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2020-01-08乔晶
乔 晶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南岸 40006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市场,我国已取代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持续提升贸易发展后劲由贸易大国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强国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趋向上升,对外贸易依托的传统比较优势趋向缩减,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市场需求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等因素也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形成冲击。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并尝试探讨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诸多因素,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重要因素。产业集聚是一国或地区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正的外部效应使得企业可通过劳动力、知识、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的便利获取等途径,提升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但是随着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可能会造成“拥挤效应”,从而抑制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针对我国出口贸易和产业集聚发展的特征事实,不少文献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尝试从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出口数量和出口质量两个视角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探讨其政策涵义。
一、产业集聚对出口数量的影响
集聚的相关经济理论指出,产业集聚存在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大量产业或企业集中在特定地域范围,集群内关联企业或产业的劳动力、资金、知识、设备和资源等要素相对集中,由于生产过程的专业化、规模化以及要素资源、基础设施、供求信息的共享,能有效降低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成本,使得集群内相关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从而形成出口竞争优势。而且,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生产网络体系,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供给,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沉淀成本,促进企业的出口扩张。
宣烨、宣思源使用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揭示,通过劳动力市场共享、成本节约、生产不确定性降低、对国外市场需求应变能力增强等途径,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1]。但是,企业位于产业集群内并不必然能够受益于集聚效应而带来出口能力的提升,受益于集群效应的前提是集群内企业能够融入产业集群网络式生产分工产业链或产品链。
白东北、张营营、王珏构建了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出口贸易。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通过劳动力蓄水池效应抵消了劳动力成本攀升对企业出口的负向影响,显著促进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2]。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存在拟凹型关系,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存在拟线性关系;对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程度大于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
张国峰、王永进、李坤望运用职业技能需求和行业职业结构数据构建“沟通密集度”指标,刻画对沟通和交流依赖程度的行业差异,进而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影响企业出口的沟通外溢渠道[3]。该文揭示,产业集聚的沟通外部性显著影响出口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行业对沟通和社交越依赖,其作用效果越强;沟通外部性的出口效应存在产业化、地区化和专业化差异;沟通外部性影响企业出口的作用随地理距离增加而递减;沟通外部性促进一般贸易出口的效应比加工贸易更显著。
白东北、王珏、唐青青构建理论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Heckman选择模型等工具,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中国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机制[4]。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通过教育发展和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其微观渠道是企业融资成本与企业创新活动;金融制度通过融资成本影响企业出口决策,教育制度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影响企业出口二元边际。
二、产业集聚对出口质量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提升出口质量是我国发展成为贸易强国的核心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挥劳动力等要素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创造了出口扩张奇迹,但融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可能会造成“低端锁定”等问题,难以支撑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依托大规模本地化生产体系形成的产业集聚促进出口质量的提升,是基于集聚外部性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一条由内及外的可行路径。
苏丹妮、盛斌、邵朝对基于中国微观数据深入考察了表征本地化生产体系的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5]。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的正面效应大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过度竞争效应,产业集聚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产业集聚的正面效应在一般贸易企业、私营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更占优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过度竞争效应,使得产业集聚对这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大。机制检验表明,产业集聚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固定成本投入效率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资源再配置效应是产业集聚促进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解释了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64.98%。
高晓娜、彭聪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考察产业集聚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6]。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存在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仍处于拐点左侧,即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且,产业集聚对高生产率企业质量促进作用更大。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主要体现在就业密度更高的地区,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效应主要体现在外资企业而非本土企业。
耿晔强、张世铮构建产业集聚与出口产品质量理论模型,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探究产业集聚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7]。实证分析显示,产业集聚总体上显著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业集聚显著提升私营和外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对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小。
刘洪铎、陈和、李文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8]。实证检验的结果揭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越显著,其效应在东部地区最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该文指出,推动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间产业均衡发展是一个重要着力点。
三、总结
通过基于中国出口贸易和产业集聚特征事实展开实证分析的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发现,产业集聚不仅促进我国产品出口数量的增长,也促进我国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在当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依托大规模本地化生产体系形成的产业集聚促进出口数量的增长和出口质量的提升,是持续提升我国贸易发展后劲进而由贸易大国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强国的一条可行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相关实证研究在理论框架和计量策略等方面仍需探讨改进。第一,关于产业集聚、出口质量等变量的度量问题。以出口质量的度量为例,国际贸易领域早期使用单位产品的出口价格作为产品质量的代理变量,但产品出口价格不仅包含产品质量信息也包含产品成本波动和需求冲击等信息,因此该代理变量并不可靠。其后国际贸易领域利用事后推理的思路综合出口产品价格和数量两方面信息测算出口产品质量,但也未能很好地解决该指标跨行业比较时存在的不一致问题。第二,内生性问题。出口数量的增长和出口质量的提升既受到产业集聚等解释变量的影响,同时也可能是产业集聚等相关解释变量变动的原因,相关实证文献未能对由此引起的内生性问题以及其它因素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内生性问题给予充分的思考和有效的处理。
总体而言,上述实证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产业集聚主要呈现出正向外部效应而非拥挤效应,产业集聚是我国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和出口质量提升的重要内生动力,这对我国持续提升贸易发展后劲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强国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第一,转变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思维定式,发挥我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区域比较优势,依托国内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产业集聚的生产网络体系,构筑分工鲜明、良性互动的产业集群,释放集聚经济由内及外助推我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第二,发挥市场在引导产业集聚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切实融入集群式生产分工网络,融入集群产业链或产品链而非仅仅地理意义上的“扎堆”。 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对中西部地区出口数量和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