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山理论”在高职院学生学业倦怠个案干预中的应用

2020-01-10

科教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萨提亚冰山刘某

钟 琴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1 高职院学生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

学业倦怠的概念引申自职业倦怠,主要是指由于学业压力、动力不足、缺乏兴趣等原因引发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应激反应。[1]高职院校学生较本科生而言更易出现学业倦怠。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上课睡觉,沉迷游戏,逃课,挂科等。这些屡见不鲜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基于此,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业倦怠成为高职院校急需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2 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冰山”理论的适用性。

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期,是储备知识,锻炼能力,锤炼品质的重要阶段。有不少研究显示,学业倦怠感与学习情绪、学业态度、自我效能以及自我评价等因素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学习成绩比较差,容易滋生失败、畏难的情绪体验,为了避免挫败感,就会逃避学习;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会被老师、家长指责,会被同学看不起,长此以往将导致个体的“习得性无助”,认为“我是个失败者,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最终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感到前途渺茫。

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 萨提亚创立的,其治疗目的是唤起个体内在潜能,提高个人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教会个体接纳改变,用新的方式看待和处理问题。“冰山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和工具,其主要内容是:萨提亚女士把人比作是海面上的“冰山”,他可观察到的行为只不过是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大部分不易被察觉的“内在”是隐藏在海面以下的。一个人的“冰山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内在的自我。最底层的部分是“自我”,其他都是在自我的基础上构建的。[2]由此可见,学生学业倦怠的行为表现,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除了解决“症状”问题,即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辅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见自己生命中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关爱自我,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本文将运用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对一位学业困难生进行精准帮扶,试图为解决高职院学习倦怠问题提供参考。

3 应用案例分析

3.1 个案主要情况简述

刘某,男,大一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经商,常年工作繁忙。刘某小时候一直在奶奶爷爷家生活,15岁时被接回和父母一起生活,和父母并不亲近。刘某从小内向,不善言辞,与父母的沟通比较少。进入高中以后,刘某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没有积极性,常有旷课的情况,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高考后,勉强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业,父母为其选择了经济类专业,希望其毕业后能帮忙打理生意。大一起,刘某就经常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第一次期末考试后,刘某有 4门功课不及格,辅导员和其沟通后,刘某提出了退学的想法。

3.2 运用“冰山理论”对个案进行干预的步骤

第一阶段,以尊重、共情为主,引导刘某缓解负面情绪。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对话,人才会放下阻抗和戒备,去和内在的资源链接”。[3]在这一阶段,不做判断性的评论,通过倾听,去关注刘某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聚焦学生的负面情绪,让学生和自内在的感受链接。刘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表面上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内心却敏感焦虑,有着强大的情绪能量却没有出口,只有选择在虚拟的网络游戏里宣泄。学习接纳情绪和感受,不压抑,不排斥,是接纳自我,整合自我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在信任的基础上,运用冰山理论进行干预。引导刘某去自我觉察,找到学业倦怠的原因,使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可实施的行为计划。笔者借助冰山理论邀请刘某写下了内在“冰山”(六个层面),包括:(1)行为:学习懒散,旷课。(2)感受:焦虑,抑郁。(3)观点:学习没有用,没学历父母也会安排工作。(4)期待:对周围的人和事没有期待,对未来没有期待。(5)渴望:父母的认可,别人的认可。(6)自我:自己很失败,没价值。

参照刘某的内在“冰山”,首先从错误认知入手干预。刘某的家庭经济富裕,加上父母的包办式教育方式,让他产生了即使”不学习也能有工作的错误认知“,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当学习遭遇挫折后,一方面有了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自我否定的心理,从而加重了厌学情绪。引导学生刘某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为自己负责,做出改变,探求新的可能性。通过启发式的提问,使刘某回忆起曾经的梦想——经营一个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室,意图是启发刘某将现在的学业状况与梦想的目标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理想助力。同时,继续探讨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动作行为”。如将建议“打破原有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列出具体的目标”等。[4]在此阶段,笔者也定期关注刘某的行为变化,并给与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经过一个学期的关注和定期访谈,刘某的学习信心逐渐增强,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待人处事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第三阶段,介入刘某的家庭系统,促进家庭成员的反思和改变。

在萨提亚女士的咨询案例中,有的来访者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可一旦回到家庭里又会被打回“原形”,她认识到:家庭体系中存在的巨大动力和能量。笔者在精准帮扶的第三阶段,介入了刘某的家庭系统,通过与家庭成员共同面谈,了解其家庭状态、家庭规则、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在刘某的学习生活中,母亲很“强势”,教养方式是权威型的,说一不二;父亲的教育是”缺失”的,也就是基本不管刘某。通过各自的“冰山”图,我们了解到了,“妈妈无能为力的感受”,“爸爸过高的期望演变成了失望”,“孩子渴望被父母亲近与认可”。这个家庭中,爱的能量被卡住,被各种矛盾和争吵替代。“冰山”图帮助家庭成员看到了彼此的问题和改变的方向。笔者建议父母能多鼓励和支持刘某的改变,提供一定的自主决策的空间。刘某的妈妈说,“每次我骂他,他都没反应,我就更生气,后来就不愿意去沟通。原来,在孩子内心是渴望被我们认可的。今后,我们要多听听他的想法,遇事多和他商量。”

4 大学生学业倦怠干预反思与启示

(1)关注内在冰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尊水平。“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5]在本案中,刘某拥有较低的自尊水平和低成就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将“冰山”理论运用到此案例,挖掘出了刘某学习倦怠背后的深刻原因,即长期压抑与被忽略的内在需求和期待;帮助刘某自我觉察,重新找回期待,进而强化和提高其应对各种问题的技能,使个体得到成长。

(2)挖掘个体的驱动力,整合内在资源。任何个体都有着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倦怠是因为缺少成长的驱动力因素。“人的本质是好的,若能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联结,他们就能找到了内在的财富。”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拥有“内在资源”的时候,就会激发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内在追求,引发积极向上的力量。萨提亚的系统观也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便外部改变非常有限,内部的改变仍然可能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重新学习”。[6]

(3)积极向上的引导学生。萨提亚模式相信人的生命力是积极向上的。教师不能忽略、甚至歧视学业困难生,应该以关爱、尊重、接纳、欣赏的态度去帮助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并非完全是个体教育的偏差行为,而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顿和磨难,只要通过适时而有效的帮扶干预,就可以帮助其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和成长道路,这同样也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萨提亚冰山刘某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迟到罚款撞领导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