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0-01-02林雨菲
林雨菲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时新设置的一门课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宣传部、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对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调整,并形成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其中《纲要》成为4 门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该门课从2006 级学生开始开设,到现在为止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纲要》由原来的一门纯课堂教学的课程到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本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师都在探索怎样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结合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课程所用教材《纲要》(2018年版)开始使用后,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部分的调整和增加,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1],如何在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增加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课程的讲授,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
1 《纲要》课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改变的原因
1.1 多元文化及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产生冲击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由于教授内容政治性比较强,在多元文化充斥的今天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接受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网络上的一些非主流的言论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对党出现的问题进行质疑,无视我们党自建党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中取得的胜利、无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恶意的攻击我们党的执政,这些言论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纲要》这本课程恰恰是讲授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这将近18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怎样在多国欺凌的环境下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是我们党怎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历史,因此加强《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形成。
1.2 有限的课时内充分展示课程内容达到预期效果难度较大
怎样能够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是所有任课教师一直在进行的探索,尤其是在课程内容增加的情况下怎样达到较好的效果,是个很大的难题。
我们曾经用过课堂分组讨论、选择特定章节学生讲授等改革方式,但收效甚微。在实际教授过程中课堂也上会出现一片沉寂,教师学生之间毫无交流的状态,经过深入学生了解,再加上课堂学生的反应,不难发现对于我们认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除了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外,很多学生对此非常茫然和陌生,这个问题在理工科和艺术、体育类的学生中尤为突出,甚至文史类专业的一些学生也是如此,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的时候,竟然还有学生不知道孙中山是谁;在讲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章节时,也有学生不知道建党的纪念日是哪天,这种情况让教师何其无奈。
《纲要》在教学的内容上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历史性,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在简要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将这些事件、人物和现象在整个近现代历史中有着怎样的促进或延缓作用,以及带给后世的经验教训展现在课堂上,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史、国情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自觉地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事求是地说,要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本该在中学阶段掌握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重复讲授,显然不现实,这样就需要我们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来给学生补充知识,否则在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陌生的情况下,讲授这段历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也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越来越反感。另外从教学的方式上,大学不能再是单纯的填鸭式教育,需要进行双向交流,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会影响这种交流的效果。我们就需要一种新型的模式来实现《纲要》的教学目的。
2 构建《纲要》线上课堂教学模式
2.1 构建《纲要》课线上课堂的原因
当代学生都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在新媒体平台广泛应用环境下,高校学生成长氛围与思维环境也出现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2]。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但无筛选性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所以我们要进行信息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信息渠道,另外也可以利用网络给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课堂外交流的平台。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教学,既能与时俱进运用最先进和科学的手段也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乐于接受。具体说来也就是为了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交流,“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情况采取自建和利用国内建设好的思政课在线课程两种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来建设线上课堂以达到预期效果。”[3]通过线上课堂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无法详细讲授的内容详细化、无法展示的史实媒体化、无法交流的问题互动化。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反馈的关于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学习状态、在线讨论情况的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4]。
2.2 线上课堂教学模块的构成
线上课堂的设置可以分为不同模块。
第一部分是课堂拓展。
内容一: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及课后问题的解答。
学习我们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抱着听故事的心理来听课,但本身来说这并不是历史课,所以在具体理论讲述的时候有些学生对重点难点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像在初高中的时候反复的去陈述和讲解,因此针对所讲章节的整体脉络、重点、难点和课后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线上课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二:根据相关学者编写的关于《纲要》疑难问题的解答来设置。
