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的价值对比

2020-01-06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多发性螺旋检出率

李 鑫

(安阳市中医院影像科,河南 安阳 45500)

脑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不同原因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尽早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1]。因此及早对脑梗死进行诊断,给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中常采用3.0T核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64排螺旋CT检查可通过X 射线、γ射线扫描患者检查部位,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图像上可反映组织吸收X线的情况。3.0T核磁共振成像主要通过记录脑细胞核内氢元素同脑细胞之间的共振成像,发现脑细胞活动异常,诊断病灶。不同的诊断方式其诊断结果不同,因此需要寻找较为准确的诊断方式。本次研究旨在探讨3.0T核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在多发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现将我院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使用3.0T核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龄在45~72岁,平均年龄62.84±4.69岁;既往病史:风湿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23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22例。发病时间:24 h以内25例、24~72 h27例、72 h以上15例。发病原因:动脉粥样硬化9例、高血压26例、颅脑外伤12例。临床症状:偏瘫12例、语言障碍15例、痴呆8例、昏迷8例、意识障碍22例。

纳入标准:(1)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2)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3)均自愿参加,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脑梗死疾病史(2)伴有血液系统疾病(3)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4)精神疾病史(5)存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动脉瘤手术等手术史(6)无法同时接受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7)病历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

1.2.164排螺旋CT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型64排螺旋CT机平扫患者脑部,电流为120 mA,电压为120 Kv,层厚为6.0~8.0 mm,层距为(6.0~8.0 mm,扫描范围为听眦线以上,拍摄骨窗及脑创影像。

1.2.23.0T核磁共振成像

采用美国GE公司3.0T核磁共振成像机扫描患者脑部T1WI、T2WI、DWI横断面图像与 T2-FLAIR冠状位图像,层厚为6.0~8.0 mm,层距为6.0~8.0 mm。

1.3 典型病例

女性75岁,突发左眼视力模糊,巴氏征阳性,CT 表现:右侧枕叶片状稍低密度影。MRI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高信号。诊断:右侧枕叶急性脑梗死,见图1。

图1

1.4 疗效判断标准及观察指标

比较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对患者病变检出情况、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病灶大小、病灶检出数、检查时间以及不同梗死部位的异常检出率情况[3]。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发病时间患者的检出情况的结果

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24 h以内、24~72 h内的检出率均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P<0.05)。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72 h以上的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式对不同发病时间患者的检出情况(例(%))

注:与64排螺旋CT检查相比,*P<0.05。

2.2 比较两种方式的脑梗死指标的结果

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平均病灶大小、平均检查时间均低于64排螺旋CT检查,病灶平均检出数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两种方式的脑梗死指标的结果

注:与64排螺旋CT检查相比,*P<0.05。

2.3 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病灶位置检出情况的结果

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顶叶、基底节区、丘脑、额叶、脑干位置病灶检出率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病灶位置检出情况的结果(例(%))

注:与64排螺旋CT检查相比,*P<0.05。

3 讨论

多发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患者病情,从而为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进而降低患者致残致死率,改善患者预后[4]。大多数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可根据患者当时的临床体征、神经症状以及疾病诱发原因作出初步诊断,但临床中有部分患者由于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可能与其他疾病的诊断相混淆,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进而延误治疗时机,不利于患者预后[5]。并且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或溶栓治疗,而早期溶栓治疗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因此需要更为准确的知道患者病灶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有效的治疗[6]。所以非常有必要开展影像学检查,提高患者诊断率。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二种检查方式,可在正常组织中准确区分病理组织,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进行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24 h以内、24~72 h内的检出率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72 h以上的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平均病灶大小、平均检查时间均低于64排螺旋CT检查,病灶平均检出数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原因是因为64排螺旋CT检查可通过X 射线、γ射线扫描患者检查部位,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图像上可反映组织吸收X线的情况[7]。正常组织与病灶组织吸收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可判断病灶组织情况,但其容易受到骨性结构影响,无法发现未扩散的病灶和微小病灶,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8]。并且在扫描颅脑脑干、额叶、基底节区等位置时图像清晰度不够,无法发现病灶,造成检出率较低。而3.0T核磁共振成像主要通过记录脑细胞核内氢元素同脑细胞之间的共振成像,发现脑细胞活动异常,诊断病灶[9]。在患者发病早期就可进行诊断,而64排螺旋CT需要24 h后才可通过图像判断。3.0T核磁共振成像分辨率高,不受骨性结构影响,可发现微小病灶,有利于提高病灶检出率,因此更多的发现微小病灶,可能降低平均病灶大小。

3.0T核磁共振成像在多发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相较于64排螺旋CT检查而言诊断更加准确,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多发性螺旋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旋风“螺旋丸”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