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2020-01-09曹怡然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幸福观劳动

王 萌,曹怡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奋斗”与“幸福”这对关键词,如2018年新年贺词中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2018年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2],等等,厘清了奋斗与幸福二者间的辩证关系,更新了人们对于奋斗与幸福的认识,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奋斗幸福观”。2018年5月10日,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学习时报》)以及人民网、光明网,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研讨会,会议指出,“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新表达,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斗幸福观”也要落实在青年人那里。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勉励广大青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3]。正确理解和把握“奋斗幸福观”的科学内涵,以“奋斗幸福观”为指引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一)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深度

马克思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尤其强调“劳动解放”。在他看来,只有使人们从异化劳动中解脱出来,让劳动成为人真正“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有可能通过劳动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只有人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均得以满足,才有可能收获积极愉悦的个人体验,即感受幸福。可见,马克思的劳动观关涉着对幸福本质和幸福实践路径的深入探讨,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劳动幸福观。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他们认为,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础,将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分开来,使人的本质得以规定,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劳动的概念,提出劳动是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来源,构成了联系人类社会的纽带。“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劳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并帮助人缔结了丰富的社会关系。其次,在劳动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的绝对自由’是劳动居民幸福的最好条件”[6]。劳动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人可以获得生存、解放和发展,创造和实现幸福。同时,劳动也是一种目的,即使人体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实现人之为人的资格。“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7]。人通过劳动充分挖掘自我的潜能,努力发挥自我的本质力量,切实体会自我的存在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在类本质不断确证的过程中,人获得了深层次的愉悦体验。因此,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最高形态的幸福和最高意义的享受。

“奋斗幸福观”是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弘扬和发展,蕴含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内涵。首先,奋斗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而不是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能够创造幸福,但这里所指的劳动并不代表所有劳动,资本主义条件下,使人受到异己力量支配的异化劳动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幸福。人在异化劳动中毫无幸福可言,只有消除异化劳动,只有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帮助人们体会到享受和幸福。奋斗本身内在地蕴含了一种强大的内生动力,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是劳动、实践等概念的中国式表达。要想奋斗,就必须具备勇往直前的拼劲和矢志不渝的韧劲,就必须有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打“硬仗”的精神。因此,奋斗正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其次,奋斗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若劳动者只是进行简单、机械、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每日按部就班应付差事,只求稳定而不求创新,这与奋斗的标准相差甚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8]奋斗汇集了创新、创造、智慧、勤奋、耕耘等诸多积极向上的能量,是一种“苟日新、日日新”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人类强大的精神张力和旺盛生命力。最后,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斗的过程就是劳动者进行积极劳动创造的过程,奋斗能为个体带来美好生活,也能为社会创造无限价值;奋斗能满足幸福的物质条件,也能提供幸福的精神需求;奋斗能满足人民当下的利益需求,也能实现国家长远的利益需要;奋斗带来的幸福不是扭曲的、异化的、片面的幸福,而是完整的、高层次的幸福。总之,奋斗不仅为实现幸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且奋斗过程本身就是幸福。

(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历史厚度

1.“奋斗幸福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弘扬

幸福观问题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开始关注幸福观问题。春秋以前中国产生的“五福”观念,后来逐渐被系统化为一种较为完整的“五福幸福观”。《尚书·洪范》“九畴”最后一畴记载“五福”,即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中国传统幸福观中虽然饱含了中华民族对个人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但由于其产生于封建时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五福幸福观”在阐释获得幸福的途径时,过于重视个人在道德上的不断完善,使修身成为实现幸福的最重要途径,而忽略了奋斗与幸福的关系这一重要维度。要知道,个人道德的不断完善虽是获得幸福的主观条件,但绝不是实现幸福的根本原因。只有创造出让全体社会成员满意的美好生活,才对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幸福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奋斗幸福观”告诉我们,这一切美好的蓝图和伟大的梦想都必须依靠奋斗才能实现。在不同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明,“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9],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10],“实干才能梦想成真”[11]。“奋斗幸福观”一方面继承了以追求个人生活的完善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幸福观,另一方面又在有关幸福的一系列问题上极大地弘扬和发展了传统幸福观。它克服了传统幸福观的片面性和空想性,辩证地将其蕴含的良性基因加以创造性变革,使中国幸福观实现了从古到今、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创新与超越。

