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坎地沙坦应用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0-01-06马东锋
马东锋
(郑州市三棉医院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7)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转变,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肥胖等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研究表明[1]:向心性肥胖及高血压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且二者常互相影响,合并发生,使心血管的损害程度进一步加重。因此肥胖型高血压在心血管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肥胖型高血压患者不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且由于会破坏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造成极高的死亡率。肥胖型高血压患者不仅仅表现为高血压、肥胖等症状,且会出现血尿酸升高、血脂升高等代谢异常,此类症状则会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故对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需在有效控压的同时降低其心、脑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发生十分必要。坎地沙坦近年来在临床高血压治疗中广泛应用,常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药物,主要功能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而发挥降压效果,此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并不影响心、肾功能,且可能对其代谢有一定改善效果,因此常用于治疗因代谢紊乱所造成的高血压,二甲双胍可对人体胰岛素抵抗有改善效果,是一种常用的降糖药物,另外二甲双胍具有减少血管平滑肌的张力而能够减轻患者的血压水平,因此常作为治疗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本研究试探讨两者联合用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对其左心室重构和体脂分布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均经血压测量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确诊[2],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不低于28 kg·m-2,女性腰围≥80 cm,男性腰围≥90 cm,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明确伴有糖尿病者、重度高血压及药物禁忌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单药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48~61岁,平均54.76±5.21岁;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58.92±11.83 mmHg;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5.92±6.13 mmHg,联合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46~62岁,平均54.58±5.43岁;SBP 159.07±12.03 mmHg;DBP 95.87±5.93 mmHg,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锻炼及食盐摄入量控制基础上,单药组口服坎地沙坦(国药准字H20030771,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片/次,4 mg,Qd,联合组加服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23370,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1片/次,0.5g,Bid,两组均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疗效观察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评估两组疗效,显效:DBP≤80 mmHg,SBP≤130 mmHg;有效:130 mmHg≤SBP<140 mmHg,80 mmHg≤DBP<90 mmHg;无效:SBP≥140 mmHg,DBP≥90 mmHg。
1.3.2血压情况
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血压,均测量3次后取其均值并作对比,治疗结束后1 d即测量,于晨起测量。
1.3.3肥胖及体脂分布情况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腰围及体重进行测量,均测3次后取其均值,治疗结束后1 d开始测量,晨起测量,并对其空腹时腹部腹腔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A)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A)进行检测并对比,水平越低越好。
1.3.4左心室重构情况
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进行检测与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联合组显效4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4%(54/57),单药组40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29%(4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12,P=0.0204<0.05)。
2.2 血压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SBP和DBP均明显下降(P<0.05),且6月末联合组患者明显优于单药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情况治疗前后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单药组相比,bP<0.05。
2.3 体脂分布及肥胖情况
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腰围、BMI、SA及V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6月末联合组的BMI、SA及VA水平明显优于单药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肥胖程度及体脂分布情况治疗前后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cP<0.05,与单药组相比,dP<0.05。
2.4 左心室重构
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LVMI、LVEDD、IVST及LVPWT水平均低明显降低(P<0.05),6月末联合组优于单药组(P<0.05),见表3。
表3 左心室重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eP<0.05;与单药组相比,fP<0.05。
3 讨论
高血压发病原因与精神应激及饮食因素等环境因素和遗传等有关,为两种易感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而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完整的认识,多认为其与机体内肾型水钠潴留、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胰岛素抵抗、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被异常激活剂细胞膜上发生异常离子转运等有关,故针对上述发病原因,临床该病治疗常用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4]。研究表明[5]:高血压患者中多数合并有肥胖的发生,而肥胖的加重,又促进了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的发生,而合并有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对其体重进行控制也有助于控制其血压,故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需将血压有效控制在平稳水平的同时,改善其代谢及相关靶器官病变十分必要。
坎地沙坦为一种新型ARB类药物,可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AngⅡ)的结合过程有特异性阻断效果,使体内释放醛固酮减少,并拮抗血管紧张素的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和促进血管收缩过程,从而发挥明显的降压效果,AngⅡ被阻断后,其对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的肥大增殖作用相应被抑制,从而一定程度的阻断并逆转其血管和心室重构的发生,还可一定程度的使患者体内脂及糖等物质代谢过程被改善,降低氧化应急水平,使血管僵硬程度及内皮功能改善,从而延缓并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利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6]。二甲双胍可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从而促进葡萄糖在周围组织中的无氧酵解和利用,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态等代谢改善作用外,还可能具有一定的血压调节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SBP、SDBP、LVMI、LVEDD、IVST及LVPWT水平均低于单药组,此与蒲静等人[7]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8]:坎地沙坦除常规降压作用外,其AngⅡ阻断效果的同时,对机体葡萄糖转运载体T4的表达和葡萄糖在骨骼肌的转运均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还可对过氧化脂质体增值激活受体γ的激活过程有激活作用,从而使与其相关的脂肪细胞分化过程被激活,使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还可对PPARδ有激活作用,进而使患者血压及体重降低。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体脂分布及体重均有明显改善,但联合组患者6月末BMI、SA及VA水平均低于单药组,此可能与二甲双胍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改善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坎地沙坦可特异性阻断可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受体和(AngⅡ)的结合,减少醛固酮释放,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并逆转心室重构,还可能有糖脂代谢改善效果,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机体代谢,一定程度上促进血压控制,两药联合可明显改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体脂分布和左心室重构状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