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卫星不稳定在结直肠癌预后及治疗指导中的研究进展*

2020-01-07程钰庞皓玥段绍杰综述胡凯文审校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0年4期
关键词:微卫星检查点生存期

程钰,庞皓玥,段绍杰 综述,胡凯文 审校

100029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程钰、庞皓玥、段绍杰);100078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肿瘤科(胡凯文)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CRC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迅速攀升,并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国民健康[1-2]。基因组不稳定是CRC的主要特征之一,具体包括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染色体不稳定和CpG岛甲基化(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CIMP)三个方面。微卫星是基因组中的一段具有高度突变性的简单重复序列,当微卫星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增减突变即称为MSI。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等)出现突变或表达异常造成的MMR蛋白缺乏(MMR deficient,d-MMR)是MSI出现的罪魁祸首。根据MSI突变位点数量的多少,可以将其划分为高MSI型(MSI-H)、低MSI型(MSI-L)及无MSI型(microsatellite stable,MSS)。其中,MSI-L因与MSS具有高度相似的临床特征而常被归为一类。MSI-H型CRC患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6]:好发于右半结肠;以女性为主;粘液腺、印戒细胞癌多见;分化程度低;淋巴细胞浸润;淋巴转移较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了MSI和CRC的预后相关[7],近年来MSI在CRC中的治疗指导作用成为了研究热点,并形成了多个较为成熟的指南意见。本文关注MSI在CRC中的预后及治疗指导价值,收集最新国内外研究文献,探讨该领域的争议与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1 MSI在CRC中的预后作用的争议

MSI在CRC中最早被发掘出的是其预后指导价值。国内主流观点长期对MSI-H的预后作用持乐观态度,然而国外近几年许多预后性研究却莫衷一是。研究者们发现部分MSI-H型CRC患者不仅出现相反的预后结果,还提示了令人担忧的相关分子线索。本章节探讨争议出现的缘由,试为研究者们带来启发。

1.1 MSI-H型CRC的预后受到TNM分期影响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同样存在MSI-H特征的CRC出现不同预后差异主要受分期影响。MSI-H在肿瘤各分期下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其早期发生率可达19.72%,晚期发生率远远低于早期,常不足5%[8-9]。MSI-H出现在结肠癌I、II期表明预后良好已被广泛接受,III期的预后仍存在争议,IV期结肠癌的MSI-H状态往往提示预后不良。早在2005年,Benatti等[10]对所有分期的CRC患者进行统计,认为MSI-H型CRC在II-III期存在明显生存期优势,但在IV期的结果似乎走向相反的方向。而Popat等[11]的meta分析显示,MSI-H型CRC的死亡风险在所有分期中一致较低。一项2014年包含7 803例患者数据的meta分析显示,III期患者的MSI状态与预后没有明显相关性[12]。近期,Taieb等[13]进行了一个7项研究的汇总,在2 630例CRC复发患者中行多变量分析,发现III期肿瘤患者在辅助化疗后免疫治疗前阶段,MSI-H /d-MMR表型者拥有更好的预后。虽然许多研究[14-15]预见性地发现了MSI-H在IV期的CRC患者中预后较差的特征,但由于MSI-H占比过小,较低的样本量始终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Venderbosch等[9]的一项专门针对转移性CRC的3 063例meta分析中展示了具有MSI-H/d-MMR特征的患者更低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使得IV期MSI-H生存期更短的证据更为充分。有学者认为[16],II期CRC患者存在手术和辅助化疗的适应证及高获益结果,且MSI-H在该期占比较高,导致了MSI-H在总体上预示了一个更好的生存期。但我国一项纳入271例II期及IV期结肠癌的研究否定了这个观点;在早期和晚期样本比例接近1∶1的情况下,该研究仍然得出了MSI-H提示预后良好的结果[17]。

