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阳黄湿重于热型黄疸的临床效果

2020-01-08连媛媛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茵陈转氨酶黄疸

连媛媛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我国患者约占全球的30%,数量约1.2亿[1]。慢乙肝临床表现之一为黄疸,黄疸病程较快,严重者可发展至肝硬化、重症肝炎[2-3]。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多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住院疗程长,费用高昂,为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4]。祖国医学历经千年,博大精深,辨证论治,对于阳黄湿重于热型黄疸,治当利湿化浊,佐以清热,选用针刺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慢性乙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型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6例,女74例,平均年龄(31.49±5.10)岁;平均病程(12.10±3.50)d。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急性黄疸型肝炎慢乙肝的诊断标准[5];符合《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病”的诊断与辨证标准[6],辨证为阳黄湿重于热证;年龄25~55岁,病程≥3 d者;均为初次发病,血清抗HAV IgM阳性,血清总胆红素(TBil)≥85.5 μmol/L者;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其他类型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等;其他类型疾病造成黄疸的患者,如胰腺癌、肝癌、胆道梗阻等;中医辨证为非阳黄湿重于热型黄疸;伴有严重血液、肾、内分泌系统等疾病患者。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腺苷蛋氨酸静点,500 mg/d;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内庭、太冲、胆俞穴,1次/d,口服茵陈五苓散加减100 mL,1次/d。操作:采用不锈钢毫针,常规刺法,留针30 min,隔10 min捻转1次,用提插泻法。茵陈五苓散加减药物组成:茵陈30 g,泽泻15 g,藿香12 g,茯苓9 g,猪苓9 g,白术9 g,桂枝6 g。煎煮方法:中药加入凉水或者温水,水量以没过药面5 cm左右,浸泡40~60 min;大火开锅后煎煮20 min左右,将药液倒出,重新加入水,没过药面3 cm左右即可,第2次开锅后煎煮15 min左右;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在一起,药量总共大约100 mL左右即可。14 d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情况。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痊愈:黄疸消退,血清总胆红素指数恢复正常;好转:黄疸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指数下降,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前后黄疸无改变,血清总胆红素指数无改善甚至上升。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表1) 实验组痊愈率为45.00%,对照组痊愈率为25.0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表2) 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实验组 80 结合胆红素/(μmol·L-1) 68.52±5.26 31.91±3.85 50.208 <0.05对照组 80 67.97±4.72 44.50±3.44 35.925 <0.05 t值 0.700 -21.818 P值 >0.05 <0.05实验组 80 血清总胆红素/(μmol·L-1) 99.51±6.93 38.68±4.56 65.585 <0.05对照组 80 99.67±4.15 55.61±6.77 49.650 <0.05 t值 -0.184 -18.566 P值 >0.05 <0.05实验组 80 谷丙转氨酶/(U·L-1) 75.50±14.97 38.05±3.86 21.662 <0.05对照组 80 75.59±16.22 46.39±4.24 15.580 <0.05 t值 -0.038 -13.003 P值 >0.05 <0.05实验组 80 谷草转氨酶/(U·L-1) 97.99±5.35 30.50±3.21 96.686 <0.05对照组 80 98.77±4.97 41.62±3.13 87.033 <0.05 t值 -0.953 -22.164 P值 >0.05 <0.05

3 讨论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黄疸病变主要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侵害肝脏,肝脏细胞不断代谢,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侵害越来越严重,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由肝脏代谢的胆红素发生障碍,表现为黄疸[8]。胆红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脂溶性的,另一种是水溶性的。水溶性的胆红素危害相对较小,脂溶性胆红素严重影响人体的神经功能,对人体产生巨大的损害[9]。祖国医学中,黄疸型肝炎属于“胁痛”“黄疸”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黄疸与外感湿热疫毒密切相关。肝胆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位置,主要为湿热[10],湿从热化,湿热搏结,发为阳黄。湿热搏结,深入营血,熏灼肝胆,胆道受损胆汁泛溢肌肤。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对于阳黄湿重于热型黄疸,治当利湿化浊,佐以清热,选用针刺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发现采用针刺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的实验组治疗2周后,实验组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针刺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结合西医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胆俞、阳陵泉泻其肝胆气热;配太冲泻肝火,疏肝胆之经气;足三里健脾利湿;内庭为足阳明之荣,泻脾胃之湿热。诸穴合用清热利湿,疏肝健脾,利胆退黄。茵陈五苓汤组方选用茵陈、茯苓、泽泻、白术、猪苓、桂枝等,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利湿清热退黄之功效。方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茯苓、猪苓和泽泻淡渗利湿,茯苓利中有补,淡则能渗,甘则能补,补猪苓无补脾之憾;猪苓淡重于甘,以渗淡见长,分泻表间之邪,助茯苓利水渗湿之功;泽泻长于行水,可清泻肾火、渗泻水道,宣通内脏之湿;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桂枝疏肝肃肺、调和营卫,温助阳气。蔡小蓉等[11]研究发现茵陈五苓散的化学成分多糖类、萜类、香豆素类及挥发油等,能够缓解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之症。何立春等[12]研究发现茵陈五芩散具有明显降低转氨酶、消退黄疸、保护肝细胞等作用。茵陈能够增加胆汁流量,疏通肝内毛细胆管,抑制炎症反应,同时诱导肝酶系统摄取和转化胆红素,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从而抑制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排泄,降低胆红素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13]。茯苓、白术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转氨酶,从而发挥保肝作用。另外白术还具有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肿瘤、利尿、抗炎、保护心血管、减肥、降血糖等作用[14]。泽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肾结石、免疫调节、降血糖、肝保护、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应激等作用[15]。猪苓具有利尿、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保肝、抑菌、促进头发生长等作用[16]。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行水、利湿清热退黄之功效。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提高慢性乙型肝炎伴黄疸的康复率,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茵陈转氨酶黄疸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不负春天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湿热黄疸有茵陈
二月茵陈最为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