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疫情复学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0-01-08廖海霞

科学咨询 2020年18期
关键词:复学心理健康心理

廖海霞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 重庆渝北 401120)

为加强校园疫情防控,指导中小学校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教和师生自我防护工作,各地卫生健康管理部门选派了“卫生防疫指导员”进驻各中小学校,对防疫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笔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部分中小学校过多地重视返校学生的物资防疫和课堂教学工作,却忽视了疫情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调整疫情期间产生的不良情绪,指导学生迅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是学校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提前预判、科学安排,尽快提升学生返校学习的适应能力

中小学生因疫情因素长期居家,复学后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习惯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各校应提前预判,科学安排,尽快提升学生返校学习的适应能力。

(一)做好学生复学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摸底调查工作

复学前可通过电话、钉钉家校群、微信群、QQ群等方式提前与学生及家长沟通,预先了解情况,复学后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定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防止出现极端状况。

(二)做好学生由线上学习转为课堂学习的衔接工作

复学前,各中小学普遍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由于线上教学的时间比较短,任课教师往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压缩,再加上线上教学教师管控力度减弱、学生的自控能力有差异,其听课效果和作业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如果在转换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遇到学习障碍,将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提前发布教学计划安排,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准备返校物品、调整作息时间,在心理和行动上做好复学准备。复学第一周,可适当结合线上教学的一些好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心理上逐渐过渡,慢慢回归课堂教学。随着在校进行课堂学习的慢慢适应,学生心态也会逐渐好起来。

(三)做好学生由家庭生活转为学校生活的衔接工作

复学前,学生在家里实行封闭式管理,生活起居有家长照料,基本不需戴口罩。复学后,为避免因聚集导致疫情传播,学生需佩戴口罩到校学习。学生因为佩戴口罩带来的在交流、用餐、体育活动等方面的不便而产生烦躁心理和逆反心理,若教师沟通方法不当,师生之间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学校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以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关疫情防控教育,让学生了解疫情防控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找到其中的衔接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生活方式,同时让学生自觉的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二、加强引导、关注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重点关注有以下状况的特殊群体学生

一是对疫情过于担忧和受疫情影响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二是性格内向、不适应网上教学方式、因学习有困难产生焦虑情绪的学生,三是过分依赖父母或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学生,四是其他有心理健康隐患或表现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要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由学校统筹安排教师与学生进行定期沟通和交流,指导学生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度过难关。

(二)结合年龄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年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也不一样。小学生返校后更多的表现为“分离焦虑”,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安全感缺失;初高中部分学生由于不适应网上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复学后因学习压力增大而对学习缺乏信心,加剧了在家里就形成的如焦虑、抑郁、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问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安全感缺失等心理问题,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释放紧张情绪,通过表扬加鼓励的方式加以调节。

三、健全机制、加强沟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共管合力

(一)学校应建立与政府、医院、社区、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多级防控工作机制

各地卫健部门应选派“卫生防疫指导员”进驻中小学校,及时指导和帮助学校处理突发情况,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及疫情防控知识解答等人性化服务。如果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及时转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并制订工作方案

一是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设置2-4名同学担任心理健康委员,由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指导他们及时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发现同学有异常的情绪反映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二是建立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年级组长每周应对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研判和疏导,分管德育的校长每学月应对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并向校长或校务会汇报。三是要发挥各学科任课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密切关心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结合本学科教学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学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通过发掘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建立一支校内外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十分必要。校内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校外资源是指各中小学校与学校之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联合与交流活动,可通过引入高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的心理专家资源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学校应强化家校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一是要及时向家长通报自己的教育教学安排,让家长督促孩子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要定期开展线上家校活动,就班上发生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缓解家长的焦虑心理。三是对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问题要多倾听、多理解,同时要主动答疑解惑,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好孩子。

猜你喜欢

复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探讨退役复学大学生生活与就业再适应问题的解决路径
开心复学
心理小测试
全面复学后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