2.“奋斗幸福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有力传承

不同时期共产党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幸福观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全党坚贞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几代共产党人用翻天覆地的改革实践,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幸福。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国贫民弱,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改变悲惨的生活和不幸的命运成了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迫切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险,饱受磨难,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实践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追求幸福的康庄大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面对国家由于“文革”十年造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和中国人民普遍贫穷落后的境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确立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用大胆而又有力的改革举措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迈向共同富裕,为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策划了具体目标。21世纪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更为复杂、多样的矛盾与挑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鼓舞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士气和决心。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和发展的快速期,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均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城乡差距被逐渐拉大、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的更高层次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们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就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更复杂的风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2]。新时代赋予新使命,要想有效承担风险、克服阻力、迎接挑战,仍然需要我们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百折不挠的奋斗姿态,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用奋斗迎接美好未来。

(三)回应时代发展难题的改革强度

1.“奋斗幸福观”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有力保障

伴随着我国进入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期,虽发展形势整体向好,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是巨大的、多方面的。我们除了要看到成绩和机遇,还要看到短板和不足。从国内发展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依然存在,还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等待脱贫等。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戒心加大,不断为我们国际发展制造障碍。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13]直面我国发展进程中这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长期坚持“奋斗幸福观”,为攻克难关而奋斗,以破解难题为幸福,始终保持奋斗姿态,勇于发现问题,扭住问题不放,紧紧抓住深层次矛盾和重难点问题持续奋斗、精准奋斗,才能沉着应对挑战,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2.“奋斗幸福观”是激发改革创新的坚实基础

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谈航空航天事业时说过,“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14]。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稳居世界第二,我国的科技、国防等领域也位居世界前列: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量子通信、高铁网络等关键技术相继攻克,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前沿领域趁势而上,各项“中国制造”“中国创新”引领世界潮流。这些创新发展的硕果和结晶,已重塑了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我们发现,这些喜人的成绩,无一不伴随着大量劳动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初心,执着攻关。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作为动力,而创新源于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砥砺奋进和刻苦钻研,来源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脚踏实地的奋斗。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但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天才人物的灵光一现。它来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在大量重复性动作的基础上,反复积累经验,不断吸取教训,才能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因此,只有树立“奋斗幸福观”,始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不断为奋斗和幸福注入新内涵、新内容,才能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生出彩的向往,融入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之中,只有各行各业追求卓越、奋力突破,将实干贯穿全程,才能让创新这第一动力更加澎湃有力。

(四)俯视人类历史进程的时代高度

1.“奋斗幸福观”具有为全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世界担当

不论是5000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还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无不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自古中国仁人志士就奉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念和人生信条。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5]1985年,邓小平同志讲道:“到下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向全球宣示了中国人民的人类情怀,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担当。几年来我们持续奋斗,一步一步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不论是超过30%的平均贡献率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还是造福沿线多国人民的“一带一路”建设,都表明了命运共同体的蓝图愈发清晰,影响范围愈加广泛。2017年,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先后将“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决议;2018年,达沃斯再次选择中国方案,将“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确定为论坛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7]。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奋斗已经和世界的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创下的任何一项丰功伟绩,都必将汇入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

2.“奋斗幸福观”具有以全人类共同幸福为己任的天下情怀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极具正义感和责任心。历史上,张骞西行、鉴真东渡、郑和远航等流传千古的佳话,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高尚信念和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诞生于危难之中的中国共产党,更是秉承伟大民族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创造幸福生活。当埃博拉疫情在西非蔓延肆虐,中国医疗队没有退却,始终坚守在疫区一线,与疫区人民日夜相伴、患难与共;当亚丁湾海域海盗出没,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挺身而出,危难时刻尽现真情大义,十载春秋不改初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当也门局势持续恶化,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处于危急之中,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执行撤离中国公民任务的同时,还协助罗马尼亚、印度、埃及等国的侨民平安撤离;当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当地居民死伤惨重,有着丰富地震救援经验的中国一马当先,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迅即抵达尼泊尔,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生命大接力……一次次的事件见证了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大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责任和世界担当。“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18]。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心怀让世界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也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奋斗,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奋斗幸福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奋斗幸福观”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思想指南

习近平在总结2017年与人民群众来信互动时说:“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9]同时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20]以人民为中心并不仅仅是为人民服务,还需对人民进行启迪和引领,让人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自身素质得以全面提升。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许多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产生了曲解和误区,引发了不同程度对幸福的焦虑和迷失,制约了他们对科学幸福观的追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幸福,把幸福狭隘地定义为物质享受。新时代,必须通过“奋斗幸福观”这样一堂生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最有温度、力度的总动员,教育当代青年正确认识幸福,正确享受幸福,树立对“奋斗幸福观”的科学认识。

