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异病同治”理论临床运用举隅*
2020-01-10赵逸菲袁占盈孙俊波
赵 璐,赵逸菲,袁占盈,孙俊波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龙子湖校区,河南 郑州 450046; 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2)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运用四诊八纲,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灵活运用了治疗法则,为后世医家诊疗疾病的典范。
1 “异病同治”理论研究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传统的治则之一,而其内涵主要是在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运用。通过对仲景《伤寒杂病论》常用方的研究可见,中医学诊治疾病过程中着眼于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的特点[1],即所谓的“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1.1 不同疾病,病因相同,治法相同
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治产后腹中朽痛,又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其病因均为血虚里寒,因此均采用养血散寒、补虚止痛的治疗原则。小青龙汤可治外寒内饮为共同病因的溢饮、支饮,如《痰饮咳嗽病》篇提到:“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又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1.2 不同疾病,病机相同,治法相同
温经汤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作用。凡临床上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而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不孕证等不同疾病,均可用此方治疗[2]。五苓散可以说是张仲景临床上治疗各种病证运用最广的一个方,可治疗水痞、水逆、失眠、烦渴、霍乱、湿郁肌肤等症[3],裴永清[4]言:“五苓散临床可用于癫痫、眩晕、腹渴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再次说明五苓散的应用范围之广泛超乎我们的想象。”肾气丸是张仲景最有名的代表方之一,张仲景将之运用于5种病证:①脚气上入,少腹不仁;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③短气有微饮;④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⑤妇人转胞[5]。虽然这5种病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病机都是肾阳虚,气化不利,所以仲景用同一方治疗。
1.3 不同疾病,病位相同,治法相同
《痉湿暍病脉证治》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亦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既治风水,又可治风湿,是因二者的病位都在表;其病机均为表虚不固,水湿停滞肌表而成,故治疗当同以益卫固表、利水除湿[6]。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异病同治”的思想。异病之所以可以同治,关键在于有无共同的病因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在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中,正确掌握“异病同治”的理论,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用药,有着积极的意义[7]。
2 病案举例
清代程文囿《医述·方论》云:“临床疾病变化多端,病机复杂,证候多样,病势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故治法须变化万千……有时同病须异治,有时异病须同治。”[8]正式提出了异病同治的名称。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证”会随着病位、病量、病势以及病性的改变会产生证候的变化,进而发展成“异证”,然张仲景还是依然使用相同的治法,如抵当汤用治太阳、阳明两种不同蓄血证等。
2.1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
例 1 患者,女,75岁,2017年12月 4日初诊。主诉:血糖高20年,肢麻疼痛3年。刻下症:口干、乏力、头晕、善忘,记忆力、理解力下降,右侧头部跳疼,间断心慌胸闷,左肩背部疼痛,视物模糊,肢体抽搐,四肢麻木、针刺样疼痛,双下肢无力。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3 d 1次。面色黯红,形体偏胖,舌质黯淡,苔腻稍黄,舌下脉络迂曲,脉沉。西医诊断:①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②视网膜病变;③周围神经病变;④高血压病等。中医诊断:消渴病,证属湿热困脾、痰瘀阻络。治宜祛瘀通络。给予抵当汤合芍甘汤,药物组成:水蛭6 g,虻虫6 g,炒桃仁10 g,大黄6 g,白芍2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1 d 1剂,2次分服。2017年12月11日,二诊:服药后,患者口干,心慌胸闷,肢体抽搐,四肢麻木、针刺样疼痛改善。稍有嗳气、头晕,二便调,精神状态转佳,纳眠可。恐下之太过,与香砂养胃丸调理。2017年12月14日, 诸症好转出院。