进一步研究表明,MSI-H型CRC不同分期下的预后差异可能与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相关:1)与周围免疫环境的相互作用:MSI肿瘤显示出微环境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和活化Th1细胞的高浸润状态[18],这或许是早期MSI-H型CRC较好预后的原因之一。但在肿瘤后期,为平衡这种高Th1/CTL微环境,MSI-H型CRC上调多个免疫检查点形成免疫抑制环境,如CTC相关蛋白4(CTC-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等[19-20]。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攻击,迅速增殖、转移,是晚期MSI-H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2)与肿瘤血管生长相关: Otto等[21]发现MSI-H型较MSS型CRC肝转移患者拥有更高的循环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这提示着MSI-H可能以某种通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同样,De Smedt等[22]发现MSI-H型肿瘤相比MSS可以观察到更高的微血管密度。虽然有研究趋势倾向MSI-H与VEGF水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率及微血管计数呈负相关[23-25],并映射了MSI-H型CRC伴随了一种低侵袭、高预后的模式[26],但笔者溯源得到的文献年代较早,并且上述临床研究对象均为可接受手术的早期患者,并不能反映晚期MSI-H在转移上的作用;3)与肿瘤转移模式相关:一项针对晚期肿瘤的转移模式影响MSI预后的相关研究发现,存在MSI-H特征的血行淋巴转移(肝、肺、淋巴结)CRC预后最差,而单纯性腹膜转移的MSI-H患者预后比各种转移模式的IV期MSS肿瘤患者都要好[27]。

1.2 MSI-H型CRC的预后受人种及检测影响

MSI-H在不同人种中分布情况存在差异,目前研究发现非裔美国人CRC患者MSI-H发生率最高达45%,高加索人群约8%~20%,而亚洲人最低,小于<10%[28]。有研究发现[29],东亚种族的CRC中CIMP高表达(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high,CIMP-H)和BRAF突变率较低,而大多数散发性MSI-H型CRC来自CIMP-H,MSI-H又与BRAF存在一致性。因此,东亚CRC患者低MSI-H发生率可能和种族遗传或环境差异相关。围绕MSI-H型CRC存在的各种族基因异质性必然会对预后差异存在影响。同时,不同人种之间检测位点也有所不同。国内外对于MSI-H检测位点大多使用的是基于高加索人群的MSI基因座组, Bai等[30]验证出NCI MSI组是更适合东亚CRC患者的MSI检测位点,该位点组由2个单核苷酸基因座(BAT25,BAT26)和3个二核苷酸基因座(D2S123,D5S346,D17S250)组成。目前国内对于MSI-H型CRC人群的筛选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二代测序、鉴定d-MMR等。因为IHC具有经济、快捷等优势,在临床试验中较为常用,但其针对MSI检测有效率仅45%~75%。研究者们更主张通过PCR检测MSI或通过针对dMMR的IHC进行MSI-H型CRC筛查[28]。如此一来,MSI检测位点及检测方法的不统一必然也会导致各方预后数据的误差。

1.3 MSI-H型CRC的预后受其它通路影响

CRC中可能存在多个微卫星相关分子通路,虽然目前研究还未能找到这些分子通路,但可从MSI与其他生物分子的互相影响中初见端倪。BRAF突变与MSI-H呈正相关,并且是IV期MSI-H型CRC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但部分研究通过调整肿瘤特征组合发现,MSI状态可以调节BRAF的不良生存预后[31-33]。如果能够在分子层面解释MSI和BRAF突变之间的关系,或许能够为未来治疗打开突破口。国际CRC亚型联盟根据CRC生物学特征提出了4种分子亚型(consensus molecular subtypes,CMS),分别为CMS1(MSI免疫型)、CMS2(经典型)、CMS3(代谢型)和CMS4(间质型)[34]。其中CMS1以高MSI、高CIMP及BRAF突变的组合为主要分子特征,高免疫浸润及免疫逃避为生物学特征,预后呈两极分化趋势,即总生存期长和复发后存活率低。虽然CMS3亚型中包含MSI特征,但低CIMP、高KRAS突变的分子组合模式带来了代谢适应突变的生物学表现,以及中等预后结果。此外,MSI在各个研究中的预后分歧还有可能受肿瘤位置(左、右半结肠)、统计学方法、环境因素等影响,在未来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综上所述,MSI-H型CRC的预后研究受到疾病分期、人种及检测、分子生物组合模式以及统计、病理等影响。IV期MSI-H样本量的限制是导致前期预后性研究普遍乐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扩大样本量或者荟萃分析是进一步研究的推荐方式。国内既往针对该预后性研究存在对人种差异认识不足、检测方法难以统一甚至统计上的错误,严格地控制试验、统计方法并进行全程、分期化的研究才能得出证据性更充分的结论。此外,MSI相关基础研究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我们可以看到MSI-H与不同分子的组合模式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的预后,这种有趣的现象下究竟隐藏了多少分子通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2 MSI对CRC治疗指导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具有MSI-H特征CRC在不同治疗下预后明显不同,这开辟了使用MSI指导临床治疗的道路。

