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视域下美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与启示
——以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
2020-01-09王晓辉
王晓辉
美国高校以其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持久不衰的创新创业动力,取得了难与匹敌的教育成就,有“硅谷心脏”之称的斯坦福大学和被誉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最早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丰富成功经验的代表性大学,形成了以注重创业隐性知识习得为特征的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试图以这两所高校为例,从隐性知识视域探析美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以期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镜。
一、隐性知识的理论意蕴与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隐性知识又译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是由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Polanyi)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科学活动中,隐性知识都与显性知识一样普遍存在,且数量上比显性知识更多,许多技能、方法、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它事实上支配着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1]
隐性知识的特征可以总结为:隐性知识是基于实践和经验的一种智力和能力,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与认知主体无法分离,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但可以通过模拟、范例、内省等方式“显性化”并被领悟,试错法、行动学习、反思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团队学习、师徒制等是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
隐性知识在科学研究和职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波兰尼研究发现,那些对科学创新精神与能力以及职业开拓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很难通过明确的系统的知识传授传递和掌握,却易于通过个体在实践中的体悟及师徒制形式的人际互动等方式获得。他认为:“当科学中的言述内容在全世界数百所新型大学里成功地授受的时候,科学研究中不可言传的技艺却并未渗透到很多这样的大学中。科学方法于四百年前首先发源于欧洲地区,如果不给年轻的科学家们提供在欧洲当学徒的机会,如果欧洲的科学家们没有移居到新兴国家,那些海外的研究中心是很难有多大作为的。”[2]
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高度重视创业隐性知识习得的特征。从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来看,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开拓性与进取性,使其成为开创型人才。这些素养从构成要素和形成途径来看,与隐性知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创办公司企业的创业能力,如识别创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等,还是就业中的创业能力,如强烈的创新激情、灵活的变通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隐性知识范畴。从课程和教学来看,美国高校注重开设实践导向型课程和多学科交叉课程,并采用能够保障学生主动参与与亲身体验的教学制度与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强烈的情境驱动和真实的体验中,深刻感受和体悟创业实践经验,并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应用、践行与反思,实现创业隐性知识的有效生成与习得。
二、隐性知识视域下美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
(一)人才培养理念:以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创新素养为核心,重视创业隐性知识习得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结果和载体,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创新素养提升为核心,重视创业隐性知识习得,是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秉持的理念。从诞生和发展历史看,斯坦福大学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杰出典范,其创建者利兰·斯坦福是当时美国著名实业家,他从自身创业经历出发,认为美国东部传统名校注重绅士教育,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新兴农工学院的毕业生虽具备专业技能却又缺乏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他认为,如果青年人仅仅接受技术教育而缺乏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很难成为成功的实业家,为了人生的成功,必须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3]因此,他在决定投资创建斯坦福大学时,就明确了在人文修养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以学以致用为目的的创新素养的基本理念。这种传统和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形成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认知:不论专业背景,所有学院的学生在自由教育环境中养成广泛的世界观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将创业者的经验、知识以及技能还有对创业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明天的创新者和领导者,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4]事实上,斯坦福大学在建立伊始就牢牢树立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并以与工业界和科技创业企业有良好的互动关系著称,这赋予了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浓厚和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从隐性知识角度看,创业实践活动是提高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注重“做中学”及体悟并积累创业实践经验的教育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隐性知识学习的特征。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历程中,同样受到了该校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所确立的“手脑并重”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创立于1916年的“技术计划”项目既是其创新创业教育的肇始,也是“手脑并重”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该计划的主旨在于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推动校园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形成学—研—产的良性循环,初步形塑了麻省理工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双向互动,以科技应用和科技创业为导向和驱动力的发展格局。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介绍自己对于创新的看法:“我们渴望知道事情是如何运作的,并受到启发使它们运作得更好。我们的‘头脑和手’哲学激发了现实世界的参与,由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文化,大波士顿的创新生态系统聚集了大量从麻省理工学院分离出来的公司,我们也欢迎与工业界和政府的合作,因为我们致力于让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引导人们去关注并协助解决那些至关重要和前沿性的问题。”[5]据调查,由麻省理工校友创建的公司已超过30,200家,大约雇用了460万员工,年收入达1.9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6]发展至今,麻省理工学院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基本素质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通过发展创新创业思维、技能和洞察力,培养具有全球思维和视野的下一代创新者。学院鼓励学生要敢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从模拟、试验、问题解决乃至挫败中学习,显示了其不倚重灌输创业理论知识,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在基于隐性知识转移的创业能力开发上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设置体系:围绕创业实践经验的生成与习得,聚焦学科交叉实践