(二)“奋斗幸福观”是推动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力量

“奋斗幸福观”的根本立场是人民,人民既是“奋斗幸福观”的创造者和实现者,也是受益者和享受者。新中国的7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奋斗者策马扬鞭,用实干向着高质量发展之路进军,不断“冲刺”小康社会,在发展中聚焦民生“小事”和民心“大事”,用数不清的实绩为近14亿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无数普通民众的命运被改写、利益得以保障、生活不断改善、家庭幸福美满,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稳固、可持续。只要人民对幸福有新期待,奋斗就有新方向,中国共产党就有新作为。“奋斗幸福观”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幸福不是空谈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将奋斗融于岗位、融于日常、融于人生,才能激发个人发展潜力,在奋斗中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的融合,完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双重丰收。同时,也只有让广大学生秉承“奋斗幸福观”,才能培育出更多的时代新人和接班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把一切新生力量都集合起来,把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使新时代青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奋斗,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三、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实践维度

(一)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幸福认知,注重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发展。人既有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其中物质需求是基础,是解决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关键,而精神需求是人与动物之间根本区别所在,能否拥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直接地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对于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来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是统一的,丰盈的物质和饱满的精神同样重要。从现代人的幸福体验而言,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也是影响现代人幸福体验、衡量生活是否幸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人的物质生活会掣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物质满足带来的幸福和快感是短暂的,人的物质需求满足后就会转向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只有精神需求的满足才是长久而又崇高的,人若没有精神追求,即使再富足也难谈幸福。因此,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延展幸福的高度与深度,实现个体幸福体验的升华。

在对大学生进行“奋斗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时,也应注重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个别青年学生受错误思潮影响,产生了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幸福观,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判了个别青年学生“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送,比父母是干什么工作”[21]的错误幸福观,他认为享乐主义的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而奢靡之风本质上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22],他号召大家“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有爱心”[23],“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24]。总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一切幸福都源于奋斗。在奋斗中,我们可以同时实现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帮助大学生谋划更高幸福层次,注重将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上,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25]“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26]可见,他对引导青年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统一十分重视,强调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引领当代大学生提升幸福层次,使自己奋斗的“小目标”与国家奋进的“大图景”交相辉映。

百年前,国家危难之际,众多青年主动扛起了爱国救亡的大旗,向全世界展现出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铸就了永不退色的五四精神。如今,互联网普及,世界各种思潮交锋,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普遍崇尚自由、标榜个性。因此,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奋斗幸福观”引导,为其树立正确的“社会幸福观”和“个人幸福观”,避免他们过度受“个人主义”影响,陷入“个人主义优先论”的怪圈,成为自私自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识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的共生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主义并不是要抹杀个体主义,个性与共性并不只是对立与矛盾的。相反,只有个性的张扬与发展才能为社会带来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有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国家的安定与和平、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也能为个体的幸福与发展提供更为安稳、有利的环境,激发个体更多的个性表达和思想创新。

(三)指导大学生收获实现幸福路径,注重将艰苦奋斗与正当享受相统一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27]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长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普遍改善,父母的疼爱和“温室里成长”的经历,销蚀了部分青年的奋斗之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他们认识到,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有通过奋斗才有可能实现。而奋斗是艰辛的,我们必须树立十足信心、掌握更多本领、保持充足耐力,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但应注意的是,国家的持续发展为青年学生们创设了享受的条件,不应过分地忌讳享受二字,如果脱离新时代生活实际空谈艰苦奋斗,或把艰苦奋斗简单、片面、肤浅地理解为对战争年代苦难生活的模仿,必然将其演变成僵化死板的教条,无法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标和效果。社会主义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幅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条件,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因此,将“奋斗幸福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应把艰苦奋斗和正当享受人为地割裂、对立开来,而应结合青年实际,照顾青年特点,正视青年对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正确引导他们将艰苦奋斗和正当享受统一起来。

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奋斗幸福观”教育引领时,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下,正确阐明新时代艰苦奋斗和正当享受的内涵和意义。引导青年认识艰苦奋斗并不只是吃糠咽菜和缝补衣物,生活上勤俭节约、学习上勇于拼搏、工作上不怕艰苦、精神上意志坚定都属于新时代条件下的艰苦奋斗。同样,正当享受也不是贪图享乐,而是提升审美品位、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努力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二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奋斗”和“享受”的度。美好生活是靠艰苦奋斗得来的,没有奋斗就不会有享受。正当的生活享受也并不妨碍奋斗,同时还能增强奋斗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促进奋斗。因此应带领广大青年学生矢志艰苦奋斗,保持勤俭节约,攻坚克难,求实创新,在奋斗中得到享受,在享受中继续奋斗,实现奋斗和享受的统一。

猜你喜欢

幸福观劳动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习近平幸福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热爱劳动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