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商文化促进商科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索
2020-01-04崔伶玲
崔伶玲
[摘 要] 无锡作为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受浓厚的吴文化影响,形成了独有的具有工商文化的“苏南模式”,锡商文化精神影响一代代的商科人。而商科高职院校为地方工商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其校园精神文化与锡商文化相融合,促进商科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和商科人的职业素质。
[关 键 词] 锡商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10-02
一、锡商文化及其精神
(一)锡商文化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无锡是一个工商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其强劲的经济态势,与传统的锡商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视角来看,锡商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时期,但是崛起于近现代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时间上看,锡商的历史短于浙商、徽商和晋商,从受人瞩目的程度看,锡商也不似后者那样家喻户晓,尤其是浙商、徽商和晋商在地域性商业文化中最具代表,锡商文化相对鲜为人知,但是,锡商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锡商的发展历史,从实业报国到国际开拓,百年锡商,百年辉煌。1895年,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创办伊始,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无锡自身米、丝的资源优势定下的面粉、棉纱、缫丝三大支柱产业,奠定无锡近百年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成功,无锡经济再度领先全国。如今,经济全球化风起云涌,无锡商人率先跨出国门占有全球资源和市场,无锡经济第三次进入黄金时代。
锡商所形成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实业报国的历史责任、务实重工的价值观念、精明灵活的经营谋略成为锡商乃至整个无锡的精神财富。锡商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也正被新一代锡商发扬光大。
(二)锡商文化的精神内涵
锡商群体所做的社会贡献,体现在无锡经济迅速发展,产业大幅增加,生产能力极大提高,这不仅对无锡城市的崛起、地位的提升有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影响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锡商精神支撑无锡经济的发展,也终将会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支撑。
1.敢为人先
翻阅相关史料,不难看出无锡能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率先跨出国门占有全球资源和市场,地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就是无锡实业家的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思想精神。1895年创办的无锡业勤纱厂是我国最早的民族棉纺织厂,也是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荣氏兄弟创办的机制面粉厂是无锡第二家近代工厂,还有具有代表性的机器剿丝厂,都充分体现了无锡商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
2.注重育人
早期的无锡企业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们有极其先进的人才理念。在近代,许多无锡企业家在成功之后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还兴办了许多学校。周舜卿创办裕昌丝厂后又创立了“商业半日学校”,华子唯等创办了鹅湖女校,这是无锡第一所职业女校。荣德生兄弟于1919年创立了公益工商中学。此外,无锡商人为了培养员工的技能、提高员工素质,提供职员养成所和工人养成所这样的学习场所。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无锡之所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工人隊伍,与早期企业家的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3.实业报国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意人的定义是精明,无锡商人做起生意来同样很精明。精明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实业家的共同特质,而要做到“精明+开明”“趋利+向善”并非易事。就地域性群体禀赋而言,锡商身上值得发掘和弘扬的优秀素质很多,他们善于观察时势、能够及时把握机遇,发家后又不忘回报社会,这种锡商特有的精神对无锡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力量影响无锡商人,为无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商科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中,文化育人是关键,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优秀文化的引领者,理应充分挖掘文化育人资源,以精神文化为抓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商科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校园文化,也作用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育人是校园文化的目的,也是培养人才、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商科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1.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具体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将精神文化建设做好,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精神文化中加强德育,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方面进行考虑,与时俱进,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和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文化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商科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的升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最本质的东西。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心理活动等。商科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积极向上、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3.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提升大学生自信品格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自信品格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打造展现自我、提升自我自信品格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自信品格的养成和发展,对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品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和谐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知行合一的原则,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多方面、多维度、多途径建设精神文化,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了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建立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奠定基础。
三、锡商文化融入商科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对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有强烈的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通才”,而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才”。使学生在就业谋生时,已具备所必需的岗位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而商科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更强,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校园文化必须依存于工商企业相关的职业文化,培养过程及每一个环节都要以掌握岗位技能为目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其特点和侧重点主要在于为工商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培养准职业人。
无锡商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锡商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工商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传承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四、锡商文化促进商科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弘扬优秀地域传统文化,提高商科人才培养水平
锡商文化是一种根植于地方经济的工商文化,商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弘扬优秀的锡商地域性文化,提高学生商文化底蕴。新一代的创业者要秉承锡商前辈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的锡商文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各知名企业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班级,开设商业文化课程,根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将优秀的商业文化和锡商精神传递给学生,提高商科的人才培养水平,弘扬锡商这一优秀的地域文化精神。
(二)倡导锡商文化精神,培养商科学生职业素养
锡商群体务本务实,精明灵动,善抓机遇,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锡商的经商理念和职业操守。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商科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定向性。商科人才除了需要具備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具备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导他们具有正确的职业操守、全面的职业素质,无缝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着“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弘扬“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懂技术、会服务”的精神,不断发扬锡商文化精神,提高商科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融合锡商文化,提升地方商科高职校校园文化影响力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平台和媒介,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导力量来推动优秀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播,提升地方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影响力,精准培养商科类人才,响应国家号召,真正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商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已向社会输出众多优秀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锡商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地方工商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层领导站在学校长远的发展高度,高瞻远瞩,通过“一院一品”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将优秀的锡商地域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校园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满足商科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职业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跃农.论苏商文化精神[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57-61.
[2]陈逸平,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16-22.
[3]穆晓娇.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经济干部学院学报,2016(3).
[4]王良斌.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