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革初探
——以《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例
2020-01-08刘莎
刘 莎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四川绵阳 62100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科,也应秉承党的教育方针和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1]。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可以把网络资源和媒体技术的先进性、直观性、互动性、海量性等优势可以逐渐渗透到历史教学当中来,各种传统的教学素材、教学方式及其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可以有很大的变革,从而打破历史教学的局限性,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实践成果,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
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感悟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和艰苦探索。有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3]。所以,《正面战场的抗战》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变,更好的体现课标精神,升华教学内容,带给学生新的历史感悟。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转变与实践
(一)打破教材框架,重组课程内容
《正面战场的抗战》这一课题,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几次大会战,即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此外还有炸决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内容分布在“相关史实”和课后“知识拓展”,属于自学内容。
通过了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打破了日本速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这不仅对中国后来的战略反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粉碎了日德法西斯企图联合作战的阴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统的战争题材课程,学生都是非常反感的,因为内容枯燥,乏味,政论性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难接受,即使是成绩好的学生也只能为了分数而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完全背离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精神。但是在“互联网+”技术下,我们可以把这些弊端尽量的最小化,传达出历史学科最本质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达成各种目标。
因此,本课的教学立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①国家层面:国家高度重视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弘扬。
②学校层面: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教育宗旨,重视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③学生层面:网络黑色文化的泛滥,正在腐蚀学生纯洁的心灵。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和教材特点,本课教学重点内容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学难点:抗战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所以教学过程中,完全可对于自学内容留给学生通过教材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完成,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扩展、丰富知识,还能打破讲述战争内容时照本宣科、一讲到底、面面俱到的传统上课模式,调动学生主动性,从而打破教材的固定框架,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重组,实现高效课堂。
(二)凸显教学主题,丰富课堂资源
通过教学立意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本课主题可定为“忠勇魂·家国情”,以“忠勇”为课魂,以“家书”为载体来组织教学。用“忠诚为国——勇荡敌寇——义薄云天——血铸中华”为明线,把“抗战的全面爆发——正面战场的激战——英雄的家国情怀——抗战精神的传承”作为暗线来展开教学。体现抗日将士为保家卫国、实现民族独立而舍生取义、忠勇无畏的精神,充分体现“忠勇魂·家国情”这一主题。
在选取抗战家书方面,主要结合了教材内容和四川乡土历史,通过PPT形象展示各种类型家书,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背景,在老师的引领和学生的朗诵中,共同体会抗战英雄们,为了保家卫国,背井离乡,忠勇无畏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既能实现课堂各个环节的自然过渡,更能让现在的学生跳出教条的笼子,真情实意的感悟历史学科的情感魅力,实现寓教于情的深化,让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素养很好的落地。
如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川军将领傅常将军留给妻儿的“灯柜家书”和来自绵阳三台籍抗日英雄景嘉谟将军留给母亲的“照片家书”,并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深情朗诵家书内容,将孩子的情感迅速代入课程内容中。
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讲述中,也穿插了唐仁屿烈士、中国空军英雄吕基淳和褚定候英雄的家书进行过渡。这样要比平铺直叙的讲战争爆发原因、规模、影响这种单一、枯燥的模式更有课堂渲染力和情感代入效果,让学生真切感知战争时局的焦灼,抗日英雄们精忠报国的大义。
在本课主要内容学习完后,为了进一步展现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战的英雄豪情,教师制作历史数字故事——《血铸中华》,展现中国空军、中国海军、川军等抗日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大义;英勇奋战,血染沙场的英雄壮举!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课堂,还能呼应课程主题——“忠勇魂·家国情”;不仅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能在教师深情并茂的“情感升华”中,产生与中国抗日英烈们同一感情高度,在情感中内化伟大的抗日精神,成功的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共进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一直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对于课堂的内容安排、节奏的把握以及学生的活动都会根据事先的预估按部就班,学生只需被动的听讲。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很平稳,教学效果也许会在一定的时期内比较明显,比如初一年级阶段,学生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兴趣点比较浓厚,可以很顺利的接受。但是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知识面的扩展,如果教师仍然还是教授为主的模式,往往会逐渐消耗学生的兴趣,从而对历史课的感受就只剩下“死记硬背”,毫无主动学习的探究欲,教学效果也渐渐下降,沦为学生口中的“豆芽学科”,只需期末临考时狂背过关即可。这是我们历史教育的一个常见而又让人非常遗憾的现象。为了转变这一现象,我们一线的历史课堂教学工作者应当身先士卒,责无旁贷,积极转变传统的师生课堂教学关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历史常规史料、历史相关的视频,还有相关的历史评论论坛、公众号,都可以成为现代人获取历史知识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很多信息技术来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而不是绝对的权威。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电脑特长,通过网络寻找各种素材,制作抗日有关的PPT课件、撰写历史小论文或手抄报等。而主题可以是抗日战争中的任意一次会战、战役,也可以是乡土历史有关的报道,也可以是某些抗日英雄的光辉事迹。如就川军这个角度,学生可以追寻王铭章将军,了解奠定台儿庄大捷基础的滕县保卫战;也可以探求著名“死字旗”背后“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的热血故事。此外,还可以深入探寻中国空军这些花样的年纪,是如何绚烂绽放的,那些惊心动魄的飞行任务,那些义薄云天的豪情都会带动学生自我寻找答案。还有一些学生对中国远征军的话题很感兴趣,也可以引导他们去了解仁安羌大捷的辉煌,知晓驼峰航线的惊险,深深明白如今太平岁月的来之不易。
在这种教师引领、学生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就会慢慢的趋于平等,成为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相长模式,笔者认为是最能改变现行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困境的办法。
三、结束语
“科技是把双刃剑”。信息大爆炸时代让我们生活学习各方面很便捷的同时,一些网络黑色文化也是很泛滥猖獗。初中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各方都还在发育过程中,很多大是大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教师正面、积极的引导,但是怎么才能有效的让学生自愿接受,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模式,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探究的。
不过,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学生自然生成了正确的对待抗日历史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今后在面对网络、现实中诋毁抗日历史、黑化抗日英雄等方面的言论、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才是我们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