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教授中西医互参治疗脾胃病思路与经验*
2020-01-10王振祥李志刚
王振祥,李志刚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李志刚教授、主任医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一病区主任,研究生导师,获河南省第六届优秀医师奖,2015年度河南省医德标兵。李教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热疗专业委员会微波肿瘤热疗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学会理事,河南省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介入及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郑州市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专科分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转移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1 生理机能与特性
1.1 脾的功能
①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②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③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景岳全书·血证》云:“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④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⑤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⑥脾主肌肉四肢。《素问·痿论篇》曰:“脾主身之肌肉。”这是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四肢同样也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1.2 胃的功能
①主受纳腐熟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食物入口,经过食管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又名“太仓”“水谷之海”之称。②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气的运化功能相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供养全身。
1.3 西医的spleen(脾)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能够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衰老死亡的细胞,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脾能够贮存血液,在运动、失血、缺氧等紧急应激状态下把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
1.4 西医的stomach(胃)
胃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等部分,其主要功能有以下方面。①储存食物功能。进食时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产生反射性的舒张,而幽门是关闭的,这样便会暂时停留在胃内进行消化。②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胃的蠕动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消化。③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及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等。④防御功能。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淋巴组织等,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异物的侵入。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证。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养;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故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痢疾、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故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由此可见,中医学之脾胃与西医学之脾胃的生理、病理有着很大不同。结合西医学手段从不同角度对脾胃开展研究后取得了大量成果,诸如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学脾胃实质研究映射到了西医领域中,如口腔、咽、食道、胃、小大肠、外分泌(小消化腺、大消化腺如涎腺、肝、胰)、内分泌(G、ECL、α、β、δ细胞)、造血相关及免疫功能等。
2 独特思路与见解
李师从医三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临床经验,中西医思想融会贯通于心,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且坚持不懈的进行研究与临床验证。李师认为:中医学之脾胃与西医学消化系统虽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的具体描述,实际上存在内在的联系,结构相近,功能相通,描述语言相异,内涵实质则同,两者能够全面、系统、具体的互相诠释。同时也囊括了由消化系统内外分泌功能而引的免疫、神经、血液、能量转化等几大方面。
中医学脾胃与西医学消化系统相对照。(1)“脾主运化”与西医学消化系统基本生理功能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相对照,是各种营养物质及水分的分解、消化、吸收过程,也叫外吸收过程。(2)“脾主生血、统血”与西医学消化系统。①生血:叶酸、维生素B12、铁元素、蛋白质等造血物质的吸收及利用,脾脏也是造血组织之一;②抗出血:维生素K1在肠道吸收进而在肝脏合成Ⅱ、Ⅶ、Ⅸ、Ⅹ凝血因子;③抗凝及免疫:肝脏的枯否氏细胞、脾脏的巨噬细胞为代表的淋巴单核细胞巨噬系统除参与免疫系统外,还参与铁元素、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并通过清除陈旧的血细胞、激活的凝血因子而成为抗凝系统。(3)“脾主升清”与西医学营养物质及水液吸收入血液循环(外吸收)后,再通过胰岛素作用进入组织细胞,濡润全身,即西医学的内吸收过程,所食食物进入机体组织细胞后,无外乎燃烧与同化两个路径,维持生命活力及生长发育过程。(4)“脾在体合肉、主四肢”与胰腺内分泌功能胰岛素同化功能相合。(5)“在窍为口、其华在唇”与营养不良性贫血有无、多寡相对照。(6)“在志为思”与西医学的胆胃反射至胆汁与胃液反流相对照,如中医学的木克土、肝脾不和、胆胃不和等与西医学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等相近。(7)“在液为涎”与西医学的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三对唾液腺分泌参与消化相对照。(8)“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夏秋之交脾弱者易湿伤,时逢炎夏湿热相交为病,与西医学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身心疾病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发病规律相对照。
