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
2020-01-04吉安亚
吉安亚
[摘 要] 通过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生自主学习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从中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剖析,最后探讨了提升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化评价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生;自主学习;网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110-02
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自主学习正成为当代高职生乃至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斯(Barth)指出,如今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98%需要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因此,学习型社会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情况
(一)“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职生学习、生活的新方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处可以接触到网络。据随机调查发现,有近90%的高职生平时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等通讯工具,并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方式。互联网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我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运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物质基础
我校现已普及多媒体教学,大多数课堂都能体现信息化,这相比传统课堂显得更直观、形象、高效,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学习效率。学校还配备了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等教学平台,这为学生自主选择网络资源、自主支配空余时间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变革。
(三)高职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高职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差;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学习定力不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今的高职生拥有种类繁多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源丰富,但甄别力和利用率都较差,需要教师的有力引导和帮助;另外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大于对知识的求知欲。他们深受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趋利心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
(一)高职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探索、实践、沟通和创造等方法来高效实现学习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但是,高职生对网络资源、网络平台及网络工具的使用频率不高、使用效率较差。据调查发现,近65%的高职生平时使用网络工具用于网络游戏和娱乐交友上,真正将网络资源应用于拓展学习的还很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学生对传统课堂的习惯化,仍停留在“教师教授为主”的模式,对教师推行的教学改革存在抗拒心理;其次,高职生的学习方式还停留在机械、被动的形式上,忽视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最后,学生对网络学习工具的使用主要表现为单一刷题、观看教学视频等。
(二)高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即学生可以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用学习计划来指导学习,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对自主学习进行相应的评价。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相比本科生,在这方面处于劣势,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
1.确立学习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顺利实施自主学习主要靠的是能否在学习之前制订学习目标。但是,对高职生而言,很少能够做到在学习之前确定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就不能较好地完成自主学习。从平时的执教经验来看,大多数学生还做不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目标。
2.选择学习资源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一些学习资源,网络时代的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但是选择适合自身、符合学习目标的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自我评价与反思学习结果
“吾日三省吾身”,自我评价与反思是一面镜子,能将我们的不足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自主學习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最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高职生注重学习过程,轻视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忽视了自我评价与反思。
三、高职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原因。高职生自主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取决于内因即学生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自身因素
从高职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很多学生入学后,缺乏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对于未来一片茫然,没有规划性,课堂上得过且过,考试抱有侥幸心理,及格万岁。高职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低。据访谈了解到,很多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达6~8小时,严重占用了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率。加之他们的意志力薄弱,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迷失自我。很多高职生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大多局限于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娱乐活动中,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二)外部因素
1.教师层面
很多教师教育理念滞后,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知识体系是否完整、学生是否接收了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很少考虑,这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形式单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中不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探究等,导致课堂死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2.行政管理层面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校行政管理层面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优化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高校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另外,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为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行政管理层面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为全校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比如网络开放课程和网络资源库。
3.软硬件设施建设
学校的网络资源建设不足,就我们学校而言,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相比其他高校还有些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需要搭建具有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因此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也需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
四、提升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不同于以往教师、课堂和书本三位一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建构主义思想,这种学习平台使学生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主要是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平台和环境,但最终还要落实在师生的使用上,因此,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核心是最终的落实。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师生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认识。传统课堂是一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方式,其实这是违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的主人公应该是学生,一切应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实施教学设计。所以,需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会学、乐学、终身学习的人才是新时代所需的人才。
(三)优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模式是单一性的,仅凭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只注重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统一。现代教学评价方式是一种多元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动态评价,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运用。比如现在推崇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也正呼应了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质量及能力要求更加严格,因此,高等教育加快素质教育的推动发展极其重要。高职院校是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来源,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庞维國.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78-83.
[2]王镇.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3]陈丽荣.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7).
[4]陈燕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8.
[5]何怡枝.高校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转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6]谢东海,陈坤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8(12).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