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苏浙“十三五”期间学校德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2020-01-09麦清,郝琦,李勇
麦 清,郝 琦,李 勇
京沪苏浙等地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对这些地区“十三五”期间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能为各地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制定学校德育“十四五”规划提供参考。
一、各地学校德育工作的“十三五”规划
京沪苏浙等地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决议及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区域战略定位,以问题为导向,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方面通过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实务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发展变化不断对学校德育工作规划作出相应调整和跟进。
(一)北京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导2016—2020年首都教育改革发展。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了以“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十三五”期间北京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全面的素质教育要求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体育美育工作,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等。规划结合北京实际情况,以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教育改革和创新。这一系列项目中与学校德育相关的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项目,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改进项目(包括优秀影片、连环画进校园,经典诵读),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示范区和学习创新基地建设,节能减排和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计划,冬季校园冰雪项目计划,校外教育公益行动计划等。[1]
(二)上海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重点任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2]上海在原有的《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德育要求,立足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创新探索,专门制定了《上海市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其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到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把“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确定为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点任务。规划中的十大重点建设计划之首就是“学生思想道德与身心综合素养培育计划”。在《上海市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里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一体化”的理念,其总体目标是要以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构建大中小学各学段纵向衔接、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共同体,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为了切实推动“一体化”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上海市以项目为引领,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推动德育课程创新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建设计划、学科德育深化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计划、校外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学生发展协同计划、网络思政高地建设计划、骨干队伍培养推进计划、研究平台打造计划等九大计划25个具体项目。
(三)江苏、浙江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重点任务
江浙两省历来崇文重教,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的大环境面临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江苏省把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作为“十三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具体任务包括: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教育导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完善科学合理的全面育人评价制度等四个方面。[4]
浙江省委、省政府2016年1月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之进行全面部署和推进落实。《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完善评价体系改进育人模式、立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推进课程育人、推进文化育人、深化第二课堂着力推进实践育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管理育人、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合力育人等十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各项工作。[5]
二、“十三五”期间京沪苏浙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十三五”期间北京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顶层设计、落实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实践育人途径等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1.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1)强化领导体系。2017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确立党组织在中小学校的核心地位,强调把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6]
(2)设立目标体系。北京市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维度四学段目标体系》,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成长规律,分四个学段,从三个维度分别提出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3)构建课程德育体系。除了推进统一的思政课程外,在中小学推动实施“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理解”等地方课程,鼓励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把价值观教育纳入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实现学科德育化。2019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包括建设数字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法培优工程等10项工程60余项具体举措,把学校思政课改革作为北京学校德育体系现代化的思想保障。[7]
(4)丰富活动育人体系。在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童谣” 的创作和传唱、讲美德故事、舞台戏剧表演等活动,在初中开展时事述评、时事辩论赛、寻找身边道德榜样等主题活动,在高中进行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社会实践挑战赛等活动。
(5)建立协同育人体系。树立“大德育”理念,2017年下发《北京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开展以“重家教、树家风、传美德、共育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合作育人。
2.抓实行为规范教育,注重知行合一
北京市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四个维度提出中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要求。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目标,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分五个学段从八个维度提出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重点目标,并且每年春秋季开学的第一个月,在中小学集中开展“学规范、正行为、养习惯”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8]
3.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三五”期间,北京加强社会实践资源的统筹,推出一系列市级统筹项目,支持并引导各区县挖掘德育资源,推动覆盖全市范围的大中小区域德育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形成,[9]积极引导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北京市在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方面有长期的积累,从2008年启动社会大课堂建设,采取市级统筹、区县跟进的方式建立服务学生成长需求的社会教育资源群,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2014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全国首批发布《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全市12个委办局协同,从政策、资源和资金等方面为中小学德育体系构建提供了全方位保障。[10]
《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提出中小学必须有10%以上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的硬性要求,并在物理和化学中考时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查的比重。2014年北京在全市中小学正式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市教委为此每年拨出专款,要求每个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加十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学习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格;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千余个社会资源单位培养和聘用千名课外辅导教师,邀请千名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11]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学农、游学、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在机制建设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初步建立了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工作体系,吸引着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十三五”期间上海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1.以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