3 临证验方与病案举例
李师熟读古今典籍,广学古今各医家医理及临证经验,并结合西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研究,受西医学的启迪,自拟溃疡散,药物组成:白及10 g,乌药10 g,延胡索20 g,炒枳实10 g,陈皮10 g,煅瓦楞子30 g,炒鸡内金30 g,炒麦芽15 g,甘草片6 g,大枣2枚。临床中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例1 患者,男,67岁,2018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左腹部疼痛、胃胀、嗳气1周。症见:阵发性左侧腹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胃胀、嗳气,口干,偶有反酸烧心,饮食量较前稍减少,大便每日2~4次,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白厚少津,脉弦滑。西医诊断:胃溃疡。中医诊断:胃痛,属寒热错杂证。治宜健脾和胃,消痞除满。处方:法半夏12 g,黄连6 g,黄芩10 g,党参15 g,干姜10 g,白及10 g,乌药 10 g,醋延胡索20 g,枳实10 g,陈皮10 g,煅瓦楞子 30 g,炒鸡内金30 g,炒麦芽15 g,甘草片6 g,大枣10 g,麦冬15 g。颗粒剂,7剂,每日1剂,200 mL开水融化,分早晚2次餐后1 h温服。2018年11月2日二诊:诉其腹痛、胃胀、嗳气等症状明显减轻,现偶有左侧腹痛、胃胀嗳气,舌质暗红,舌苔白稍厚,少津,脉弦滑,按原方再服颗粒剂14剂。2018年11月20日三诊:其腹痛、胃胀、嗳气等症状近半月发作1次,舌质淡红,舌苔白稍厚,脉滑,继续按原方加茯苓10 g,再服颗粒剂14剂。2018年12月8日四诊:诉其近半月来未再出现既往不适症状。近两日生冷饮食后出现腹痛便溏,泻后则舒,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按三诊方加白芍20 g、防风10 g、炒白术20 g。颗粒剂共7剂。7 d后患者致电诉其原有不适症状均消失,嘱其本次病症痊愈,可不必再来复诊。
按 本方以半夏泻心汤加自拟溃疡散加减,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和阳;干姜、半夏开痞散结、降逆止呕、温胃和中,并散湿以和阴;党参、甘草片、大枣补益中气,以复脾胃升降之职,助消痞之力;枳实、陈皮、炒鸡内金、炒麦芽健脾行气消食,以助脾胃运化之力;白及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煅瓦楞子、醋延胡索、乌药合用,止酸行气止痛。诸药合用,使脾胃受纳有余,运化、升降如常,则脾胃病症皆愈。同时根据其他症状给予麦冬、茯苓、白芍、防风、炒白术进行加减。李师在诊治脾胃病过程以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同时吸取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研究表明黄连、黄芩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良好的抑制杀灭作用[1];半夏、甘草片、党参、煅瓦楞子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2-3]。据报道,黄连、黄芩、枳实、陈皮等均具有利胆的作用[4];党参、大枣、枳实、陈皮、延胡索、炒鸡内金、炒麦芽等具有健脾行气消食之效。诸药合用,有类似阿莫西林胶囊、熊去氧胆酸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曲美布汀片四联之功,持续服用6周中药,以达到治病根、防病持久的目的。
例2 患者,女,54岁,2018年9月20日初诊。主诉:右上腹疼痛半月余,加重2 d。症见:右上腹剧烈疼痛,口干苦,厌油,偶有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烧心,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彩超检查示:胆内泥沙样结石,胆囊壁稍厚,肝囊肿,脂肪肝。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中医诊断:腹痛,属肝胃不和证。治宜行气化痰,利胆和胃。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法半夏12 g,党参15 g,醋延胡索20 g,醋郁金15 g,炒鸡内金30 g,鸡骨草30 g,炒枳实10 g,陈皮10 g,煅瓦楞子30 g(先煎),炒麦芽15 g,白及5 g,乌药10 g,白术10 g,甘草片6 g,生姜2片,大枣2枚。共10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餐后1 h温服。2018年10月10日二诊:诉其右上腹疼痛、口干苦等症状大减,仍厌油,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烧心等症状发作频次较前明显减少,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厚腻,脉弦滑,按原方再服10剂。2018年10月19日三诊:诉其右上腹疼痛、口干苦等症状较前再次减轻,无厌油,近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烧心等症状未再发作,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稍厚,脉滑,嘱其按原方再服用21 d,若症状全无,可不必再来复诊。
按 本方以小柴胡汤加自拟溃疡散加减而来。方中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甘草片、生姜、大枣为小柴胡汤原方,取其和解少阳证之意;枳实、陈皮、炒鸡内金、炒麦芽、白术健脾行气消食,以助脾胃运化之力;白及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煅瓦楞子、醋延胡索、乌药、醋郁金合用制酸行气止痛;鸡骨草清热解毒利胆。诸药合用,使少阳之证得解,脾胃功能如常,则诸症得解。在临床中诸多医家对小柴胡汤治疗胆囊炎效果认可[5-6],再配上具有利胆、制酸、消食、生肌之功的自拟溃疡散,佐以具有利胆退黄,消炎抑菌的鸡骨草[7],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根本,联合西医治病经验,嘱患者坚持服药6周。李师常教导我们要熟读经典而独具慧眼、用药精良而不拘于法,广学万法切勿泥古不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定能发现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