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种辨证方式认识痴呆病机
2020-01-10赤艺温伟
赤艺 温伟
在神经病学中,痴呆是一种临床表现,也是临床疾病。根据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原因,可将“痴呆”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精神类疾病,原发性痴呆多为阿尔兹海默症;继发多为血管性痴呆,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按病因分类有血管性原因(由于脑卒中,导致记忆、认知功能区域的脑细胞坏死,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中毒(常见的如一氧化碳、重金属中毒)以及神经源性等[1-2]。此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变化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缺失、认知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临床对其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仍以假说为主。治疗多以乙酰胆碱酯酶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控制危险因素等[3]。
中医的“痴呆”一词最早出现在《华佗神医秘传》,《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已有对痴呆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情志、饮食、劳累等,导致肾虚精亏,气血不足,痰瘀互结,而致髓海失养,神机失用。
1 病在气、血、津液
痴呆可分虚实,虚为气血津液不足,形成气虚、血虚、津液亏虚,导致脑脉不养;或是实,气血津液分布异常,形成气滞、瘀血、痰浊等病理杂物,导致脑脉不通,阴阳不合,故可将该病病理层次分为气分病、血分病、津液病。
1.1 始于气滞,滞而生虚,脑脉失养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气始而生化, 气散而有形, 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 其致一也”。人禀天地之气化,而气非恒定不变,有升、降、浮、沉诸多变化奥妙,然运动变化之异常,则生诸病,痴呆亦是气的变化失司而病。因气行不畅,则为气郁,气郁重者为气闭之证。气郁久之,则人体经脉脏腑受损,生气不足则是气虚,气虚则脑海不养,故而失养是由“不通”与“不荣”导致的。
1.1.1 气实证 “不通”者始于情志病,盖肝气不舒,气机郁阻,导致脑脉经气不通,影响神明:“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气滞不行,不辨清浊,而使神藏不达,此时痴呆多表现为惊恐、忧虑,多淡漠,不欲交流。平素两胁胀痛,脉弦,病位在肝,故袁欢等[4]提出从郁论痴呆。气滞久之,脑部髓络闭阻不通,形成气实重症——气闭证。闭者“不通也”,是脑部经脉之气不能通达髓海,神明不通则不识人、昏仆、舌蹇高热。若是暴怒,肝气厥而上犯清窍,脑脉阴阳气不合,脑髓受难,此为气病之急症。发病之人常有认知障碍,四肢逆冷,脉多洪大。盖因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蒙蔽清窍,此为痴呆气逆证。
1.1.2 气虚证 张景岳有“肝气逆于心,上扰清窍,神机错乱而成”。病耗损五脏,导致五脏之气不足,累及脑络,发为痴呆[5]。此时智能受损,精神疲惫,少气懒言,患者神机失用。由此可见痴呆多是由实致虚,最终导致气虚之证,《内经》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此四气亏虚者,形成痴呆亦有不同。
1.2 气病入血,生瘀生虚,脑络不荣
血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物质,并运行周身而营养脑髓。外感温热病邪因失治误治而热入血分之时,便为疾病的危重阶段,故温病医家极重视津液与血。但对于痴呆,不仅包括温病的血分证,也泛指血分的所有病症,包括血瘀与血虚。血分病之由,盖因气滞不行,血瘀于经,所以血分病是气分病的发展,其中瘀血贯穿血分病程。
