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20-01-02王敏
王敏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1816)
在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着各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当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以生为本,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成长特点。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张人积极的取向,致力于鉴别和培养人,让人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充实和有意义[1]。大学生心理仍处于发展成熟阶段,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融入积极心理学,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思维,创新教育方法,开阔教育思维,深度挖掘大学生发展潜能,使大学生深刻感受与体验积极情绪,满足新时期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需求。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成型阶段,而由于此时大学生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三观,所以很难面对持续变化与日渐复杂的社会形势与社会观念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其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恐惧、焦虑与不安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2]。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高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其全面发展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当前在对大学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期间,主要的教育手段为治疗,对心理健康发展与心理问题预防缺乏关注度,这种教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灰色心理问题,难以充分调动与促进大学生潜能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我们国家的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时代大学生也呈现了他们时代的特色,其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都具有更鲜明的特点:思想多元化,看问题辩证、独立性强、网络化生存、逆商低等。另外,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各类社会思潮也更易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这些都让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更多的挑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融入积极心理学,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思维促进下,深度挖掘大学生内在发展潜能,促使大学生更加广泛与有效的体验积极情绪,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3]。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基础性态度与认识,并且会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追求和教育价值的取向。为了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和水平,需要高校在开展此类教育期间,树立正确、积极的教育理念[4]。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期间,需要对其内在潜能与积极思维实现全面关注和激发,使其充分展示个人优势过程中,感受并获得积极品质,通过自主探索,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并塑造具有积极因子的人格品质。虽然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期间,治疗性咨询属于必不可少环节,但是立足长远与全面角度看,需要教育者从根源中消除大学生内在心理问题隐患,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加强预防性教育。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期间,需要注意从以往的咨询治疗教育逐渐转变为预防教育,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及全面性。
2.2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积极心理学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育模式比较固化,教育方法也较为单一,大多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话,并且在谈话交流中不够尊重学生自尊心和个性发展,导致很多大学生容易对师生交谈产生厌烦与抗拒心理。因此,为了有效地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教育者及时优化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首先,教育者需要对学生树立充分的尊重意识,对大学生心理隐私实现全面关注,逐渐将开放式教学向私密指导方向转化。比如,可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学咨询,或者通过线上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匿名指导等,在充分保护大学生隐私前提下,提高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效果和效率[5]。其次,教育者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全面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同时使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2.3 强调大学生体验积极心理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基础内容就是强调大学生体验积极心理。新时代大学生自主能力强、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充分的体验积极心理,从而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在实际教学和活动期间,首先,教师要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具有更大空间、更多时间获得体验机会。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教师要适当地给予正确指导,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更加深刻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教育者要针对性地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兴趣,并着重教授给学生一些心理问题处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模仿意识,对心理健康知识获得积极心理体验[6]。最后,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要着重训练大学生心理能力,促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2.4 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心理学指出,人的内在积极力量和周边环境存在直接关系,所以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积极构建积极、优良的校园环境体系。首先,高校要着重营造优良的校园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理念。比如,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相关讲座、座谈会等活动,拓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并促使大学生具有坚实的心理健康认知基础。其次,高校辅导员也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将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在一起,建设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积极环境因素。最后,各专业课教师也要在学科教育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维,促进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合,全面推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2.5 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积极心理学下对大学生充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重加强社会实践,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思想渗透在活动中,切实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要有效地向个体心理品质方面转换,社会实践属于关键的中间环节,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参与到相关活动当中,通过校内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其面对困难、应对困难的意志和能力实现有效锻炼,逐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在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活动类型要体现的丰富多彩,可以多元化的组织活动。同时,教育者可以在课堂教学期间,设计趣味性十足的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其自主参与意识,使其在充分体验与感受生活过程中,提高包容心与理解心,构建正确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在逐步加深自我认识基础上,促进心理品质的不断优化。
2.6 通过朋辈互助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以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种关键教育模式即朋辈互助教育。此教育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是心理互助学生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训练基础上,接受专业心理教师给予的指导,深入到学生中一起进行心理互助活动。比如,高校教育期间,在班级中进行心理委员的设立,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沙龙活动,或者通过线上线下等途径建立心理互助交流群等,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与沟通期间,实现心里交流,并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情感、思想等层面的高度共鸣,在其他学生积极情绪和思想影响下,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生活热情,促进心理健康的互助与自助[7]。在对此教育模式应用中,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完善、科学的构建心理朋辈互助机制,并为朋辈互助活动提供一定经费,确保相关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同时,心理专业教师可以定期参与到朋辈互助活动当中,为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对其加强心理调节技能训练,促使心理朋辈之间的互助活动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2.7 多级联动,建立四位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
由于高校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多,但是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者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比较有限,传统、固化教育模式,很难充分达到预期教育目标。所以,为了充分加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需要班主任、学生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教育专任教师建立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多级联动,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期间,这4 位关键人物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密切配合、互通有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对学生加强鼓励和指导,使大学生逐步提升自信心,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并获得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
2.8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始终坚定立德树人目标,在实际教育与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精心、耐心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并促进教育工作的精益求精,充分体现大学生在教育环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内在需求为基础,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导向,充分满足不同阶段、不同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促使大学生在身心受到尊重前提下,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和更高层次追求。高校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的分类指导,帮助不同阶段、面对不同问题的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针对低年级学生,需要注重解决其人际交往、新生活适应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问题,促使其更快、更顺利的融入并适应大学生活,及早确定生活与奋斗目标,为大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针对大二学生,需要着重对其加强学业指导,促使其在教师引导和自我调整下,解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避免出现心理压力;针对大三学生,需要着重加强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使其在人生规划最迫切、最迷茫的阶段,获得正确引导和指导;针对大四学生,需要着重加强感恩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和发展,促使其释放和缓解压力,逐步塑造健全、积极、优良的人格品质[8]。
2.9 通过校园新媒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校园新媒体发展迅速,并广受新时代大学生关注和喜爱,所以,需要高校在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期间,着重利用便捷、高效的校园新媒体,扩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模式,逐步提升教育成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心理教育者需要着重通过客户端、微信、微博等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将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传递给大学生,并为其介绍为人处世相关经验,促使大学生增加自我表现机会,并在对其他优良经验与理论耳濡目染过程中,增强积极体验,并对内在积极因素实现全面激发,更深层次的体验积极情绪,发展积极心理。
3 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期间,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心理教育手段和模式,不能充分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变化下的心理教育需求,因此,高校心理教育者需要积极吸收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基于积极心理学创新心理教育模式和手段,切实激发大学生内在积极因子,使其在广泛、深刻的体验积极情绪过程中,获得积极心理教育。