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钙黏着素与波形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0-01-03卢润豪
卢润豪
【摘要】目的 探讨E钙黏着素与波形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变组织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的表达,随访所有患者预后,分析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两者不同表达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71例患者中E钙黏着素阳性表达137例,阳性表达率80.12%,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者21例,陽性表达率为12.28%。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患者(CEA)水平显著升高、肿瘤分化程度低及淋巴结转移与阴性表达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形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年龄、CEA水平及肿瘤直径显著大于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患者及波形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累积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其表达情况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是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E钙黏着素;波形蛋白;结直肠癌;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09
结直肠癌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我国目前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1]。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等措施,但这些疗效都不满意,主要是治疗后易复发。国外研究表明[2],目前仍有30%以上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和术后复发,其中大约16%-25%复发的肿瘤其恶性程度增加,有10%发展为转移性癌。因此,对结直肠癌转移及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寻找一种早期诊断指标和新的、更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显示,人体内存在多种可溶性e钙黏蛋白,这些可溶性e钙黏蛋白的含量变化对癌症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3,4]。波形蛋白(Vimentin)则是蛋白中间纤维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分布主要位于细胞间质,体外实验表明,波形蛋白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维持细胞粘附及移行、信号转导等,且可参与细胞分裂和分化[5,6]。本研究拟采用临床病例资源,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癌组织E钙黏着素和波形蛋白的表达量,总结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疾病分期、病理结果及预后与E钙黏着素和波形蛋白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索结直肠癌可能的新型治疗靶点提供一定思路。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71例病例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5例,女7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②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者;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不完整。
1.2方法 收集所有结直肠癌患者性别、年龄、组织病理、分期、分级、是否转移、5年生存率等临床病理特征信息。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E钙黏着素、波形蛋白。
1.3观察指标 观察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用Craphpacl grism绘制生存曲线。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7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者137例,阳性表达率80.12%,且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组患者CEA水平显著升高、肿瘤分化程度低及淋巴结转移与阴性表达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者21例,阳性表达率为12.28%,不同波形蛋白表达患者年龄、CEA水平及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关系根据患者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与否将其分为E钙黏着素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随访患者最终生存结果。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X2=6.436,P=0.011<0.05)。同样的方法分析波形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关系,结果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44, P=0.025<0.05),见图1。
3讨论
刘卉芳等[7]的研究中发现,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vmal transition,EMT)与胃癌、肝癌的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而在结直肠癌的转移复发中也起着关键作用,EMT包含细胞两种形态学不同阶段的转变,其中主要为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对结直肠癌相关基因、蛋白等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目的是能早期诊断并确定病变的程度[8,9]。
本研究结果显示,17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者137例,占80.12%,且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组患者CEA水平显著升高、肿瘤分化程度低及淋巴结转移与阴性表达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者21例,阳性表达率为12.28%,不同波形蛋白表达患者年龄、CEA水平及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10-11],TNM分期、分化程度及脉管侵犯程度是结直肠癌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但关于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是否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尚未得到统一意见。本研究通过随访本院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结果显示,E钙黏着素表达阳性组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组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E钙黏着素和波形蛋白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通过检测其表达情况可评估结直肠转移危险性及预后。
综上所述,E钙黏着素及波形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其表达情况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是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郭天安,谢丽,赵江,等.中国结直肠癌1988-2009年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分析.中華胃肠外科杂志,2018. 21(1):33.
[2]Issa IA. Noureddine M.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n updatedreview of the available option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23(28):5086-5096.
[3]Satelli A, Mitra A, Cutrera JJ. etal Universal marker and detectiontool for human sarcoma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ancer Research.2014. 74(6):1645-1650.
[4]Chen H,Liu Y.A Colon Cancer Related Gene-MLHI, SignificantlyAffecting the Pig Litter Size. Cytology&Genetics,2018, 52(2):161-167.
[5]Williams MA. Biguetti C,Romero-Bustillos M.et al.ColorectalCanrer-Associated Genes Are Associated with Tooth Agenesis andMay Have a Role in Tooth Development. Sci Rep, 2018, 8(1):2979.
[6]陈茜茜,王立萍,余雯静,等.糖基转移酶超家族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7. 44(10):877-887.
[7]刘卉芳,曹梦婷,徐薇,等.调控肿瘤EMT的转录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现代肿瘤医学,2017. 25(13):2155-2160.
[8]Xiong H, Hong J, Du W. et al.Roles of STAT3 and ZEB1 Proteinsin E-cadherin Down-regulation and Human Colorertal Cancer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2, 287(8):5819-5832.
[9]印胡滨,何卫阳,苟欣,等.siRNA干扰HMGBI表达对膀胱癌T24株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7. 24(3):264-270.
[10]夏亮,盂瑞琳,许燕君,等.2013年广东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中国肿瘤,2017. 26(11):829-837.
[11]Liu LG. Yan XB. Xie RT.et al. Stromal Expression of VimentinPredicts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Stage Ⅱ Colorertal Cancer for Hioh-Risk Patients.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expemu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2017, 14(23):2897-2905.
[收稿日期:2020-01-13]
基金项目:肇庆市科技创新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904031426)
作者单位: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