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2020-01-08胡婧
胡 婧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九龙坡 400050)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是指导性文件。文件于发布并实施。 2018年9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推动和引领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优秀文化。
身为一名有着多年语文教育经验的老师,深知当下多数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比较浮躁,处于比较浮浅的程度。同时,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如何融入语文教育课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语文教育以语言素养为基础,逐步培养文学素养,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语文课堂上,诵读经典作为语文教学的根底,如果让经典诵读走进语文课堂,那我们的语文课定会熠熠生辉[1]。本文将对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育展开分析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一、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突出中华经典诵读教育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开启国学教育风气,树立文化教育大国之风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诵读经典走进语文课堂,让经典的博大精深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诵读中华经典,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和文化积淀过浅,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阶段提出了相关目标,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中华经典是十分有利于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的。例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句子可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的——“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正所谓“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学生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便能信手拈来地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哲理。概言之,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诵读中华经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2]。诵读中华经典,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是那么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脍炙人口的《弟子规》是一部规范青少年和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书,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概言之,诵读经典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教育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意义更加深远。
(三)诵读中华经典,能成就学生人生大格局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篇,积篇成章——积累尤其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语文学习。拓展延伸的环节,借助经典诵读,就是学生进行大量积累的好时机。增强传承、弘扬中华经典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听读经典的过程也就是获取经典中的思想文化信息的过程,大量听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也就是在用经典教育学生并进行民族价值观念同构的过程。随着对中华经典文本内容理解和语理认识的加深,学生弘扬中华经典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也会不断增强[3]。
《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蒙学经典和《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都是讲述做人的道理和规范。通过对仁义礼智信的认同和践行,从深层上升华为人的信仰,成为支撑人终生的深沉的、内在的人格力量,成就人的大格局、大视野。与此同时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更能引导学生承担社会重任。国学复兴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问题,因为要找到民族精神的支柱,必须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否则就很难实现民族复兴。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有机的将课堂和传统经典相结合,那些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启发人深思的,催人勤奋的等有灵性的国学经典,都会植根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影响孩子们的言行,熏陶孩子们的情感。
二、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华经典诵读教育
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通过实物形式,也可以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但最主要的形式是通过语言形式。要想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很好地融入到语文教育之中,就要琢磨体现语文学科学语文、用语文的特点,要寓思想教育、文化传承于语言建构与运用之中,让学生在提高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赵从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大量诵读,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开启学生之心智、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4]。
建设充满活力课堂。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这源头活水便是学生心中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建设中,教师应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中华经典的内在动力。让问题成为课程引子,中华经典浩如烟海,为了让无序的经典有序地进入语文教学,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专题化的筛选整合,设计出一个个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群。如“中国传统诗歌”可以按“朝代”“体裁”“题材”“风格”“意象”等进行分类,提出相关问题,同时构成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提升。创设导语情境。在课堂上我们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开展诵读展演、吟诵表演。我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用自己的语言将诗叙述出来,这对于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境和准确理解字、词是很重要的。好的朗读,是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适当举行了一些古诗词的朗诵会和评议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重视长期的熏陶积累。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色彩浓厚的中华经典,我们更需要多听、多读、多思。打造教室文化墙。选取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张贴在教室里,在黑板报专门开辟“中华经典文化”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力争实现家校共建,同家长积极建议,号召每个家庭成为“书香家庭”,建立家庭的中华经典小书屋。
搭配丰富的校园活动。我为促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听经典、说经典、读经典、写经典,我们开展了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组织了“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建设了“中华诵”“经典伴我成长”等一批校园诵读品牌。学生的心田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通过经典诵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孩子们记忆力增强、语文能力提升、知识面扩大、自信心增强,逐渐形成“男生儒雅,女生文雅,教师优雅,学校高雅”的形象,提升了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