在隐性知识视域下,创新创业活动是围绕创业中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机应变并运用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任何教条式的或单一的知识体系都难以胜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习而非依照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这就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以问题为核心、以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开放的跨学科综合式课程体系,形成了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学科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坚持多学科交叉、文理科结合、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基本原则。在2020—2021学年的课程体系中,内容与创业直接相关的课程数量达105门,且绝大多数都属于以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综合式课程。[7]
“在以工程和科学为基础的行业中创造和领导新的企业”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对在工程和科学密集型行业(如化学、能源、材料、生物工程、环境、清洁技术、制药、医疗和生物技术)创业感兴趣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探索创建新企业的动力、复杂性和挑战,特别针对需要较长开发时间、大量投资、跨广泛的技术和非技术学科整合以及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行业,涵盖“商业基础”“机会可行性”“创建初创企业”“创业领导力”和“创业作为职业”几门课程。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研究、特邀演讲、个人和团队项目。“种族与技术”这门课程由“非洲和非洲裔美国人研究”项目每周提供一系列讲座,课程主要内容为:通过创造一个空间,让代表性不足的群体接触到技术世界,从而促进初始的想法变成创业行动;致力于解读技术创造的语言,并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团队解决问题;学者和业界人士还将讨论女性与科技、数字鸿沟和社交媒体等话题。[8]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同样强调学科交叉与渗透,由学院按照课程性质与类型分层分类实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大致可分为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项目类课程,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优势互补,面向全体学生,旨在进行创业启蒙和培养基本的创新创业素养;项目类课程面向创业意愿强烈且已具有初创项目的个人或团队。项目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是麻省理工学院课程设置的亮点,这些课程强调从做中学,具有“实践模拟”的特点,多由不同专业背景的若干学生组成小组,并配备创业导师,进行仿真实践模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9]例如,“创业实验室”课程(Entrepreneurship Lab)基于项目开展,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学生组成的团队与初创公司一起研究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热门领域包括软件、硬件、机器人、清洁技术和生命科学。“设计创业”课程(DesignX Entrepreneurship)是以DesignX项目为依托,学生们以团队的方式来创建他们自己的设计和商业叙述、技术和社会策略,以及推进创新的初步计划,讲座和研讨会中导师和外部导师在学生感兴趣的特定领域进行一对一的点评与讨论。[10]
(三)教学制度体系:满足隐性知识转移特性,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与亲身体验
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个人性、情境性和体验性,创业能力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参与与亲身体验才能有效习得。为此,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均以实践实习制度和导师指导制度为核心构建教学制度体系。斯坦福大学的实践实习制度具有整体性、体验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特征。整体性即拥有完备的实践体系,课程实践、社团实践、商业竞赛实践、孵化器实践、企业实践等多个环节融为一体;体验性即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但记录学习的最终效果,还注重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开放性即鼓励师生和社会资源的双向融通和交流,依托硅谷,大力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使创业实践产生多元交叉的创新成果;针对性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科背景、学历层次、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实践。[11]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导师指导制度,能够根据学生创业实践进展的不同情况给予全程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如在成长初期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构建商业模式;在发展阶段指导学生建立营销网络,提升融资能力等。例如,“社会企业研讨会”这门课程,学生通过接触有影响力的演讲者、长期导师、案例研究和实践研讨会,将获得建立、推销和管理社会企业所需的技能。硅谷的专家演讲者和导师鼓励建立人际网络以及点对点学习,课程的高潮是演示日,在这个活动中,团队直接向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推销他们的想法。“21世纪及以后的人工智能、创业与社会”这门课程,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和硅谷一位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密切合作,研究现有人工智能系统的最新能力,以及早期初创企业和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大公司面临的经济挑战和机遇,课程将关注业务需求与当前技术能力之间的差距,以确定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最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方向。该课程包括来自顶尖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的讲座,他们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医疗保健、教育、自动驾驶汽车、计算机安全、自然语言接口、计算机视觉系统和硬件加速等多个领域。[12]
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践实习制度以务实而多样的项目和社团为依托,如创新创业强化训练营、创业加速器、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大使计划以及大量的学生自主创立的创新创业俱乐部,同时,创业导师的指导与这些项目全程对接。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倡议、10万美元创业竞赛、马丁信托创业中心及工业联络项目等。以10万美元创业竞赛为例,该竞赛鼓励组成创业团队,每个团队中必须至少有1名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竞赛分为推销、加速和启动三个阶段。推销阶段决赛选手有90秒的时间向评委和400多名现场观众推销他们的创业想法;加速阶段帮助早期团队在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家的支持下确定他们的想法;启动阶段是一个全面的商业计划竞赛,参赛团队要面向市场计划和准备他们的创业项目,半决赛选手不仅要展示原型,还要展示完整的商业计划,他们全程接受资助和导师指导,决赛选手在舞台上面对来自剑桥、波士顿等地的2,000多名现场观众演讲,获胜者将赢得10万美元创业大奖。[13]学生创业团队和个人通过以上这些项目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和学习,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反复思考与设计,分析建构用户群体,进行深入的市场研究。学生主要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团队学习、反思学习等学习方式,就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共同研究,互帮互助,并在中心导师的一对一指导下探索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制度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创业情境中增强了创业体验,还通过生成和分享集体隐性知识,提高了创业实践的实效。