按 本案重点在于“善忘”。《金匮要略》第237条记载“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下之。”喜忘即善忘,早在《内经》就有明确的认识,“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裴永清老师善用仲景抵当汤治疗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痴呆,收效良好。裴老认为:这其中抵当为头功,人之善忘,特别是脑血管患者多是供血不足而来。故此案治宜健脾利湿,抵当汤祛瘀生新,使血脉通畅,得以升清降浊,加之芍甘汤酸甘化阴,筋脉、脑部得以濡养,则病情向愈。
2.2 皮肤瘙痒症
例2 患者,女,2017年5月5日初诊。主诉:反复皮肤瘙痒5年。刻下症:患者皮肤瘙痒,肢体均有抓痕,头皮尤甚,头皮屑明显增多,春季加重,少腹硬满,口干、烦躁。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1周1次。面色发黄,皮肤干燥,形体消瘦,舌质黯淡,苔薄少苔,舌下脉络迂曲、增粗,脉沉弦。西医:皮肤瘙痒。中医诊断:痒证,证属痰瘀阻络、阴血亏虚。治宜祛瘀通络,除风止痒。给予抵当汤合增液汤加味,药物组成:水蛭10 g,虻虫6 g,炒桃仁10 g,大黄6 g,玄参20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油当归20 g,白芍15 g,荆芥10 g,防风10 g,苦参10 g,炙甘草10 g,党参12 g,麸炒白术15 g。7剂,水煎,1 d 1剂,2次分服。2017年5月8日,二诊:服药2剂,每日稍有腹痛,大便成黑色,之后几剂,患者口干,心慌胸闷改善,二便调,精神状态转佳,纳眠可,原方加炒僵蚕6 g。2017年6月14日,患者诉稍有胃胀,舌根微腻,上方去水蛭、虻虫,加侧柏叶15 g、薏苡仁20 g、木香9 g、麸炒枳壳10 g、蝉蜕10 g。7剂,好转停药。2017年9月13日,停药3个月后,大便又3~4 d 1次,头皮瘙痒,与桃核承气汤合增液汤7剂调理,药物组成:炒桃仁10 g,大黄9 g,芒硝10 g,桂枝12 g,玄参10 g,生地黄15 g,麦冬20 g,油当归20 g,白芍30 g,荆芥10 g,苦参10 g,炙甘草9 g。2017年10月27日复诊,症状明显改善,苔稍腻,三仁汤善后。
按 《金匮要略》中:“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患者皮肤瘙痒,少腹硬满,小便调、大便秘,一望便知,符合抵当汤症状,中医学属痰瘀阻络、阴血亏虚之痒证;加之春季加重,春季风邪当令,风为百病之长,更助血燥气郁,给故予抵当汤合增液汤加味,祛瘀通络,除风止痒。二诊诸症好转,加僵蚕辛平,祛风散热、止痛止痒。三诊胃胀、苔腻,恐药物峻猛,去水蛭、虻虫,调以理气健脾利湿为主。停药3个月病情反复,与桃核承气汤合增液汤调理,症状改善后仍需顾护胃气。
2.3 甲状腺结节并尿路感染
例3 患者,女,2017年3月30日初诊。主诉:甲状腺结节3年。刻下症:头晕,口干、口苦,右手麻木,视物模糊,健忘,腰痛,双膝关节疼痛,水肿,纳可,尿频尿急,影响睡眠,便秘,3~5 d 1行,体形肥胖。舌质暗红,苔胖大、黄腻,脉沉滑,舌下脉络迂曲。患者有高胰岛素血症等病史。西医诊断:①甲状腺结节;②高血压;③高胰岛素血症;④脑梗死;⑤颈椎病;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①眩晕;②淋证。证属痰瘀阻络,水湿不利。治宜健脾祛痰利湿,活血通络。给予抵当汤加味:水蛭10 g,虻虫6 g,炒桃仁20 g,大黄(后下)15 g,桂枝15 g。3剂,水煎服,1 d 1剂。2剂后,尿频尿急明显改善,头脑清亮,口苦、腰痛减轻,大便1 d 1行。4月2日复诊,后给予虻虫6 g、炒桃仁20 g、大黄(后下)15 g、桂枝15 g。继服3剂,好转出院。
按 《血证论》云:“瘀血化水,也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对瘀血与水肿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为后世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水肿奠定了基础。抵当汤为伤寒论中治疗下焦蓄血代表方,瘀血水湿互结,脉络阻塞,则出现病例中所现症状,结合舌脉,“血症谛也”,遂给与抵当汤活血祛瘀,通利水道,加桂枝化气行水,2剂后症状即改善,如此将息几副后出院。
3 小 结
抵当汤为伤寒论中治疗下焦蓄血代表方,如瘀血发狂、发热、善忘。且在《金匮要略》中治疗妇人瘀血经行不利。瘀血发狂(见第124,125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瘀血发热(见第126条)瘀血善忘(见第237条)妇人瘀血经行不利(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出自《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及阳明蓄血证(见第257条)。抵当汤并非虎狼之剂,大可灵活配伍,放胆使用,举凡有瘀血之证,抵当汤用之无疑,药为病当,有故无陨也。笔者在临证中体会:只要瘀证在,有热固然可用,无明显热像亦可投之;情绪烦躁亦可用之,不必拘于神志失常;皮肤瘙痒、大便秘结等症,只要血症谛也,效如桴鼓。因此,如以上几个病例,使用抵当汤基础上根据证候分别联合四物汤、二仙汤、增液汤、芍甘汤等灵活运用,疗效可见一斑。基于以上认识,对仲景理论中“异病同治”理论作深入分析、探讨,将能进一步理解仲景辨证(病)论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