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牙兵问题原因探究
2020-01-07王奕腾
王奕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北京 100028)
本文所讨论唐末及五代十国的牙兵,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人军队,是地方专兵的产物。唐末五代时期牙兵数量大规模增长,第一支牙兵由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唐广德元年(763)建立,随后军阀与节度使们纷纷效仿。牙兵的首要任务是守护牙城与保卫节度使,但在唐末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也作为最精锐的部队参与战斗。本文从唐末藩镇战争、兵制改革、牙兵自身的特殊属性等角度,力图探究牙兵在唐末五代时期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一、失控的地方
藩镇,本是唐中央政府为防止边疆异族入侵而置,希望达到以藩屏唐的效果,但最终却适得其反。“及其末也,强臣悍将兵布天下,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①安史之乱前后,地方藩镇军队的实力已渐渐与中央并驾齐驱,中央政府所依赖的军队,只有一些忠于朝廷的藩镇军队,以及中央禁军,但是这种平衡在黄巢起义后被彻底打破。[1]
黄巢攻陷长安之后,唐僖宗出逃入蜀,不得不授予各地节度使以“墨敕”权力,即自由任命官员、招募军队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黄巢被剿灭的速度,但中央政府完全失去了对藩镇官员的任命权。墨敕的流向地方更导致地方军队的扩大,使其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
从税收上看,唐朝时期南方藩镇承担大部分的赋税上贡,但是南北方藩镇相继出现独立之心,使得唐中央政府的税收不断下降。[2]“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但岁时献奉而已。”②唐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地区不过只有数十州,地方藩镇大都施行内部自治管理。“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③
这表明唐中央政府失去了政治、军事、赋税的绝对控制权,国家逐渐走向分裂,“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④牙兵也就是自此时,数量陡增。[3]
二、兵制的改革
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军事政策,满足了唐初战争的需要。府兵以自耕农为主要兵源,配以少量官僚和大地主,府兵的装备马匹全需自备。唐玄宗时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增多,玄宗前每三年补充缺额,玄宗改为六年,服役期变长也就意味着每个士兵的消耗变大,对自耕农来讲负担变重。士兵无法返乡耕地,使土地荒废与思乡厌战的情绪扩散。新老士兵交替时间长,融合难度大,使整支军队的军事水平下降,府兵制逐渐崩坏。
唐代的府兵制与均田制挂钩。随着唐朝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政府手中的无主荒地越来越少,导致出现了授田不均、不足以及无田可授的局面,这使得均田制与租庸调制逐渐崩溃,府兵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经济条件,开始瓦解。府兵的瓦解是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至天宝年间府兵制逐渐被废止,到了德宗年间,中央禁军竟也损耗殆尽,“河北盗且起,数出禁军征伐,神策之士多斗死者,建中四年下诏募兵”⑤,募兵于是扩大到全国范围。墨敕从中央流向地方,推动了募兵的私有化,提高了军人拥兵专擅或割据的可能性。[4]
唐代施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府兵制建立在军户相承的基础之上,府兵制的破坏造成大量军户无地可耕,无役可戍,而政府禁止擅变户籍,故产生大量擅自逃离的军户。唐朝中后期因为连年战乱,赋税深重,大量农民成为流民,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与社会安全。这些流民为了求得生存,最快的手段就是参军入伍,这也无疑为竞相割据的军阀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为牙兵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客观条件。
军阀们又对牙兵给予良好的待遇来收买人心,或是建立义父子,或是战友情谊,提高牙兵的忠诚度。募兵制将经济利益与战斗实力直接挂钩,调动了军队的战斗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募兵制在藩镇内的推广使牙兵正规化、制度化、规模化、社会化。