(四)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创业教学的实践性与情境性,促进隐性知识习得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但总体特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情境性、体验性,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其主要形式有:(1)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范例,能够使其中包含的创业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感。(2)项目教学。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参加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创业项目;二是请企业有关人员带着遇到的问题来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或者提供项目委托给学生去实际运作。(3)“师徒制”教学。由校内和校外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麻省理工学院为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创业体验和环境,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有诸多创新之举。一是在常规的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和沉浸式学习,即便是偏重理论性的课程,也加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度,包括与创业项目的学术与实践教员、学院创业活动的领导人以及成功的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进行对谈与讨论,学生推销演讲和项目研究等。二是大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如让学生进入创业企业与创始团队并肩工作,参与关键项目并获得一对一指导;举办模拟“董事会议”,学生就创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受邀而来的成功创业者和企业家开展“实战”对话;定期举办创业项目的推介和路演活动,邀请投资人和媒体到场,为学生实现创业目标创造机会。[14]
三、对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更新基于显性知识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创业隐性知识习得
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到高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在高校中开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相当可观。然而,调查和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有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和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根源性、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仍然建立在显性知识传递的基础之上,与创新创业领域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相悖。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存在大量隐性知识的事实,深入认识隐性知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更新基于显性知识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用显性知识的培养方式传递隐性知识的做法,构建适合隐性知识习得的培养模式。
(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促进创业实践经验的有效生成与传递
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遵循了创业隐性知识来源于对创业实践经验的领会与重组这一重要规律,通过设置学科交叉课程和实践聚焦课程,促进了创业实践经验的有效生成与传递。而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从结构上看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在课程整体中占比较低,一旦主修课程压力较大,学生难有足够精力投入创业课程;从课程内容看,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性、单科性课程为主,且往往是由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类课程“改头换面”而来。因此,要改革课程设置体系,首先,应采取“全覆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课程设置。其次,在纵向上设置创业通识类、专业创业类、创业深化类三层递进课程。最后,在横向上按照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每一层课程中设置相应比例的学科交叉与实践聚焦型课程。
(三)创新教学制度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与亲身体验
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教学制度体系的共同特色在于其卓有成效的实践实习制度和导师制度,契合了创业隐性知识习得必须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关键特征,同时导师制创造了学生与富有经验的创业导师密切接触的机会,为学生习得和内化导师的创业实践经验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我国高校的实践实习制和导师制则不够成熟和完善,前者主要以竞赛、项目形式开展,且大多局限于校内少数学生参加,后者由于受限于创业师资匮乏等各种主客观因素,收效甚微。因此,要创新教学制度体系,首先,应探索惠及全体学生的实践实习形式,例如在创业通识类课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将实践实习效果作为重要内容等,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手段提供丰富的校内外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走出去进入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体验。其次,通过培育校内创业导师队伍和引进校外导师相结合,大力完善导师制。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兼职获取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加大力度引进校外创业导师,探索配套的激励机制,形成稳定的校外导师队伍。
(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凸显创业教学的实践性与情境性
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地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大力强化实践教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应了创业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实践习得创业隐性知识。目前国内高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较多采用“讲授灌输”形式,课堂教学多是“教室”模式或“坐而论道”模式,难以适应创业教学的要求。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强化校企合作和行业参与,改善创业教学资源保障,为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供充分的场地、环境与合作者,就如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离不开“硅谷”和众多的关联企业那样。其次,探索情境教学模拟企业创建、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师徒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程教学的情境性和体验性,建立以行动为中心、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