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现实素材落实学科育人

2020-01-04何燕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疫苗新冠笔者

何燕

病毒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疫苗制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结合免疫知识分析病毒的防治办法,从而领悟要关注人、病毒、自然宿主之间的关系,反思自身的生活习惯并加以改进。

一、了解病毒应用,增强理想信念

笔者以“很多人‘谈毒色变,病毒真的一无是处吗?”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生物知识谈一谈病毒的应用。从病毒的应用入手,有助于学生克服对病毒的恐慌心理,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出病毒可在基因工程中作为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可应用于细胞工程诱导动物细胞融合,还可用来制备疫苗、预防疾病等。随后,笔者向学生介绍全世界多个实验室奋力推进对抗新冠病毒的疫苗的研究情况,资料展示“陈薇团队研究的重组新冠疫苗于2月26日在生产线上下线了,2月29日动物实验证明有效,3月16日获批投入临床实验,她们团队率先接种了疫苗且并无不良反应”。在这个科研项目上,中国是领先于其他各国的。借此引导学生体会科研人员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

二、明确病毒结构,凸显育人价值

要应用病毒,就必须清楚它的结构。课堂上,笔者先展示新冠病毒的电镜照片,引导学生了解其命名由来,再结合流行性疾病(如SARS、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析病原体的特点,得出它们都是RNA病毒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回忆DNA、RNA的结构特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明确RNA是单链结构,具有不稳定、易变异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疫情防控的严峻性和长期性。

病毒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笔者引导学生明确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细胞离开宿主便不具备生命特征,但仍具有高度感染能力的特点,一旦进入活细胞内便可恢复生命活性并进行繁殖、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笔者适时提问:“近年来一些流行性疾病的病原体起源于哪里?如何在人類中大量传播?”学生讨论总结:很多病原体来源于野生动物,由于人类的猎杀等原因使其在人类中大量传播。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野生动物维系生态系统稳定、调控物种间关系的作用,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学会病毒防治,领悟学科责任

由于新冠病毒易变异,没有自己的细胞结构和代谢系统,因此新冠病毒的防治更复杂、更艰巨。对于病毒的防治,笔者引导学生分组从“机体如何消灭病毒”和“如何降低病毒的传播”两个角度思考。学生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得出:机体感染病毒后会迅速启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依赖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产生抗体来消灭病毒。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总结居家隔离和日常防护措施的重要性,认同“关闭一座城,保护一国人”的举措。笔者又引导学生从抗体的化学本质和抗体的作用方面分析“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新冠病毒病的治疗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出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多摄入蛋白质来增强自身免疫力;可以尝试从治愈患者体内抽取血浆来治疗病人。借此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命运共同体,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猜你喜欢

疫苗新冠笔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老师,别走……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