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逆散的使用看“异病同治”
2010-08-15周荣双山东省临清市中医院2526002
周荣双 山东省临清市中医院(2526002)
武亮亮 田 姗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七年制03级(250012)
从四逆散的使用看“异病同治”
周荣双 山东省临清市中医院(2526002)
武亮亮 田 姗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七年制03级(250012)
异病同治;四逆散;中医治则治法学
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一书,乃东汉张仲景所创。原文虽言其本症为少阴寒化证或热化证。然后世医家临证之时用之甚广,究其因者,“异病同治”也。我临床20年来,对中医之“异病同治”有深刻体会,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异病同治”内涵的理解
“异病同治”的思想最早集中体现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虽然其中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病证结合的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可以说“异病同治”源于《伤寒杂病论》。自仲景以来,历代医家广泛应用这一治则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清·程文囿在《医述·方论》中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临床疾病变化多端,病机复杂,证候多样,病势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故治法须变化万千。人有强弱之异,病有新旧之分,时有四季之差,地有五方之别;有时同病须异治,有时异病须同治,而同一病的各个阶治法又不同。因此,只有随证立方,随病用药,惟变所适,才能纵横自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对“异病同治”的理解最终还是集中在了“证同治同”这个中心内涵上。
2 “异病同治”的关键在于准确辨证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所以只有在临证之时做到准确辨证,抓住疾病的本质而遣方用药,才能收到良效。
例如吾曾治一王姓男子,患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5年余,每因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日行3~8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滑。肠镜检查示:过敏性结肠炎。方以四逆散合痛泻药方加减,三诊而愈。又治一刘姓女子,患者情绪激动后出现烧心、餐后尤甚,伴反酸、口苦、嗳气、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胃镜检查示:反流性胃炎伴糜烂。仍以四逆散加减治之,三诊之时烧心、嗳气皆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后调药继服1周而愈。过敏性结肠炎与反流性胃炎为不同疾病,何以同选一方,而共收良效呢?分析两者,病虽不同而其病机却有相同之处,正和“异病同治”之理。前者中医属“泄泻”范畴,起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以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谷下趋所致者多见。因肝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生理上,肝木疏土,有助土之运化;脾土营木,能为木疏泄之。在病理上,肝气郁滞可乘侮脾土,脾虚不运,肝气最易乘虚犯之。患者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脉弦滑皆是肝木犯土的表现,治之以疏肝、调脾、止泻为原则选方用药而收良效。后者中医属“吞酸”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盖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和”,不宜郁滞,然其通降之性有赖肝气疏泄的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若忧思郁怒日久,肝失调达,肝气疏泄不及,势必木不疏土,而致胃气壅滞,进而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日久即可郁而化热,伤阴、耗血、损伤胃之膜络而发为本病。患者发病由情绪激动引起,其症见嗳气、反酸,脉弦细,正是木不疏土,胃失和降的表现,故临证之时 以疏肝、理气、和胃为原则,方选四逆散加减。两病之证皆以肝气不疏,肝脾不调为基础,故在治疗上同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加减而收良效,正和“异病同治”之证同治同。
3 “异病同治”的正确认识
异病同治的基础是证同治亦同,证是决定治疗的关键。而现在无论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的报道中,多强调“异病同治”,何也?“异病同治”以证的相同为基础,所以强调“异病同治”即是对中医“证”的强调。纵观医史,西医传入之后,中医多受其影响。西医强调辨病,病同则治同,而中医之治既有“异病同治”,又有“同病异治”,它强调“病证结合”。现代之中医,治病虽用中医之方药,而临床多辨西医之病而忘中医之证,中医之“病”“证”多有偏倚。现在中医之士对其逐渐认识,于是强调在辨病之时,重视证的判断,在“异病”下根据“同证”采取“同治”之法。在临证之时,对四逆散的使用可多加扩展。例如将四逆散加减衍化用于胆囊炎、胆结石、胃炎、肠炎等多种疾病,正是对“异病同治”的最好体现。
中医的“证”是一种多系统、多靶点、多层次病理改变的综合,中药也同样是作用在多靶点上的,由此可以取得疗效并不足为奇。然而如果中医仅仅到此为止,就很难有更长远的发展。“异病”虽可以“同治”,但既然为“异病”,就必然会有疾病本身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同时构成证候的主症、次症、兼症必然有区别,所处的地位也各有不同,如果以某一方不加改变给予治疗,其疗效可想而知也是参差有别的。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而夹杂多种表现,故四逆散的临证应用也很难见到单纯以四逆散原方治疗某种疾病,而是会根据某种病本身的特点给予加减变化。例如在治疗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时,多会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加用郁金、鸡内金、炮山甲等以溶石化石;青皮、川楝子、元胡等以理气止痛;莪术、威灵仙等以软坚散结、破瘀化石防止结石反复发作。这正是考虑到胆结石胆囊炎的本身特点,在用药上予以加减。
回顾四逆散的使用,才更加懂得真正的医家在“异病同治”之时,更深谙疾病本身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医家要做好“病证结合”发挥中医特色,临证才能取到良效,并不断推动中医学发展。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02
1672-2779(2010)-10-0002-02
201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