1.2.1 血瘀证 气病必影响血病,气血同病,故而气滞则血瘀。《伤寒论》中还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之说。叶天士有“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认为血瘀的原因在于气滞无以推动,血行受阻,血瘀日久则由经入络,故气滞是其先导,引发血瘀于经,久病入络,络脉瘀滞,从而影响心的生血功能,以致后期形成血虚。无论血瘀或是血虚,均会影响脑髓的濡养,进而痴呆健忘。《灵枢·大惑论篇》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则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故善忘。”可见气分久病则致血病,故病程较长。血分证轻者为血瘀,原因是气统帅血液的运行,气虚则无力推动,发为血瘀,瘀阻脑络,蒙蔽清窍,形成本病。与周赛赛等[6]认为的血管性痴呆的形成多为瘀血阻滞脑络观点一致。此类患者多有中风病史,形成“离经之血”,停滞脑脉,称为“宿血”,其记忆力下降严重,伴有头晕、头痛。血瘀者,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等多伴四肢活动不利,语言蹇涩,严重者半身不遂。而就瘀血的部位而言,分为经脉瘀血与络脉瘀血,病情也随之变化。病在经脉者,形成动脉硬化癥块,导致脑髓经气不利。久病则入络,莫朵朵[7]认为络脉为人体最细小的脉络,有着渗藏血液,奉养生身之效。若是络脉瘀血,周身细小动脉痉挛,即形成微血管病变。陈碧兰等[8]提出洛脉瘀血久居不去,新血不生,血脉坏死,形成干血,患者面色黧黑交错,皮肤甲错,故络脉瘀滞为其重要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除记忆力下降,伴周身瘀血如胸痹、脱疽等,而经脉瘀血则形成动脉硬化癥块。
1.2.2 血虚证 瘀血久病,血脉不畅,或是气虚病久,导致生血不足,最终气血两虚[9]。此乃是血分证后期,此时营血亏虚致使脉道不能充盈,脑神无以荣养,患者出现智能缺损,计算力、认知力严重不足,并有面白、爪甲不荣、脉虚弱等血不荣养周身的伴随症状。
1.3 由血入津,痰瘀致虚,神无所居
水谷精微与先天之精合为津液,津液随血行于周身,运于脏腑,濡养筋脉,上行于脑则生髓养神。而津液发病,多是由血分之瘀而形成痰浊,或是痰瘀互结,津液亏虚,周身失养。故津液为病,不仅仅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的病理产物,亦是气血分病变的病理过程的进展。
1.3.1 痰瘀证 “怪病多由痰作祟”,而痰之病,责之与瘀(气郁、瘀血),瘀阻血脉,水道不行,津液输布失司,则聚生痰,“血不行则为水”,水聚而痰成。痰阻髓海,则生痴呆。实证日久影响水谷精微的生成,导致津精不足之虚证,由实致虚。故在此阶段,患者常因正气不足而使得病程发展较快。《石室秘录》有“痰气最盛,呆气最深”。由于痰饮停聚,脑的清浊不分,蒙蔽清窍,或者是痰迷心包,心神被扰,人易健忘失事,发为痴呆。《诸病源候论》:“劳伤之人, 脾胃虚弱, 不能克消水浆, 故为痰饮也”。痰易阻塞血脉,行血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或是痰阻气机运行,导致痰气互结,气行不畅。所以痰浊为病,最易转化结合诸证,临床表现多变。患者多久居湿气之地,或是饮食肥甘,嗜酒水,形体盛壮,舌白腻有齿痕,脉滑。痰本阴邪,饮聚而成,然久聚化热,生成痰热。热为阳邪,其性趋上,最易损伤脑窍,与痰相结,郁闭玄府,神机失用[10],故症见头昏沉、淡漠等。痰热不解,邪气亢盛,久蕴形成痰毒[11],“毒者, 邪气蕴蓄不解之谓”。同时痰浊瘀滞之处又是新痰蕴生之所,故其病程迁延,久治难愈。且随病程进展,痰毒壅滞,患者认知障碍程度也随之加重,可见痰是痴呆患者病程延展的关键因素。
1.3.2 津亏证 髓者精也,若是津液亏虚,脑髓不养,形成痴呆。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幼儿时,便是愚钝,故肾与痴呆最为相关[12]。津液是先天之肾精与后天之脾胃运化而成,若是病久,脾胃亏虚,肾精不足,此时人体无生理产物,如水无源流,火无生气,以致出现失语、失认,智力障碍,身体极度消瘦、语声低微,西医将此认为阿兹海默病终末期。通过气血津液的盛衰及病理转化,可以判断患者病情,是辨证痴呆的重要的方法。
2 病在经络