上海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特别是德育课程一体化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2005年上海出台了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10年上海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开始对德育课程一体化进行实践探索。2014年,上海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学科德育理念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12]在《上海市面向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提出,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是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上海在长期教育改革探索中,遵循价值性、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结合世界各国德育的普遍经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提出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为重点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顶层设计,使德育课内容整体推进,体现纵向衔接的成效。[13]
通过构建大中小学各学段循序渐进、纵向衔接的德育(思政)课程与学科教学体系,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等,实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
2.通过项目引领和课题研究落实一体化理念
有了“一体化”理念的引领,学校德育工作重在“落细、落小、落实”。“十三五”以来,为了提升学校德育研究的整体水平,上海市教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通过项目引领和课题研究落实“一体化”理念。历年的课题包括:研发《道德与法治》“五育并举”实施指导手册,编制《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纲要》,编制《长三角区域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资源图谱》,制定《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研制《上海市大中小心理健康一体化建设方案》,修订《上海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草案)、《上海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草案)等。这些研究项目旨在将德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和学科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生涯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法治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通过机制建设形成有效工作平台和渠道
(1)建设德育研究智库
上海市成立了“全国大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课程德育研究发展中心”“高校课程德育研究基地”,聚合高校前瞻研究,通过德育实训基地和名师引领项目,开展区域实践探索,推进研究与实践深度融合。[14]建立学科德育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中小学学科德育绩效评估体系》研究,探索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科德育教学方法和运行机制。[15]
(2)整合协同育人资源,构建学生校外教育保障机制
通过协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多方联动,探索校外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德育一体化进程。
A.构建学生校外教育保障机制。出台上海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实施意见,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制度供给;推动校外教育立法,出台《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推动育人资源向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开放。
B.建立市、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体。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深化“一师一居委”项目建设,开发区家庭教育指导菜单式课程,加强对各学校家庭教育和家校互动协同机制研究;发挥 “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作用,以点带面,发现、提炼、辐射本区家校共育工作。
C.建设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没有围墙的营地”。通过师资培训与互补、项目扶持与课程共建等机制与社会资源融为一体,贯彻“知行合一”原则。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重要的节庆活动,开展大中小幼主题教育。开发6条研学实践线路,编写了48个实践课程,已形成包括课程目标、实施内容、体验流程、感悟评价等要素的课程体系。
(三)“十三五”期间江苏、浙江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1.加强课程育人作用
“十三五”期间,江苏、浙江等地重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把德育要求系统地植根于课程教学体系,提炼出各门学科独特的德育要求,运用学科教学中的资源,增强学科德育的针对性,让学科德育真正发挥实效性。江苏省加强课程基地、特色文化项目的建设,实现了价值观教育与德育相关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16]建成“红色德育课程基地”“儒学经典课程基地”等多个综合课程育人基地。浙江省组织编写《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29门学科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17]运用“生活化+活动化”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增强了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浙江、江苏还成立了多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发挥了名师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不但提高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还带动了德育课程质量的提升。
2.积极打造德育区域一体化平台
2018年成立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联盟。该联盟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15个市、区、县的教育局共同发起,旨在通过联合协作,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合作体系的建设。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联盟签署《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开启三年行动计划,三省一市在高教、职教、师资等若干领域深化协作。[18]各地借助高校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资源,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专门培训项目。例如,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发展研修中心、继续教育培训学院等协同合作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系列提升培训项目。[19]
三、“十三五”期间京沪苏浙等地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特色经验
(一)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学校德育建设的顶层设计
京沪苏浙等地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教育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个地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教育导向,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决议及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区域战略定位,以问题为导向,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方面通过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实务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发展变化不断对学校德育工作规划作出相应调整和跟进。
“十三五”期间,京沪苏浙的各级教育部门围绕着大中小学校德育一体化的理念,聚焦德育课程各学段教学内容间的脱节、重复、倒挂等问题,从顶层设计着手、从各学段学生的实际需求着手,推动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的课程、教材、教师、科研、机制等方面一体化构建,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在各个学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
(二)抓实行为规范教育,注重知行合一
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2017年教育部制定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该指南提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应该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注重知行统一。[21]
北京市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并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分五个学段从八个维度提出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重点目标,并且每年春秋季开学的第一个月,在中小学集中开展“学规范、正行为、养习惯”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22]上海修订了《上海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草案)、《上海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草案),提高学生的文明道德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浙江省教育厅根据2015年教育部修订后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广泛调研,研制了《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以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三)重视理论研究,服务立德树人
京沪苏浙等地利用自己高校众多、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大力开展德育理论研究,以科研项目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增强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2018年,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成立,这是全国首家覆盖大中小幼四个学段的德育研究一级学会。同年研究制定《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组织编写衔接各学段的思想教育通俗读物,推动构建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幼一体化体系。[23]
上海市通过建设德育研究智库,集中力量攻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破解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难题。上海市成立了“全国大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课程德育研究发展中心”“高校课程德育研究基地”,利用高校科研资源,通过德育实训基地和名师引领等项目,开展德育跨学段、跨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探索,推进研究与实践深度的融合。[24]
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15个市、区、县教育局发起建立的“长三角德育一体化”教育共同体,通过在高教、职教、师资等领域的跨区域协作,为本区域提供德育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研学旅行规划等方面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25]推进长三角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学段之间德育一体化,构筑全程、全域育人体系;[26]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创造性,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为全国学校德育区域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