课程中的有些疑难问题不仅限于一章一节的内容,也不是浮于表面,在书中有现成的答案的,而是贯穿在整个课程之中或者是与其他课程和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才能回答的,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学完课本的所有内容之后学着用宏观和开放的眼光去看待整个这一百多年的进程,结合国内学者一些针对性的提法进行设置相关问题,并进行讲解。
内容三:图片和影音资料。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5],按照每章的顺序将相关史实的真实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增加对历史的直观认识,除此之外可以将相关的纪录片放在网站上,增加学生的兴趣,如针对我们课程可以将纪录片《复兴之路》放在上面、第一章可以结合纪录片《圆明园》、第四章可以结合《我的1919》等,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图片和影视作品放映前也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去思考。
内容四:课程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的详细介绍以及相关史料。
在近代以来的历史上涉及多个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于整个历史的进程起着推动或延缓的作用,由于课程的性质和课堂的时间有限的因素,书中对此并没有详细的介绍,这对于之前没有学过历史的学生听起来很有难度,所以在线上课堂上对涉及的相关人物和事件进行介绍,对课堂没有时间交代的一些史实做出详尽真实的介绍,让学生理清课程脉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第二部分是学术前沿。
内容一:党和国家最新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纲要》课是以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为主线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此党和国家最新的思想、路线、方针及政策等也是学生们需要了解的内容。随着互联网愈来愈发达,学生们更倾向于从网上了解国家最新的政策等,但是网络的内容有一些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真假难辨,谣言充斥,因此想让学生对当前的形势有正确的了解并运用历史的规律性来判断先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就必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及国家的政策,这种去伪存真的工作就需要教师做在前面,并将最真实的情况及政策等通过线上课堂的形式向学生发布;除了最准确的政策信息之外,最新的思想也是学生要去了解的,如我们当前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等,学生平时所了解的有时会比较分散,没有能形成系统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归纳总结和不断地充实,如当前就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充实最新的内容。
内容二:课程相关领域内著名学者最新研究成果。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些学生都是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了解的内容仅限于书本或是课堂上教师拓展的内容,对于其他的他们并不了解,也很少去了解。鉴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在线上课堂可以设置业内名师一栏,介绍相关领域内著名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以及他们所写的与《纲要》课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上课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最近理论成果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内容三:授课教师成果。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而授课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更加的明确,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理解的会更加深入。
第三部分为师生互动。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还很多,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充分互动有些困难,因此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来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APP 能够实现师生交流,可以选择一种和网络课堂相结合,实现更多形式的师生互动,“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性更强”[6]。
第四部分为课程题库。
无论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都可以给这门课程设置题库。题库的内容可以涵盖一些选择题类型的基础性知识,也可以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们知道课程应该掌握什么内容。
第五部分结合云平台技术进行随堂测试,网上答题,教师通过网上判卷。
作为考察课,期末基本上通过大作业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只能进行为数不多的一两次随堂测试,这样无法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鉴于此,可以利用线上模式来进行随堂测试,这样一来每次课后都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可以让教师随时掌握自己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授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下次上课时进行解决。
第六部分建立红色景区链接。
红色资源对于《纲要》课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国家的红色文化就形成于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的同胞救亡图存的历史,红色资源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了解历史的全貌,从而对课程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全国各地有很多的红色资源、红色景区,这些红色资源绝大多数都开设了网络展馆,我们可以与这些场馆建立联系,在线上课堂形成链接,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游览和课程相关的展馆,同时也能配合课程的实践教学。
2.3 提高线上课堂建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现在在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慕课,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如果想打造更适合学生更利于接受的学习的线上课堂,在课堂的建设的前期,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学生对于线上课堂的设想,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首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一是对于《纲要》这门课程的希望值,想要通过这门课程达到怎样的目的,想要学到什么内容;二是希望线上课堂包含哪些内容。
其次通过调查问卷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具体实施可以和各院系联系分发调查问卷或利用网络进行发放,收取后通过手动或专业软件如SPSS 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论证,修改教改方案,以期方案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以原预想所设置的模块为基础,加上学生的构想,对于线上课堂设置不同模块,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3 结语
通过线上课堂的开设,将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清中国近现代这段历史的脉络,更能认清这段历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起到对课堂内容补充和衔接的作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能摆脱茫然不知、如听天书的状态,提高课程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