊始就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智能金融领域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4 智能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当前,高校金融人才培养面临智能金融等新业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智能金融人才的培养。

(1)重构专业知识体系。海量数据的应用以及复杂金融问题的处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需要在现有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体系之外,加入数理与计算机课程体系。尽管现有课程体系也涉及部分数学和计算机,比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 语言设计等,但这些内容与金融专业知识的融合度还比较低。因而,在知识体系重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数学知识及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中的具体运用,比如增加运筹学和Python 编程技术的教学。

(2)拓展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应以市场导向为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高校要改变关门办学的传统,充分利用各类实践活动,把课堂搬到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智能金融的应用场景,领会到智能金融的发展趋势以及智能金融人才的质量要求。同时,聘请熟悉智能金融产品开发和管理,有金融、法律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实践型金融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专业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路线,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培育,帮助学生打造过硬的专业素质。

(3)提升沟通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智能金融人才不可或缺的才能。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内容广泛,既有文体娱乐活动、专业及综合技能拓展,还包括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训实践等方式,具有参与主体自主性强,交际活动广的特点,因而遇到的沟通交流问题也各种各样,为学生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高校应重视并提供可持续的第二课程活动,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交流思维。

(4)夯实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素质与智能金融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并重。高校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生活点滴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引导学生把成长、成才和成人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智能金融人才生力军。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人工智能金融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