《灵枢·经脉篇》中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调虚实,不可不通”。此乃经络之要也,经络可以渗灌气血,荣养脑髓,并且脑病体现于经络[13]。经络内联脏腑,外系皮肉筋骨脉,中行气血,故而邪气中表、脏腑、经络都有体现。痴呆辨病当辨脏腑经络,在脏系与心、肾、肝和脾相关,在经与督脉、胆经、少阴经、三阳经有关。然经脉必与本经脏腑相连,司脏腑之能。
2.1 督脉-胆调节失衡,精血渗灌不足
督脉-胆为轴系,总督津血运行及化生,此二经病变,则脑海渗灌不足而病。督脉对津血调节主要表现为督脉循行“上额交颠上,入络脑”,可将肾中元精及后天脾胃生化之精微上注于脑,维持元神活动[14]。并且督脉为阳经之海,与任脉汇集于头面,总督人体一身之气血兴旺。而少阳胆经从头行至足,亦是气血之通道也,少阳为春,有升发之意,可将人体之清气上灌于脑,范薇等[15]认为“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而肝胆二脏互为表里相用。李德帅等[16]论述脏腑阴阳调节,“脑当为脏”“脑主神智”,将脑看为体阴而用阳之脏,督脉当为本脏所主经脉,调节脑的神机活动。而少阳胆主枢机,内助阳明之阖,外助太阳之开。脏腑功能需要胆气升发,《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调节脏腑之功能,若是脏腑功能不行,必损及脑。
综上所述督脉调节经络气血或胆调节脏腑功能受损,人体气血生发不足,脑髓不能荣养,则发为该病。现代医学认为痴呆的发病可能与大脑的隔阂-海马神经传导系统相关,盖系统分泌乙酰胆碱,与人类记忆情感有相关性。刺激督脉穴位,如百汇、上星等穴位,可改善此处血管、促进神经代谢[17]。
2.2 少阴精亏,神明不清
从脏腑论:手少阴经通心,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故心经之病,则神无所居,神明不清[18]。张锡纯有“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足少阴通肾,肾主骨生髓,为脑髓之根本,可谓肾是痴呆病变最根本之脏器。肾虚则骨枯髓减,不能养脑窍,清窍失养,则为痴呆[19]。
从经络论:足少阴肾走出足心,终到于脑,将肾中之精髓传递于脑。心经走形虽不行至脑,但其经别可汇聚于太阳经止于目内眦。并且心肾二经沟通,将心中之神明(心火),寄存于肾中命门,使得心肾相交,水火相生,推动肾中真阴到达脑髓。《类证治裁》云:“夫人之神宅于心, 心之精依于肾。”
少阴经为心肾二经,心有神明,肾有真精,心肾经虚,则髓海不足,心神不明,是痴呆病变之本。据统计此类痴呆患者,发病多为小儿,或是年少发病,往往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症状较为明显。喜笑,不避亲疏,伴腰膝酸痛,寐不佳等。
2.3 三阳经气不利,脑脉受损
三阳经气通达于脑,对脑的通达醒神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彼此相互为用,一经病变必引起它经受难而发病。头为“诸阳之汇”,手足三阳都循行头面,从经络循环来看,有一经经气不利,都会导致痴呆发病。其次是“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阳互为作用。太阳为外,易受邪气侵袭,特别是风中头面经络,“高山之巅,唯风可达”。太阳受病,经气不利。并病发少阳(少阳转枢不利,气血转化不利,不能上布脑海)、阳明(耗伤阳明气血),出现痴呆病症。其中三阳经与痴呆最相关,为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头面,止于脚趾厉兑穴,贯穿人体周身,为人体经气的重要通道。若是经络不通,清气不能借助经脉上循大脑,则脑髓不荣,形成痴呆。并且胃为“太仓”“水谷之海”,《灵枢》论述胃经是主血所生病者。脑髓为奇恒之府,需要气血荣养,才能发挥其功能。气血不足,则脑髓亏虚。此外胃处中焦,络属脾脏,为五脏之中心,沟通中下二焦气机,疏通水道,运化水液,水道不通,则聚湿为痰,蒙蔽神明,也最终导致痴呆[20]。
3 体质辨证:从气虚体质认识痴呆病机
气虚质人群中痴呆患者明显多于其他体质,证明气虚质在某种程度对髓海失养有一定促进作用,多表现在老年人群中[21],而后天及禀赋的充足与否,暗示着痴呆患者病程进展情况。
3.1 气虚体质为本,痰瘀为标
《内经》就有对体质论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体质之不同,得病亦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其体质也会有变化。