三、藩镇军阀的必需品——牙兵
牙兵的建立是由地方军阀直接推动产生的。唐天宝年间设立十方节度使,到元和十五年已有藩镇48个,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附近,导致资源短缺,各藩镇频繁开战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巩固在地方上的统治。军阀们必须招募一支战斗力更高,更加忠心的牙兵。
牙兵的建立其实就是藩镇外部与内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为了防止中央禁军联合其他势力反扑,又是为了逐鹿中原做准备,牙兵的强悍就显得尤为重要。杨行密的黑云都,其兵源是孙儒降兵。“行密收儒余兵数千,以皂衣蒙甲,‘黑云都’,常以为亲军,使之先登陷阵,四邻畏之。”⑥既然是一支亲军,黑云都肩负着保卫杨行密及其家人的重任而深得信任。凭借这支精锐的牙兵与募兵而得的可靠军队,杨行密实际已经脱离了唐中央政府的控制。[5]
五代的大藩与各政权都有自己的精锐牙兵。朱梁与河东李氏政权是唐末藩镇割据中的最大最强的两个地方政权,在其接壤地带是两家争夺激烈的地方。银枪效节都的建立者是后梁杨师厚。他晚年置银枪效节军凡数千人,皆选摘晓锐。其所选摘范围当主要是后梁禁军与魏博军队,因此,战斗力很是强悍的此军遂成为魏博最精锐的部队。这支牙兵一直活跃于后梁与河东交界地,让河东李氏政权尤为忌惮,而银枪效节都的背梁归唐也是推动后梁灭亡与后唐建立的重要推手。
当然,牙兵除了上阵杀敌,更重要的任务是保护节度使的安全。唐末节度使随时可能会被杀害,或是中央一纸调文,让节度使移镇他方,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路上就只落得被仇家杀害的下场。不仅仅是外部的威胁,地方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往往因利益分配不平衡使下层士兵起兵哗变推翻节度使的统治。因此,拥有一支忠诚又令人畏惧的牙兵实属必需品。著名的牙兵如后梁的厅子都、银枪效节都,后唐的鸦军、义儿军,后晋的天威军、吴的黑云都、吴越的八都兵,都无不为巩固其节度使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6]
四、牙兵的悍勇与忠诚度
五代十国时期,牙兵战斗力最强的后唐,牙兵数量最多的后梁,牙兵持续时间最久的魏博,都地处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的地区,或是与北方少数民族距离极近,又或是本身就有草原民族血统。在这些地方,民族融合在不断地进行着,汉人逐渐胡化,多习弓马之术,民风剽悍。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政权影响汉人,汉人也在自我适应着。边疆地带地处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处,耕地少草场多。小范围的民族冲突也使汉人提高战斗力,能够与少数民族一战,当地逐渐形成好勇尚武善斗的风气,多以当兵作为出路。这也无疑为牙兵大规模的增长与战斗力的提高奠基,但同时也助长了牙兵的悍勇与跋扈之风。[7]
虽然军阀们希望手中拥有的是一支剽悍又忠诚的军队,但牙兵似乎是在剽悍与忠诚间做了一道选择题。军阀们如果选择较为忠诚的牙兵,就要以相应的战斗力作为牺牲,如果招募骁勇善战的牙兵却会使军队逐渐跋扈。军阀们不得不提防与打压着牙兵,主帅与牙兵的矛盾也就产生,并在战闲时刻愈演愈烈。剽悍与忠诚兼顾、能够誓死效忠主帅的牙兵在五代十国中凤毛麟角,银枪效节都与义儿军的叛变都使得两位皇帝殒命,军阀们对此深有所感,因为有的军阀最开始就是凭借军队哗变而上台。基于此,地方军阀既需要牙兵的力量,也惧怕牙兵的隐患,因此采取办法,对牙兵进行制衡监督。比如杨师厚深识“时魏恃牙兵,其帅得以倔强”⑦,在控领后梁禁军后,又置牙兵,此举含有他依恃牙兵力量来加强对禁军控制的意图。这种众建牙兵而少其力的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牙兵的增长。[8]
五、结论
牙兵的爆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中央与地方的平衡被打破,募兵制大范围推广,藩镇割据战争大规模爆发,作为割据军阀私人武装的牙兵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又由于牙兵自身的特点,使得唐末五代时期牙兵出现大规模增长现象。
注释:
① (宋)欧阳修,宋祁 等.新唐书·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31。
② (后晋)刘昫 等.旧唐书·僖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703.
③ 《旧唐书·僖宗本纪》,第713页。
④ 《新唐书·兵志》,第1330页。
⑤ 《新唐书·兵志》,第1333页。
⑥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吴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74,749。
⑦ (宋)薛居正 等.旧五代史·杨师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