2.1 MSI对手术的指导意义

目前研究认为[35],II、III期MSI-H型CRC患者在接受根治术的预后明显好于MSS型肿瘤。早期肿瘤行手术治疗已无可非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使用MSI指导晚期肿瘤的手术治疗?手术根除寡转移瘤是CRC肝转移的治疗方法之一,已有研究证明有限肝转移在转移灶切除后可显著延长生存期[36],但许多情况下仍不能阻止肿瘤的复发。临床风险评分(clinical risk score, CRS)认为[37-38]:转移灶>5 cm;首次手术淋巴结(+);肝转移前无病间隔<12个月;肝转移灶>1个;癌胚抗原>200 ng·mL-1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MSI-H型患者的CRS较MSS型患者显著偏高。因此,MSS型的患者是手术根除寡转移瘤的优势人群,并且不推荐MSI-H型患者冒风险直接行寡转移灶切除[21]。那值得思考的是,MSI-H型的CRC肝转移患者手术前期联合强化治疗是否可以改善其预后?这或许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突破方向。

2.2 MSI对化疗的指导意义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微卫星状态在化疗中的指导作用。II期的MSI-H型CRC患者预后良好,且不能从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5-FU)辅助化疗中获益已获得了业界一致认同[39]。目前NCCN结直肠临床实践指南[40]已就此完善对CRC患者进行MMR及MSI检测的建议。因此“单纯接受手术治疗”是II期MSI-H型CRC的最佳治疗手段。那么III期MSI-H型CRC术后辅助化疗该如何抉择?NCCTG N0147临床研究发现,奥沙利铂并没有表现出在MSI-H患者中的优势作用,但可以中和5-FU的较差疗效。另一项纳入该试验的汇总分析[41]认为MSI-H是III期CRC患者FOLFOX辅助化疗的有利预后因素,肯定了奥沙利铂在III期MSI-H患者中的应用优势。Bertagnolli等[42]发现MSI-H患者接受伊立替康联合5-FU辅助化疗效果较好,但OS及安全性未见明显优势。国内一项细胞实验发现雷替曲塞能够对MSI-H型的CRC细胞株产生明显的促凋亡作用,或许可以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研究[43]。

2.3 MSI对免疫治疗的指导意义

免疫治疗是当今研究热点,也是未来肿瘤治疗最有潜力的治疗手段。目前,只有一小部分人群可以从免疫检查点封锁治疗中获益。因此,筛选出该治疗的优势人群特征极为重要。在许多指标中,dMMR/MSI-H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进行ICB治疗时,PD-L1的表达似乎与患者获益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绝大多数MSI-H患者可以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获益[44]。并且,MSI-H因为缺乏瘤内异质性,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其存在更好的疗效、更低的耐药性、更小的失败率以及更少的重复检测率[29]。2017年ASCO会议上Andre教授的团队肯定了d-MMR/MSI-H的CRC患者纳武单抗+IPI单抗可控的安全性及较好的临床效果。迄今为止,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抑制剂(pembrolizumab)已被批准用于d-MMR/MSI-H难治性或转移性实体肿瘤,并且纳武单抗被批准用于具有d-MMR/MSI-H的CRC患者。然而,并不是所有MSI-H型CR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都敏感,免疫逃避机制也不仅仅这一条通路[45]。Brand等[46]发现MSI-H亚型中糖酵解增加与免疫抑制相关,这与糖酵解重要产物——乳酸能够抑制CD8+T细胞有关。并且,糖酵解酶与MSI-H肿瘤中的CD8+T细胞浸润也呈负相关,而MSS型CRC无此特征。这提示糖酵解抑制剂或许可以配合检查点治疗提高MSI肿瘤治疗有效率[47]。

3 总结与展望

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升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故而对其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精准医学理念地引入,人们已经可以从基因层面对结直肠癌的病因进行研究。MSI作为基因组不稳定的表现之一,其在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对CRC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指导有重要意义,其临床价值值得更多学者深入研究。未来,可以将基因组与转录组、蛋白质组学等多个层面相整合并且不断探索,为CRC患者带来最佳的防治方案,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作者声明:本文全部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并承诺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资料等已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可接受核查。

学术不端:本文在初审、返修及出版前均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经同行专家双盲外审,达到刊发要求。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文章版权:本文出版前已与全体作者签署了论文授权书等协议。

猜你喜欢

微卫星检查点生存期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评估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
绿鳍马面鲀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
Spark效用感知的检查点缓存并行清理策略①
基于转录组西施舌微卫星标记开发及隐种鉴定
花斑无须鲶(Ageneiosus marmoratus)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研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分层检查点的近似最优周期计算模型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肝癌TACE术后生存期小于1年及大于3年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肿瘤检查点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