3.1.1 气虚体质与痰 从痴呆患者的调查中发现,气虚质患者占有很大部分的比重。将痴呆通以王琦的体质辨证九分法[22]来看,痴呆病于年老者,肾气亏虚,脑髓失养,则为气虚质,常疲乏、自汗,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23]。患者年老久病,则必损及脾胃之运化,使得水液输布障碍,形成痰湿之邪,痰湿困阻脾气升降,阻塞脑的清窍,则病痴呆[24]。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头部昏蒙,记忆模糊、形体肥胖,口黏腻,脉多滑数。
3.1.2 气虚体质与瘀 气虚质患者因自身气的生化不足,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血不行则形成血瘀,同时津液运行受阻,聚而酿痰,痰瘀互结更伤及神明[25],神无所藏,神明不清则发病。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面色暗晦、 肌肤甲错、 脉细涩。血瘀不仅影响津液输布,同时也阻滞原本虚弱的气机运行,形成虚滞,故气虚导致郁滞、血的瘀滞和痰的积滞。
3.2 先后天因素对痴呆病机影响
痴呆发于先天,多为虚证,发于后天,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先、后天之分,受先天因素影响,该病起于幼儿,因其禀赋不足,即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西医将此归结为基因调控、染色体异常,故先天发病较急,存在智能方面的缺陷。而后天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痰浊、瘀血等,影响脏腑功能,出现脾胃运化及肾中命门火衰,髓海失养,脑神失司,发病相对较缓,有着发作-缓解-终末等系列病程演变,同时伴随人格改变。若将痴呆分开论述,呆者,愚笨也,多是先天智慧不足;痴者不慧也,可认为后天导致心神不明[26]。后天发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形成三大病理产物;“痰” “瘀” “气”。
4 痴呆与“癫”“狂”的病机辨证区别
4.1 “癫”与“狂”
中医将“痴呆”“癫”“狂”都归为神志病证,同有情绪失常。其中“癫证”因多思多虑,情志不舒而发病,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胡思乱想、喜怒无常。“狂证”多是躁动不安,甚至是打人毁物,这两病西医更多将此归结为精神分裂症。而中医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癫证病机为肝郁痰阻,气不顺达,而狂则为痰火扰神,二者均表现为神志异常且发病诱因也与情志相关,故二者治疗也须调情志。
4.2 痴呆及“癫”与“狂”
痴呆是以近记忆缺损为主要表现,但是亦有情绪的变化,或是焦虑不安、忧郁,或勃然大怒、嬉笑无常。现代医学认为额颞叶痴呆患者,损伤脑部边缘系统,除智力、记忆力缺失,容易出现神志异常。路易体痴呆更是介于痴呆与帕金森病之间的特殊症状[27],除痴呆表现,还有多动、四肢震颤的表现。亨廷顿舞蹈病为进行性智能退化,并与癫狂有类似正常,表现为舞蹈样动作(如扬手腕、跷脚趾、咧嘴怪笑等),肌张力时高时低。然而这三者,病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三者病理杂物多为“气”“痰”‘瘀’“火”,故可相互转化。如癫狂证日久,痰蒙清窍,则脑脉气血不养,也出现痴呆。如清代王泰林《医学刍言·癫、狂、痫》:“癫者,痴呆之状,哭笑无常,语言无序,其人常静”。所以临床既要区分鉴别这三种疾病,更需要预防病机转化,阻止疾病进展。
5 思考与体会
本文通过中医学的不同辨证体系纵向认识痴呆,根据气血津液不同病理程度辨证痴呆,认识痴呆的病理转化,是对虚实辨证的一种详细论述,可以根据气血精液的盛衰,予以针对性消、补,从经络认识本病,结合脏腑辨证,为针刺治疗提供思路,如可选择督脉—胆经的腧穴为主穴,调节患者气血;根据体质辨证此病,是从治未病角度探究本病,发于先天者难治,以改善为主,发于后天者可预防控制为主;最后鉴别与痴呆相关的神志病证,进一步阐述本病病机的不同,方便临床的诊治。中医对于痴呆认识主要是“髓海不充,神机失用”,现多从脏腑辨治本病,治疗上多以五脏论述,增加气血津液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